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清今年52岁,是江西萍乡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她在这里从事特教工作已经28年了。
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教育引导之中敞开心扉、学会沟通、融入社会,是刘小清一直在努力的事。
初冬时节,地处罗霄山脉的芦溪县已有寒意,早上下起了小雨,刘小清和老师们一如往常,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上学。
刘小清:我们一般不让孩子把伞带进校门,因为怕他们玩的时候分不清这东西是不是有危险。
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现有120名学生,都是患有听障、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的儿童青少年。学生虽然不多,但身心差异很大,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闯祸”。
学生家长:我感觉这个事情做起来蛮难,因为自己有个这样的孩子,就深有体会,每天照顾要花很大的精力。担心在学校里孩子调皮捣蛋,老师没有耐心。
给学生们撑伞挡雨、更换淋湿衣物,还时不时搂在怀中安抚,刘小清的迎接,让孩子们的一天有了一个安心的开始。
学生爷爷:学校的刘校长和老师都关心得挺好,一直都是当自己的孩子一样。
刘小清: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的特性。我们要观察这些孩子,然后给孩子最好的一种相处方式。其实,家庭和学校配合,孩子的进步就更大。
并非只有雨天才有这样的迎接,而是天天如此,这个习惯,刘小清和老师们坚持了十多年。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和家长交流的好窗口。
学生家长 刘刚:校长和老师时不时也会来家访,随时可以来看孩子,也可以来陪读。她建立了一个很公平、很透明的机制,孩子在这个学校让我觉得很放心。
刘小清是这所特教学校的首批教师之一。1997年,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选拔教师,为了能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也抱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好奇,当时在普通学校任教的刘小清选择了报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原因,让刘小清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刚到特殊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的状况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不会手语,成了刘小清需要迈过去的第一道“坎”。
刘小清:我们学的手语只有两个月的培训,很有限,只学了一些基础。我打个手语,孩子看不懂,孩子打个手语,我们又看不懂。怎么样跟他们有效地相处、有效地交流,都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难题。
手语不精,就加班加点学习,和学生交流不畅,就先从游戏互动开始。刘小清努力摸索和特殊孩子们的相处之道。而一次意外,让她下定决心,要做好这份工作,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刘小清:以前我们自己带着孩子在学校住,我巡查的时候,从板梯间摔下来了。我就在地上起不来的时候,三个聋哑孩子就过来把我扶起来了,扶到了办公室,为我泡了一杯温茶,然后坐在旁边,静静地陪着我。那时候我就发誓,对特殊孩子要好。
表情手势要夸张、表扬肯定要跟上。
现在,刘小清的教学技巧早已纯熟,在她看来,重要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施教。
刘小清:根据孩子的不同,侧重点不同,每一节课,都让每一个孩子有一点收获。
下课后,一个学生突然哭了,刘小清赶紧上前疏导。
在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耐心和爱心是化解孩子们负面情绪的良方。20多年来,刘小清呵护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们成长,自己也从老师走到了校长的岗位。
2022年,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搬入了新校区。这也给了刘小清和老师们更大的干劲,大家以美术为切入点,去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刘小清:校园文化,其实就和一个家的家风一样。我利用我们学校的美术特色,老师带着孩子们慢慢地去干、去做,一点一点地布置,让我们的孩子和老师都愿意待在这个学校,喜欢这个学校。
通过教育引导和康复训练,让学生们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再融入美术、烘焙等特色课程,培养孩子们的信心和一技之长,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
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120名学生中,有10个孩子因为地处偏远以及家庭等原因,无法到校就读。这些年,刘小清就带着特教老师们,开展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学生宋金平和奶奶生活在这里。
看到老师来上课了,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宋金平很高兴。这堂课是45分钟的启智个体化训练。刘小清和两名专职送教老师特意为他准备了奖励。
刘小清:他的注意力,第一个是时间很短,第二个是容易被外界干扰,很分散。所以上他们的课,最少需要两个老师来配合。
10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每周都有10节课。以往,学校老师全员轮流送教,刘小清自己负责最远的一位学生。今年,征询老师意见后,刘小清安排了两名专职老师送教,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老师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宋金平奶奶:宋金平比以前还是更好一些,能说一些话,晾衣服、洗衣服,他能做的事情还是会做。
刘小清:我们去送教,第一让家长宽点心;第二,能给孩子带来一点点的变化。其实,老师出来送教我心里一直很担心。担心路途遥远,路上的安全。每次,我都会问她们,她们回来我才会放心。
宋金平的这堂课结束后,刘小清和老师们又马不停蹄来到宣风镇沂源村,对患有视力、智力障碍的陈建松进行启音训练。
两位老师忙着上课,刘小清则到陈建松家的鸡舍抓起了鸡,她经常帮忙代售,给这个家庭添些收入。
陈建松奶奶:刘校长这些年特别好,对我孙子很关心,我觉得孙子思想有点改变。自从上课,他蛮配合老师。
刘小清:我作为一个校长带头这样干,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是支持老师的工作,大家都团结在一起的一种力量,也算教育的温度。
易裕博是刘小清的学生,他通过一段手语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和祝福:“以前生病的时候,老师叮嘱我吃药、帮我涂药,在学习上教我知识,带我去各个地方参加比赛。当我想放弃的时候,老师鼓励我,考上了武汉的学校。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祝老师开心健康。”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刘小清在付出的同时,也一直被孩子们的爱温暖着。
刘小清:我的学生毕业了,就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双鞋子。
这个句子,在我们看来还是有点颠倒的,这就是我们听障孩子的习惯。我的孩子学会了感恩,我就一直把这双鞋子带在身边,激励我要把这份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爱似小小清泉
让铁树开花 让翅膀生长
从当初“好像隔着一座山”的新人教师,到如今身系学校、心系特教、情系学生的楷模校长,刘小清把根深深扎在芦溪县,她的爱像涓涓泉水,流进特殊孩子们的心田。教说话,做疏导,她对每个孩子都不厌其烦、关怀备至。
采访中,刘小清两次流泪,更让我们从她的真情流露中体会到这份事业的不易,以及她对这份事业的感情。在刘小清看来,特殊教育是一份创造“铁树开花”奇迹的工作,孩子每向前迈出一步,铁树上的花就又开放了一朵。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秉承的理念,也是刘小清和老师们对特殊孩子的期待,期待他们在校时能过得开心快乐,毕业后也有一技傍身,能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学校里因材施教,开设文化、生活、康复和职业教育各类课程;学校外上门送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辍学。
刘小清坚持这么做,因为她相信,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能发光。我们也相信,有刘小清校长和她的老师们在,这些“折翼”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长出天使的翅膀。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