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调动各区、各部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积极性,2024年8月,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征集和推介活动,进一步总结各区、各部门营商环境改革典型经验做法和亮点,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
开展案例宣传推介工作是推动“北京服务”全面领跑的重要内容。2023年发布的《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明确将实施“八大行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宣传行动”便是其中之一。该项行动提出明确“广泛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政策和成效宣传,组织系列政策宣传培训解读,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北京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树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良好形象。”这将有助于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让“北京服务”成为首都社会文明新风尚,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本次案例征集面向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务实精准、创新引领、成效显著、可复制可推广为标准,征集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投资贸易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服务体系六大领域的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经相关单位初筛和专家评审,共推选出25个改革创新案例(详见下表)。本期分享第一期8个案例详情。北京市首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名单
北京市率先实现个人股权转让“全程网办” 纳税申报从“往返跑”到“零跑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两部门”“三环节”全程网办;在全国率先实现纳税申报、纳税查验、变更登记的全程网办;在全国率先实行线上自动化、“无感式”、精准化的数据交互查验。目前,北京市已实现个人股权转让自行申报全程网上办理,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数据跑路、指尖办税”的便捷办税服务体验。从“往返跑”到“零跑路”
北京市经济业态丰富,资本市场交易活跃。一直以来,个人股权转让存在不进行纳税申报、上门办税和变更登记不便捷等难题,同时,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业务复杂、体量庞大,上门申报量占办税服务厅窗口业务量的半数以上。
2023年,北京市税务局积极推动和参与国家税务总局网上申报研发工作,并首次以特大城市身份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依托自行开发的股权管理系统,结合国家税务总局自行申报“网上办”功能,实现纳税人办税时间、办税服务厅窗口受理量的“双减半”。
同年10月起,北京市税务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密切沟通配合,携手解决纳税人“资料两头准备”的难题,进一步加强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税务和市场监管“两部门”,纳税申报、“先税后证”纳税查验、变更登记“三环节”有效整合,在全国率先实现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两部门”“三环节”全程网办。北京市个人股权转让全程网办实施后,纳税申报由上门“往返跑”至“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实现高效办结。在“先税后证”环节,依托税务机关股权转让管理系统和市场监管部门“e窗通”平台的对接连通,实行线上自动化、“无感式”、精准化的数据交互查验,实时比对查验股权转让双方身份信息、转让前后持股金额等10项信息,纳税人既不需要上门,又无需提交纸质资料,即可办理。据悉,北京市个人股权转让实现全程网办后,每年为近55万纳税人、登记人提供便捷政务服务,税收协同监管成效明显,有力提升了纳税人和股权变更登记人的办事便利度,为纳税人“减负”,已被国家税务总局评选为首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创新措施在全国推广。2024年6月6日,昌平区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场景暨“高效办成一件事”合作机制签约仪式举办。此次签约是在前期昌平区市场监管局与区税务局就股权转让合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加强信息交互、数据联动、门户联通的全新起点,两部门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高质量发展之“进”,共同探索搭建集成式、集约化、标准化的股权转让场景化合作机制,助力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升级。针对股权转让业务“资料两头准备”“办理两局往返”的情况,昌平区探索构建了“同事同标”的业务流程。两部门以材料审核为切入口,对办理流程所需材料进行梳理,统一了昌平区税务局“个人股权变动涉税事项”与区市场监管局“股权转让变更登记事项”中网上申报、税款缴纳、变更登记等联办事项的受理要求,梳理形成了2套必要材料模板,规范受理标准、统一办理时限,实现多表合一,办理申请一次提交,对重复材料或技术可调取的不再要求企业重复提交,有力推动了“先税”与“后证”业务全流程衔接,实现整体审批材料时间压减了20%。在推动业务融合方面,昌平区在乐华仕办税大厅、市场监管审批大厅分别增设共建“联办快办”窗口,高效受理股权转让“一件事”,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在线办理指导等服务。采用专有渠道、专项服务、专人帮办“三专”工作法,通过材料预审、绿色通道、告知承诺、容缺办理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股权转让“一件事”政策集成服务。现场工作人员全流程贴心“陪伴”企业,实时跟进办理进度,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办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实现即来即办,即办即领。两部门合力搭建“直通智联”的数据传递机制,在原有信息交互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台数据流转质效,省去企业往返跑动、二次填报、自行查验等环节。通过实时数据双向传递,实现企业材料一次提交、数据后台分发、进度实时查询,近七成无风险业务达成纳税申报与商事登记同步办结,办理速度提升至“即税即证”。股权转让业务联办是昌平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落地的有益尝试,以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实现个人股权转让业务由“先税后证”到“即税即证”服务升级,为实现更多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场景化建设奠定基础。