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以“垃圾分类进万家 青年助力新风尚”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分为研学体验和社区调研两个环节。7月4日,华师学子们便先后到武昌区沙湖明珠小区、东亭转运站、蔡甸区爱回收绿色分拣中心和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探寻垃圾分类的奥秘。
一起来回顾☞哇,是什么点燃了大学生的研学热情?
7月5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了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暨出征仪式,也拉开了此次学生们带着“垃圾分类”课题进社区的序幕。
从7月6日开始,华师30名学生自行分成五组,先后来到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北环路社区、小洪山社区、放鹰台社区、茶港社区、张家湾社区以及洪山路社区,围绕居民投放配合情况、社区宣传方式及内容、撤桶并点等垃圾分类问题展开为期9天的调研。
7月10日,参与社区调研的王雨洁和同学杜昊文再次走进放鹰台社区,她们俩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手上最后的最后几份调研报告,同时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社区垃圾分类进展。
“这位老人在家里就分好类,再带着小朋友一起分类投放,我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放鹰台社区参与调研的王雨洁,看到一位爹爹指导小孙子分类投放垃圾时感慨地说道。
通过调研,王雨洁发现社区居民其实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还是挺高。“一家商户参与了垃圾分类,会给周边商户起到带头作用。居民也一样,一个单元在做垃圾分类,可能整个小区的人都会参与进来,正面典型可以影响周边的人。”这次垃圾分类监督员体验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王雨洁表示以后会以身作则,从自己身边做起,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
小洪山社区星星新城小区,陈佳卓和同学与物业人员热情交流,询问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情况。
“我们小区的垃圾主要以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为主,每个垃圾收集点位上一般是四个其它垃圾桶和一个厨余垃圾桶,方便居民按需丢垃圾。”物业人员表示,部分居民还会收集泡沫箱、硬纸板等可回收物,放到专门的垃圾收集地点让工作人员回收,形成了比较好的分类习惯。
陈佳卓同学表示:“经过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的面对面交流,我们了解到垃圾收运车每天早上9点以前和晚上7点以后会到这个小区集中收运垃圾,这个时间段设置既合理,也很人性化。”
“这个小区放置了多少个四分类垃圾桶?”“小区会不会经常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面对前来调研的华师学子诸多疑问,茶港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人员江英耐心解答疑惑。学生们在社区了解完基本情况后,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王宣琪同学和三个小伙伴两两一组,进入一个老旧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这群大学生非常有毅力、有想法,他们会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宣传垃圾分类,并且付诸行动。”江英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相信有了这些大学生的参与,垃圾分类‘新时尚’将会在我们社区流行起来。”
“我们计划是每人完成40份调研问卷,尽可能地访问小区住户、街边商户等不同对象。”王宣琪表示,社区老年人居多,虽然交流上略有困难,但还是能感受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后环境改善的支持。
“自己喝完瓶装水之后也会专门确认一下,是否丢到了可回收垃圾桶。”在武昌区北环路社区带领小组做宣传的李梦薇,通过实践活动也联想到自己的情况。小组成员也纷纷表示,在街边发放宣传折页的时候,明显感受到居民对垃圾分类还是非常认可,只是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再“加把劲”。
学生从校园“走出去”,迈出践行新时尚的“新步伐”,以高校智慧为践行新时尚凝聚青春智力。
几天的垃圾分类体验,这些华中师范大学的学子们都收获颇多。“不光是学习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近距离接触了社区工作人员和环卫工作者的工作,他们非常有耐心,也特别辛苦。”参与调研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社区工作人员或者环卫工作者的事情,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
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从居民、商户、企业等不同人群,从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小区撤桶并点现状满意度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走访,从而切实体会垃圾分类、撤桶并点以及收运流程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难点。
垃圾分类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课,更是学生们一次“沉浸式”的社会体验。华师学子们倾听居民群众的“声音”,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深入社区调研,将青春之力融入垃圾分类工作,为基层治理赋能加油,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