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濮阳县吹响“科技起高峰”冲锋号,打出“创新成高原”组合拳,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6.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4%。
一、提升政治站位,凝聚创新合力
濮阳县定期召开书记专题会、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市率先成立由书记和县长任双主任的县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濮阳县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十条意见》等一批硬举措,完善企业免审即享机制,推动惠企政策快速落实,打出了“组合拳”。优化了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科技创新考核,在全县凝聚了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动能
一是注重扩总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行领导分包机制,书记县长、县委常委、县级干部带头分包企业,定期开展科技型企业“面对面、点对点”服务,分层分档、动态建立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清单,“小变中,中育高”梯次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8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4家。二是注重提能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聚焦全县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全县17家企业与12家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08亿元。濮耐、天源生物、浩森等5家企业的6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经济效益达15亿元以上。三是注重全覆盖。成立5个业务专班,对全县“四有”企业建设进行指导,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快向“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四有”标准迈进。濮阳县150家规上工业企业,已有110家完成“四有”企业建设工作,超出市定目标3.3个百分点。
三、优化创新平台,厚植创新潜力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导入创新资源、打造发展“引擎”,厚植潜力,积蓄动能。一是加快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指导濮阳天耕农业、河南亿秒电子科技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安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省级、市级创新平台达到50家。二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立足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对绿色化工新技术、新装备的迫切需要,投资1.5亿元高标准建设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通过“人才+技术+资本+产业+服务”的模式,打通了“试验室技术孵化→中试技术规模化→新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功创建河南省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入驻清华大学微化工研发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端润滑油添加剂研发团队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引进科研高层次人才90余人(其中院士1人、博士23人),孵化项目6个,完成新产品开发20项,5个中试项目实现产业化;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相继突破,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团队国内首套、全球第二的生物基呋喃二甲酸吨级装置中试成功,为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强化企业服务,提振创新活力
一是“真金白银”助企。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创新奖励资金,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创新活动;全年为企业降费减税8000余万元,引领并撬动了企业创新。二是出台政策惠企。制定《濮阳县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激发企业研发投入动力,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全年研发费用支出2.98亿元,增长18.7%,超出省定目标1个百分点。三是强化服务暖企。推出“一企一规划、一企一方案、一企一团队”个性化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解决技术需求160余件,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激活了企业创新“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