自股权转让机制运行以来,通过开展联合辅导、集成服务,累计为80余家企业提供个人股权转让“一件事”场景服务。打造外资登记服务优化模式 率先实现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为进一步提升外商在京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度,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公安局、市政务和数据局等部门针对境外投资者网上设立企业过程中,无法实现主体资格在线身份认证,提供纸质证明材料邮寄耗时长、成本高等实际困难,通过数字赋能、丰富认证渠道、优化服务功能、精简开办材料等举措,探索打造“3+3+3”外资登记服务模式,确保他们与境内投资者享受到同等水平的“全程网办”服务。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地区)护照”“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6类涉外证件持有人无需公证认证,通过“刷脸”就可完成身份核验。同时,持有6类涉外证件的人员可使用银行卡进行在线身份认证,持有银联银行卡的境外投资者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外资企业登记。此外,还在全国首批开展香港简化版主体资格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试点,香港主体投资者注册企业可实现“自主申报、线上核验、即时审批”一站式服务。率先在全国实现外币账户开立纳入企业开办网上“一站办理”服务。外资企业在北京企业服务“e窗通”平台开办时,可以同步开立基本账户和外币账户。首创将外籍员工登记纳入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企业需要办理外籍员工“五险一金”,可以在企业开办时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直接生效。率先实现外资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外资企业开办申请人可在“e窗通”平台一次性或者单独办理包括营业执照(含免费公章、员工登记)、涉税事项(含领用发票)、银行开户(含本、外币基本账户)、外商投资信息报告等全部事项。允许港澳非自然人投资者提供仅保留核心材料的简化版公证文书,最少仅需3页纸,节省企业办理公证费用和时间。在京津冀投资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有效期内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用”,节省外资企业公证认证时间和成本。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公证认证文书认可地域范围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办理外资企业登记时,登记机关收取《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缔约成员国投资主体资格证明和自然人身份证明材料,无需再经我国驻在使领馆认证,只需办理该国附加证明书,简化公文书跨国流转程序,缩短流转时间。北京市通过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服务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和外资企业全部开办事项“一网通办”,大大减少跨境身份公证认证文件的办理和邮寄时间,打造出“全环节、不见面、零成本”的外资企业开办模式。近两年,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方式办理登记业务4000余件,全程网办率近20%。提升专利预审服务质量 助力北京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专利预审是专利快速审查的途径之一,是创新主体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专利申请前的预先审查,对于创新主体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打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北京市持续深化专利预审服务改革,助力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提升专利预审质量为导向,以赋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强专利预审规范化管理,创新专利预审服务模式,推动专利预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优化专利预审相关制度,发布专利申请预审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备案主体动态管理机制,在全国首创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预审服务机制,引导备案主体筛选高质量专利申请并提交预审请求。此外,还在全国首发专利申请预审请求指南,进一步规范预审请求程序,加强专利预审全流程管理,制定多项管理规程,新增了24个专利预审服务分类号,大幅度提升服务覆盖面,推动专利预审业务服务更多创新主体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助力专利全面布局方面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需求,采取了加强批量预审业务宣传指导、规范批量预审审查工作流程、加大批量预审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措施推进工作。2024年1—9月,已累计接收154个批次1253件发明专利申请批量预审审查,其中大语言模型、量子通信、云计算等领域的71个批次529件专利申请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量审查通道,393件专利申请获得快速授权,审结授权率高达97%。组织开展了专利预审系列专项服务,加强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支持。例如,深入服务在京国家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等开通专利预审绿色通道;针对“卡脖子”技术加大预审服务力度,最大限度满足预审需求。在“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布局建设保护中心区级分中心;通过市区两级中心联动的“1+N”快速协同保护格局,延伸和下沉专利预审等服务职能,将专业服务精准送达创新主体的“家门口”;目前,已在经开区、大兴区、怀柔区、顺义区、通州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投入运营7家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各分中心发挥区位优势,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提供点对点的咨询服务和专利预审相关业务培训。京津冀跨区域迁移登记“只跑一次” 北京市发出首张跨区域迁移企业营业执照2023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河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京津冀优化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登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流程再造、精简材料、优化系统、数据共享”,有效解决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登记“两地申请、多次跑动”问题。