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8日,一年一度的磷复肥产销会在南京揭幕。在数百家参展企业中,国内化肥龙头之一的中化化肥,因全面布局生物赛道而备受瞩目。今年是中化化肥“生物+”战略二度亮相磷复肥会。一年来,中化化肥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记者走进展台一探究竟。
在中化化肥展台,生物类肥料和制剂琳琅满目。很难想象,一个原本以传统肥料为主的化肥行业龙头,转型步伐如此之快。“我们的‘生物+’产品涵盖三大方向,包括养分高效、生物制剂、土壤健康等,年转化推广‘生物+’技术类产品超100万吨。”工作人员介绍。
业界普遍认为,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将成为推动未来全球农业变革的两大引擎。2023年,中化化肥得风气之先,在中国生物农业推进大会上首度宣布启动“生物+”战略,志在引领国内土壤健康和生物肥料赛道。
“从全球农业看,生物技术是破局的重要方向。”中化化肥副总经理陈胜男说,不光是中国,全球农业都在经历着变革,绿色可持续农业被越来越多的肥料公司关注。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农业投入品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中化化肥就洞察到农业和肥料行业趋势,率先试水生物赛道。8年耕耘,中化化肥逐步构建起养分高效、生物制剂、土壤健康三大产品体系,并打造出行业独有的“生物+”技术品牌,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生物+”产品。
数据显示,依托持续迭代和不断丰富的产品线,中化化肥截至目前累计推出作物技术应用方案超过100种,应用面积超过2500万亩。
“中化化肥践行领军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以一种自驱的方式守正创新,希望能够给农民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的贡献,在助力绿色农业的同时实现企业创新转型。”陈胜男表示。
中化化肥不仅在产品上实现了快速转型,更在产业链布局上下了大功夫。近些年,中化化肥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全链条进行紧锣密鼓的布局,生物战略落地速度越来越快。
强大的科技研发平台是生物战略的引擎。中化化肥联合中国农科院设立了耕地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国家化肥减量增效科技创新联盟产学研基地。同时,作为先正达集团的成员企业,中化化肥在引入国际前沿生物技术和产品上拥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国内外研发资源的加持,让中化化肥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开发“生物+”系列产品的能力。
围绕生物创新,中化化肥的技术工具包越来越充实。据统计,近些年中化化肥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发课题超过10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
将生物科技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夯实产业布局是重要的一环。“我们一方面加快自研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合作和战略入股国内领先的‘生物+’生产企业,扩展合作‘朋友圈’,也包括引入先正达全球领先的生物资源,加速产品转化与生物资源整合,持续向市场推出技术和效果突出的生物产品。”陈胜男说。
目前,中化化肥在全国已经布局8家“生物+”生产基地,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生物+”产品的体量和规模效应已经渐渐显现。
在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的背景下推广新产品,突破长期困扰农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极为关键。中化化肥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5%的耕地,依托发达的触达终端农户的服务体系,并借助线上线下一体化农技推广,中化化肥年服务农户已经超3000万人次。一张覆盖全国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服务网络正在逐步构建并日益完善。
无论是对于正在转型中的中国化肥行业而言,还是对于中化化肥公司本身而言,生物技术都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领域,还存在一系列卡点有待突破。
当前,生物技术在技术端、需求端、投资端和服务端都还存有一系列困难或短板。在技术层面,现有技术能力下的生物产品经济使用成本仍对商业转化有较大限制;在需求层面,生物技术的社会认知水平仍待提升,生物产品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在投资层面,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市场培育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在服务层面,土地流转及极端天气频发等,对生物集成技术的解决方案及服务能力的需求正在呈井喷之势。
作为国内肥料行业生物转型的先行者,针对多重卡点,中化化肥正在谋划进一步发力。一是加强生物技术研发创新投入,持续提升生物产品科技含量,开发适用于复合肥生产、施用的生物技术产品,降低农民使用成本;二是立足作物与市场需求,开发设计生物技术复合肥产品,增强产品力,增强适用性;三是持续创新营销推广服务模式,在技术营销、线上线下整合营销上下功夫,加快市场培育;四是加强终端推广人员的生物技术集成应用及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能。
“中化化肥希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紧贴一线的服务推广,攻克生物产业的开发利用难题,引领产业升级,成为中国农业生物肥料和土壤健康领域的领军企业。”陈胜男表示。
......................................................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