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健全了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制度遵循。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为了把基层干部从各种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抓工作上。为更好宣传、推动基层减负,新华日报推出“基层减负”系列谈。
今天,随着最后一篇评论的见报,这组系列评论迎来收官。现将其集纳如下:
《减出“走在前”的精气神》
魏晓敏(10月29日 第1版)
《减负要“减准其负”》
杨丽(10月30日 第1版)
《严防减负走形成“新负”》
陈立民(10月31日 第1版)
今年以来,中央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了积极进展。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负担确实减了下来,但也有干部反映,因为在减负中存在走形、变味的情况,老的负担减掉了,新的负担又来了,导致获得感不强。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是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抓落实。落实不到位,减负打折扣,该减的负担就减不下去;落实中走了形、变了味,减负就可能减出新的负担。比如,有的地方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要求在减负过程中,照样开推进会、落实会,照样记台账、抓考核,照样发文件、催材料,导致旧的负担未必减下去,减负带来的负担却实打实地来了。再如,减负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要的工作后,层层加码、级级提速的“老作风”又来了,减负中的层层加码,让基层面临“减负之负”。又如,为了推动减负,有的地方成立“专班”,抽调人员“专抓”,组织“效能办”开展减负专项督查,等等,这些现象尽管是个别的,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减负获得感。
减负为何出“新负”?核心还在于落实中的走形与变味。这其中,有的是形式主义工作习惯和思维惯性造成的,似乎不量化、不做台账、不搞考核,就不知道怎么抓落实了;有的是因为对中央减负的要求领会不到位,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理解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抓统筹的能力不足,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对基层减负工作缺乏协同配合、信息共享,导致减负成效不彰。
减负必须真减负、减真负,这样才能减出获得感,减出精气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减掉非必要的任务、不切实际的要求,减掉繁琐复杂的不当考核,将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切实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更好释放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新气象。
《把“搭车”的考核“请下车”》
袁媛(11月1日 第1版)
基层事多人少、责大权小,面对千头万绪的任务往往“马力不足”“超载运行”。之所以如此,“搭车”的考核过多是重要原因。
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总想把自己抓的工作塞进考核指标体系;有的部门即便自身工作与基层权责结合不紧密,也要通过“搭”进考核以增强自身“存在感”;有的部门看到其他部门都在“搭车”,唯恐自身工作被基层忽略,也下场“卷”基层考核。“搭车”考核的背后,是少数部门官僚主义思想作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试图把考核“万能化”的懒政思维。
考核不能变成一个筐,更不能什么指标都往里面装。“搭车”的考核指标过多,甚至一百分不够用要膨胀到“千分”“双千分”,结果必然是“指标越多、实效越差”。有的乡镇过着“紧日子”,却在采购台账耗材上花费甚巨;有的基层明明人手紧张,却有干部专职填考核材料成为“表哥”“表姐”。这其中,都有“搭车考核”的“功劳”。
“搭车”的考核必须“请下车”。谁来请?上级部门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变“层层搭车”为“层层减负”。在思想认识上,要唯实而非唯数,多看工作实效的“总账”,坚决摒弃叠床架屋的“繁琐哲学”;在谋划考核时,要重统筹而非分配,在考核体系上合并同类项,坚决防止各部门争抢“唐僧肉”产生“剧场效应”;在具体指标上,要讲科学而非态度,根据客观实际合理设计指标,坚决不搞指标代替目标的形式主义;在开展考核时,要鼓励走下去而非等上来,用“四不两直”“不声不响”的方式实现考核有感、过程无感,坚决不能一考了之、一压了之。
把减负落到实处,要变“临时福利”为“长期激励”。上级部门不能用考核代替自身的工作,而应把科学考核作为能力建设的长期课题。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持续改进考核方法,切实控制考核总量,激发基层“以考促干”的精气神。
《让“小马”成为“快马”》
胡波(11月2日 第1版)
除了文件会议繁杂、打卡考核繁多、痕迹管理较重等问题,基层同志感到压力大的又一原因,是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工作似乎总干不完。
《减负绝不能“减担当”》
孟亚生(11月3日 第1版)
时下,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文件和会议确实大幅度精简,检查考核和上报材料明显减少,工作强度较前有所减轻,但也有基层干部把减负等同于压减任务,对该负的责任百般推脱,该担的重任拈轻怕重,这些错误的苗头需要引起警惕。
《持之以恒抓减负》
韩宗峰(11月4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