一个多月后,北京市率先发出首张京津冀跨区域迁移企业营业执照,实现了“一地申请、资料互认、内部流转、一次办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不用反复提交材料,流程非常简单,‘只跑一次’就可以领取到营业执照,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去年11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昌顺通达供应链有限公司在顺义区提交了企业迁入申请,营业执照上的名称顺利变更为北京昌顺通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办理过程中,京冀两地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利用京津冀跨省(市)迁移微信工作群和各级联络员制度,实现服务窗口、档案管理部门四岗联动、精准对接、协同办理,并采用电话沟通、微信传输、双向免费邮寄等方式,及时沟通进展情况。与此同时,明确专人负责,提供业务咨询、全程指导、帮办代办、免费寄递等服务,让申请人“只到一扇窗,办完全流程”,推动经营主体迁移高效化、集成化、便利化。京津冀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登记从经营主体需求侧出发,取消了申请迁出环节,将申请迁入、档案移交、变更登记三个环节整合为一个环节,由经营主体往返两地多次跑办,改为向迁入登记机关一次性提交所有申请,两地登记机关内部沟通流转联办,打造“一地申请、资料互认、内部流转、一次办结”的服务新模式,实现企业就近办理“只跑一次”。此外,将“迁入、迁出、变更登记”三套申请材料整合为一套,企业可通过电子营业执照登录网上平台提出申请,不用再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截至2024年10月,在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顺义区共办理京津冀跨区域迁移企业47户,企业类型涉及个人独资企业、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等。北京市打造市政报装接入“五联”服务 水电气暖网实现“一次办”熟悉北京市政公用服务行业营商环境改革的市民一定知道“五联”服务模式,即针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水、电、气、暖、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联合接入业务,提供联合报装、联合勘察、联合审批、联合验收、联合抄表服务。“五联”服务让市政公用服务之间的行业壁垒被打通,市政公用服务报装接入更便利。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一站式”联合服务和“非禁免批”服务同样提高市政服务效率。水电气暖网接入同步“五联”
“五联”服务新模式高效便捷,化繁为“一”,具体包括——
“联合报装”助企完成“一站式”申请。在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市政接入“一站式”报装服务板块,客户可通过填写“一张表单”,提交“一套材料”,一次申请水、电、气、暖、网报装,平台可以自动将报装信息推送至各市政企业,协同开展服务。公司营销业务系统收到信息后同步形成待办工单。
“联合勘察”开展“一次性”协同设计。水电气暖网企业联合会商,与报装客户约定统一的踏勘时间,开展联合勘察,由监管平台答复联合接入方案,并同步推送至规划等有关审批部门。
“联合审批”实现高效施工。水电气暖网企业协同开展接入工程路由选线、管廊设计,制定占掘路施工方案。行政审批部门统筹安排,力争同一时段、同一路段对同一项目实施管线施工,实现同步开挖、同步安装、同步回填。
“联合验收”达成同步竣工。施工完成后,水电气暖网企业联合开展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与客户联系确定接通时间,按照约定的时间联合进行装表,实现同步接通。
“联合抄表”打通采集网络。深化“联合抄表”功能应用,推广水、电联合抄表的典型经验,打通气、热计量采集网络,减少市政公用服务企业抄表入户次数。推行不动产与水电气暖网联合过户服务,逐步建立不动产信息与水电气暖网企业客户信息关联,实现客户“一件事一次办”。
企业不仅可以线上报装多项市政服务,而且可以在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一站式”办理,实现市政报装服务线上线下同步集成。据统计,服务平台上线后,企业报装自来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通信、有线电视等全部业务,可减少跑腿11次,减少重复提供材料45份。202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低压接电项目“非禁免批”,在此基础上,政企合力将政策范围扩大至35kV及以下接电项目,同步完善禁止区域名单,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公用服务。对符合市政接入外线工程“非禁免批”适用情形的客户用电报装,电力公司线上“代办”免去企业“跑腿”。企业申请办电后,由供电公司通过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施工方案推送至交通路政、公安交管、园林绿化等政府部门备案即可施工,彻底解决了以往由企业自行办理时,存在的政策掌握不清、办理时间长等问题。北京市政公用服务行业的“五联”服务新模式实现企业客户市政基础设施自由点选式联合报装,进一步压减报装时限,减少企业跑腿次数,降低报装、施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该项改革在实践中形成香山新华书店、中国书店等典型案例。香山新华书店仅用3天完成送电联网,实现“一次申报、一网通办、一站办结”,该案例已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中国书店“电+水+网”联合服务案例中,在报装、勘察、施工、验收全环节开展联合服务,协同推进项目实施,并对电、水接入联动施工方案执行“非禁免批”,压减客户办事环节80%,大幅提升办事效率,为国内市政基础设施报装接入协同联动提供了“北京经验”。以风险分级分类为基础实现差别化审批服务 稳妥推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为持续深化改革,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今年以来,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持续深化全口径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改革,推行规划许可分级分类差别化审批,制定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制度,有力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制定时,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充分考虑北京特色,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探索——一是强化规划实施的导向,围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补充人民群众身边高频次使用场景的设施开展;二是基于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措施,围绕风险较低和规模较小的设施开展;三是助力城市更新实施,围绕进一步提升存量用地的使用效率方面开展。