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
最适合吃冰糖葫芦的季节到来啦!
时代步伐加速
冰糖葫芦也跟着“升级迭代”
甚至出现了猪蹄、辣条、方便面等
“暗黑系”冰糖葫芦...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追寻冰糖葫芦的原始味道——亲自做出中国第一串冰糖葫芦。为了保持 “第一串”冰糖葫芦这个属性,我们要找到中国历史上做冰糖葫芦所用到的、最早出现的食材和用具。来,打个响指——让我们回到中国先民生活的时期。
冰糖葫芦最正宗的当然得用山楂做。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去寻找最早食用山楂的中国先民。
中国是山楂的原产地之一。在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中国第一部字辞书《尔雅·释木》里,就记载了长得像梅子的“”(即山楂)。
不过,这里有个坑,战国时期的山楂并不是最早的那个,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年代,还有更早的先民食用山楂。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在黄河滔滔的中原地区——今河南舞阳,“贾湖人”正以大米、山楂和蜂蜜等为原料,酿制含酒精的发酵饮料呢——这是多年以后,考古学家对贾湖遗址陶器沉淀物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侈口红陶罐 漯河博物馆
不过,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植被丛生,可能有鳄鱼、犀牛、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因此在寻找贾湖人居住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就这样,我们顺利找贾湖人借到了最早的山楂。
山楂有了,要把山楂串成串得用竹签,上哪儿找竹子呢?
湖南怀化高庙遗址出土了距今7400年前的竹篾垫子,那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竹工艺品。不过,我们想直接找到竹签,给自己省省事儿。
好消息!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挖掘出了“竹签”,现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品中就有与竹签极其接近的竹器,这说明在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有大片竹林,而那里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也已经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竹器。那我们就找河姆渡人借现成竹签用吧。
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竹篾垫子
最早的山楂和竹签都“借”到了,“葫芦”有了,冰糖葫芦里最重要的那层晶莹剔透的糖衣管谁“借”呢?这个“借”,一次还“借”不到。
我们要先“借”到制作蔗糖的原料——甘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关于甘蔗的起源地争议很大。西周时期,我国文献典籍中首次有了关于糖的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但由于未明确说明“饴”,而且大概率不是甘蔗,我们还是不好擅自去找西周人借。
到了战国时期,《楚辞》中终于出现了甘蔗的线索——胹鳖炮羔,有柘浆些。其中,“柘”即是甘蔗,“柘浆”则指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这反映了战国楚地人能对甘蔗作原始加工了。
所以,我们能“借”到的是最早的甘蔗汁。
在制作冰糖葫芦的过程中,有一步非常养眼的工序——把白花花的蔗糖熬成黏稠、透明中泛着微黄的糖稀,冷却凝固后便是那层亮晶晶的糖衣。
蔗糖不好借,为什么呢?用甘蔗汁熬成蔗糖不就行了?这一步相当困难,甘蔗汁里有糖蜜,不用经过提纯的蔗糖的话,直接熬出来的糖稀很难在冷却后形成酥脆的糖衣。
看来,最早的蔗糖暂时借不到了。没关系,再打个响指,“传递”一包白砂糖过来吧!哈哈,看来“第一串”的成分是有瑕疵了,就用它吧。
拿到白花花的蔗糖,我们终于可以开始最后一步——熬糖!既然是中国“第一串”冰糖葫芦,那我们肯定要用中国最早的火。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但到底是西侯度人在前,还是元谋人更早呢?有一个线索,在西侯度遗址并未发现人类遗骨,既然我们是找先民借火,跑空了找不到人就不好了。保险起见,我们选择的更为稳妥的借主:元谋人。走,我们去借个火吧!
作者:小青 前《环球探索》杂志编辑
瞿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专家: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
科技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责编:董小娴
END
好书推荐
Recommended books
这是一套科普作家刘兴诗写给孩子们的中国古代科技通俗读物,书中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为孩子们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壮阔画卷。从书中饶有趣味的讲述中,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背后的智慧,包括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本书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能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汲取中国智慧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