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长成一棵树,你就能看见我了。

文摘   2024-10-25 07:00   北京  


如果我是一棵「桫椤」的话,应该早已厌倦了别人天天赞美我亭亭如盖的叶片了吧。


日复一日的赞美,没有新意的重复。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倦了。


也别再扯我跟恐龙的故事了。的确,三亿年前石炭纪的时候桫椤科的植物就已经存在了。


恐龙是我看着出生的,无奈后来我又眼睁睁送走了它。


即便是我喂过它两天又怎样。它现在早已变成化石,被深深地锁在了时间的深渊里。而我依然还活着。



就连样貌也都和亿万年前的祖先化石记录没多大变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进化保守性


看上去很不可思议吧。但银杏也是如此。还有水杉。


像这种跨越了巨大的地质时期,而形态却没有发生较大改变的物种,被称作「活化石」。


作为一个活着的化石,沐浴着2024年秋季的阳光,我需要一个新的故事。



对一棵桫椤而言,这个故事一直就藏在它的树干里。需要你给它的树干做个横切,才能看到一个奇怪的有着图腾般纹路的截面。


桫椤一生的荣耀和秘密都被绘制在这个树干的截面上了。


不像一般的松树和杨树,它们通过树皮下方薄薄的一圈形成层,不断地产生木质来增粗茎干。


变粗和木质化,并留下一圈圈记录回忆的年轮组织。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让自己长成一棵树的方法。但桫椤只是个蕨类植物,为了长成一棵树,它有自己的办法。



蕨类在植物界中是个独特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它的拳卷幼叶将内卷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在植物的演化过程中,它也是第一个尝试,并率先开发出维管束系统的植物。


维管束的创新,是植物从地面迈向空中的第一步。



它们就像运输管道一般,不但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还能起到机械支持的作用。


但蕨类植物的维管束不够发达,所以绝大多数都是矮小的草本植物。除了桫椤等一些树状蕨类是个例外。


全世界的桫椤科植物约有500种,我国有14种2变种。


它们矮则3米,最高可达20米。有着一棵树的高度,却跟所有别的树看上去都不一样。


不管是在森林还是城市中,它们都像个明显的异类。



而其中的秘密就隐藏在其茎干周围一圈马蹄状的黑色花纹当中。

 

那是它的维管束系统。黑色花纹被称作「厚壁组织」,坚硬且耐腐蚀。花纹内部就是组成维管束的韧皮部和木质部。


2022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桫椤本种(Alsophila spinulosa)的维管束进行显微观察发现,桫椤的木质部内沉积了大量的木质素,使得其对茎干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它和厚壁组织一起,就像在混凝土柱中加入了钢条一样加固了茎。使得桫椤树干挺拔,并最终长成一棵树的模样。



桫椤茎干的中间部分,是一些柔软的「髓」。髓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无毒,是可以吃的。


你如果在雨林中迷路了,倒是可以尝试吃一些桫椤的髓来脱困。



虽然整个桫椤科的植物,除了小黑桫椤和粗齿桫椤未列入保护之外,其余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不得非法采集、收购或者出售野生桫椤。


但如果真的被困雨林,快要饿死了,紧急避险情况下也是可以吃一点的。



桫椤的髓心也可入药,入药时被称作龙骨风或者飞天蠄蟧,在一些山区的集市上偶尔会看到有人在卖。


但因为桫椤生长缓慢,并且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数量有限,只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有零星分布。


加之药效也并非不能替代,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并未收录桫椤。



在所有的蕨类植物当中,桫椤科的植物并非唯一一个长成树状的蕨类,蚌壳蕨科的一些物种也可以。


它和桫椤一样,都是古老的蕨类植物,有着悠远的化石记录,也都可以被称作「树蕨」。



它们决定长成一棵树的方法,除了靠硬化的内部组织加固树干之外。


还可以依靠树干外部稠密的、像金属丝一样互相交织的不定根,或者一些不断交叠的硬化叶柄,来加固和支撑树干。


它们在石炭纪的一些亲戚也是这么做的。






# 今日书籍推荐 #

树木简史


人邮科普
懂科学,才能更懂生活。 天文地理、自然博物、数理化与科技前沿、运动健康……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