此外,还明确“免批不免责”的监管模式,要求建设单位向所在区的规划自然资源委分局报备建设方案并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通过豁免清单的方式实现了“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提高了规划审批服务的效能和服务监管的水平,同时实现豁免清单事项的闭环管理,形成“主体责任+分局监管+属地监管+行业监管”的“1+3”监管模式。豁免清单将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细分为3大类9小类19种具体情形↓为老旧小区增设公共公益类党建活动、文体活动、垃圾分类等设施,已有多层建筑加装电梯、楼梯、消防楼梯、无障碍设施,自有用地范围内增设非机动车集中停放设施,以及按服务半径增设或改造小型垃圾环卫站、微型消防站等4小类10种具体情形。为城市公园、小微绿地和绿道按规划、城市设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配置或服务半径增设小型服务设施,以及公共空间内统一配置亭、台、廊、榭、厕所等非经营性设施等4小类8种具体情形。为自有用地范围内的施工暂设1种具体情形。同时将有关限定条件、建设规模及高度、建设位置等规划要求统一纳入了清单。目前纳入豁免清单的建设工程项目已实现全程线上报备,条件齐全的项目最快半个工作日即可开工建设。截至10月中旬,全市各区规划自然资源委分局共完成报备项目44例。北京市与津冀晋蒙深化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满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京津冀+晋蒙”五地结合各自区域特点、企业办事需求、民生实事热点、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实际情况,将转移登记、抵押登记、预告登记、其他登记和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高频业务事项纳入首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逐步覆盖国有土地上全部房屋登记网办业务。据悉,首批推出的高频业务通办事项共5大类16项,包括全部不动产登记机构。
“跨省通办”以“‘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服务模式,竭力构建更便捷的服务体系。具体分为“异地帮办、属地审批”和“异地代收、属地审批”两种办理模式,通过“收受分离”,打破事项办理的属地化管理限制,对“跨省通办”事项,采用异地帮办或异地代收方式,让申请人在异地即可完成不动产登记申请,并由属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审核。申请人可线上缴纳相关税费、领取电子证照,需要纸质证书的通过寄递方式送达。
为确保“跨省通办”服务落实到位,“京津冀+晋蒙”五地共同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机制,明确收件地和办理地的工作职责、业务流转程序等,确保收件及办理两地权责清晰、高效协同。
五地加强协同,进一步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水平,设立了“华北地区跨省通办”专窗,明确专人负责咨询答疑、业务联络等事宜。此外,推进跨区域高效联动,联合开展业务培训,每季度召开“跨省通办”业务专题会,通报工作情况、共享成功经验,提高华北地区不动产登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成果,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合作的深化不仅提升了华北地区的政务服务效能,还进一步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办事人办理不动产登记无需再受地域限制,且不用往返两地跑动,便可在异地完成申请,大大降低了企业群众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自该项政策推出以来,北京市已成功办理抵押登记、补换证、夫妻间转移登记、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等60多笔“跨省通办”业务,实现不动产登记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
案例8:市财政局
202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部署,北京市先后印发《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提出“推进政府采购‘一照通办’,企业无需购买CA数字证书,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即可完成全流程政府采购活动”的要求,支持供应商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完成政府采购全程电子化招投标,提升了供应商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便利性。
跨地域投标限制多?反复验证过于麻烦?电子营业执照全能解决——
企业在北京市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时,无需购买CA数字证书,仅凭电子营业执照,就能够在线完成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的注册、登录、电子签章和文件加解密等全流程业务。
外省企业来北京参加政府采购,不用办理本地CA数字证书,直接凭电子营业执照参与投标。
经营主体仅使用手机打开“电子营业执照”APP、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扫一扫即可完成相关操作,免去账号密码输入、CA数字证书识别等环节,有效减少操作步骤、缩短操作时间。
电子证照应用不仅覆盖政府采购等多种交易类型,同时包括经营主体从主体注册、扫码登录的标前环节,递交投标文件、在线签到加解密的标中环节,到下载中标通知书、上传合同的标后环节,使用场景更广泛。
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深度融合,以电子证照为依托,加强数据共享,为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安全稳定的共享调用服务,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全国任何一家企业凭电子营业执照即可直接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北京市电子卖场、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实现“一把钥匙开N把锁”,无需现场操作,且无需多个平台多套流程,极大提升了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便利性。
自2023年4月上线以来,共有1万余家企业在北京市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办理采购业务,开展扫码登录、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加密解密等应用近10万次。全市累计1.9万家企业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开展政府采购业务14.8万余次。
来源:发展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