【席书与“大礼仪”之争】作者:殷平/诵读:追忆

文摘   文化   2024-09-05 08:00   贵州  





席书与“大礼仪”之争

作者:殷平/诵读:追忆



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不仅是一场皇权与礼制的深刻较量,更是文人士大夫忠诚与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在这场风波中,一位名叫席书的官员以其坚定的立场、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识,不仅赢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更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最终荣升礼部尚书,成为一时之俊杰。

嘉靖元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遗诏迎立其堂弟朱厚熜(即嘉靖帝)继位。嘉靖帝即位之初,便面临着如何确立自己正统地位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尊号问题,成为了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按照传统礼制,嘉靖帝应尊奉明孝宗为皇考(即先皇),而自己的生父只能被追封为“皇叔父”。然而,嘉靖帝坚持认为应尊生父为皇考,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一场关于礼仪与皇权的激烈争论由此拉开序幕。

席书,字文同,号元山,四川遂宁人,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后步入仕途,以清廉正直著称。在“大礼仪”之争爆发前,席书虽已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大礼仪”之争的深入,席书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坚定的立场,逐渐崭露头角。席书深知,这场争论不仅仅是礼仪之争,更是皇权与文官集团权力博弈的体现。他坚定地站在嘉靖帝一边,认为“孝者,百行之首”,嘉靖帝尊生父为皇考,乃天经地义之事,不应受到任何阻挠。席书不仅私下里向嘉靖帝进言,还公开上疏,阐述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嘉靖帝的信任与赏识。

在“大礼仪”之争中,席书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策略。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强大的文官集团,因此他积极联络朝中同僚,尤其是那些同样支持嘉靖帝尊生父为皇考的官员,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席书还巧妙地利用舆论,通过撰写文章等方式,向朝野上下宣传嘉靖帝的正当性,逐渐扭转了舆论风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席书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灵活变通的一面。他深知,直接对抗文官集团并非上策,因此他多次上书,建议嘉靖帝采取温和手段,逐步推进改革,以减少阻力。这一策略不仅赢得了嘉靖帝的认可,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经过数年的激烈争论与斗争,嘉靖帝最终在这场“大礼仪”之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将生父朱祐杬追尊为“恭睿渊纯圣献皇帝”,并改孝宗之庙号为“睿宗”。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嘉靖帝的皇权,也标志着文官集团的一次重大挫败。在这场争议中,席书以其坚定的立场、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识,赢得了嘉靖帝的青睐。嘉靖十五年(1536年),席书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席书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在“大礼仪”之争中坚定支持嘉靖帝、维护皇权的奖赏。

“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嘉靖年间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在这场风波中,席书以其坚定的立场、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识,不仅赢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更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最终荣升礼部尚书。关于席书,他和贵州颇有渊源,当年他任贵州提学副使(相当于今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他邀请王阳明来贵阳书院讲学,理解心学的真谛后,席书亲率众多黔籍学子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开始有规模收徒就始于贵州,之前王阳明只有少数弟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理论就是在席书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推广。

席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只有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灵活应变的人,才能最终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大礼仪”之争也深刻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传统礼制在皇权面前的脆弱与无力。



作者:殷平/诵读:追忆/审核:荒原(主编)/统筹:追忆(副主编)

北方文谭
在这里,可以营造静逸质朴、闲适雅致的文化生活情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