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乡村Time丨曹王村,民俗中流淌着江南风情

政务   2024-10-09 16:11   浙江  


粉墙黛瓦、碧水绕村,人文荟萃、古韵长存。曹王村的村貌一如嘉禾大地的大多数村庄一样,带有一种清丽宁静的江南风情。


从高空俯瞰,只见港浜纵横交错,村道宽敞整洁,民宅整齐有序,成片的田野间有高速公路穿过,也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点缀其间……曹王村满足了人们对和美乡村的所有想象。


忆说田园旧事 

老物件里话新生活

“这些东西我基本上都用过了。”在曹王村文化礼堂二楼的乡愁记忆馆里,村民杨文淼看着一个个老物件,睹物思情,回忆起了曾经的往事。

今年75岁的杨文淼是一位“曹王村女婿”,他本是绍兴人,1970年从绍兴来到妻子的家乡曹王村,并在此扎根。“来这儿的时候我才二十出头,当时在曹王村里,大家住的都是平房和草棚,走的都是泥路,一下雨就变成烂泥路,根本走不了。”


“现在你看,都是水泥路、柏油路,房子也都新造了小别墅。”杨文淼指向乡愁记忆馆窗外的村景,满脸笑意。

曹王村打造的乡愁记忆馆里收集了由村民捐赠的各类老物件:樟木箱、收音机、二八大杠、老式碗柜……一个竹编的篮子勾起了杨文淼的记忆。“我以前做过竹匠,就编这种篮子的。那时候编一个篮子能卖两三毛钱,但大家也没什么钱买,基本都是自己找来竹子,然后请一个竹匠师傅到家里来编一下。”

紧接着,一个放在地上的耖,引起了杨文淼的注意。耖是一种农具,上有横梁,下有一列钉齿。“这个就是要用牛拉着,把耙过的土地弄平整。现在耕地平土都是机器了,方便多了。”


说起农用机器,杨文淼很是激动,因为读过初中的他曾被村里派去上海学习农业机械相关知识。回来后,他就被聘为当时村里开办的红旗农机厂厂长,带领一群村民生产脱粒机、大包机等农用机器。作为一个外来居民,能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这段往事一直是杨文淼心中的骄傲。

如今,曹王村已从一个传统农业村成功转型,大户承包、公司化运营等新模式让曹王村的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浙江巢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兴福瑞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市天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植大户都在曹王村通过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而“种”出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选址在曹王村,从事水稻加工和销售、副产品及其综合利用的浙江绿康米业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年产84000吨优质生态米生产项目在今年的3月24日正式投产,推动了嘉兴本土稻米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稻”路。

曹王村的村民也因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而渐渐从务农走向第二、三产业。“上了年纪的村民基本上一半都有失土养老金,另外的通过土地流转资金,老年生活补助等收入也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总体来说,生活在曹王村,村民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曹王村党总支书记陆震祥介绍道。


 解码产业密码

非遗传承与创新并进

走进同位于曹王村文化礼堂二楼的蚕猫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色彩鲜艳的泥猫。它们的表情各异,有张嘴惊讶的,有微微一笑的,有闭目养神的,也有怒目圆睁的……变化的表情,不变的姿态,憨态可掬地卧坐在桌子上、柜子上、窗台上,很是可爱。

这些泥猫都出自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志法之手。何志法的本职工作是余新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书法老师,2009年,他拜曹王村里第三代余新蚕猫代表性传承人顾去宝老人为师,学习余新曹王蚕猫制作技艺。

余新镇一带民间做泥塑历史悠久,泥塑作品十分有名,并代代相传,蚕猫就是余新泥塑的一种。嘉兴农村自古以养蚕、种粮为主,农民养蚕、囤粮最怕鼠害。清明庙会时,养蚕妇女都要买泥猫放入蚕室内,以求驱鼠祛邪,一时成风,因此将泥猫称为“蚕猫”。曹王村的顾去宝老人,从她祖上就开始以制作并售卖蚕猫为生,因此蚕猫制作技艺在曹王村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深感自己在传承方面的责任,也在努力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2009年至今,何志法已从事蚕猫技艺传承教学和宣传工作十余年,协助余新镇中心小学编撰了《余新蚕猫》《渔里丝网船》等非遗文化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掌握了蚕猫制作技艺。

除了传承,何志法也在不断地创新。这些年,他在掌握了传统泥猫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泥猫制作工艺,让老工艺焕发出新生命。


以上色工艺为例,以前泥猫身上的颜料很容易褪色,何志法注意到了这一点,便通过自己的大胆实践,在颜料选择、颜料配比上突破传统,又在传统上色工艺完成后给泥猫多涂一层清漆,锁住泥猫身上艳丽的色彩,同时让泥猫更有陶瓷的光泽感。


何志法说:“传承和创新应该是要同步进行的,对于非遗,如果只局限在传承,我觉得还是比较狭隘的。”

实践之外,何志法还有一些大胆的想法。用电窑来烧制泥猫,用有机玻璃代替本地的青紫泥来做泥猫,把泥猫做成钥匙扣,在泥猫内部加一个空心的套管……这些都是盘旋在何志法脑海中多年的想法。“增加实用性,让泥猫更加贴近生活,也方便将泥猫产业化,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只有产业化了,才能维持泥猫的长久生命力。”

与此同时,何志法一直致力于让曹王泥猫走向更广的舞台。为此,他积极参与各种蚕猫传承展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何志法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进行蚕猫的系列授课,并担任了南湖区“非遗大讲堂”余新蚕猫的讲课任务,多次前往全市中小学展示蚕猫制作技艺,甚至将《泥猫的传承与制作》讲座送到了浙江省乡村学校少年宫拓展培训班,还曾接待国际友人关于“蚕猫文化传承”的专访……做了这么多,对于何志法来说,只为了让曹王村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蚕猫走出故乡,与时俱进,让更多人了解,被更多人喜爱。


 聚变还看今朝

巨变的村貌,不变的初心

一到清明,喧闹取代了曹王村平日的宁静。人们唤上亲朋好友,驱车前来,踏青、祭祖、赶庙会。曹王村以纪念北宋将军曹彬而建造的大曹王庙而得名,经重建后,大曹王庙改名为大曹王寺。

每年的清明时节,曹王村以及周边村落的群众会自发组织开展清明庙会。这已经成为一项民俗,延续至今,热闹了数百年。2008年,大曹王庙庙会已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被评为嘉兴市首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后,曹王村每年的庙会办得愈发有声有色。今年的大曹王庙庙会上,汽车排成长龙,摊位鳞次栉比,吸引游客近十万人次。人们集聚在大曹王寺前的广场空地上,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感受着传统市集无与伦比的烟火气。

“曹王村几十年来确实大变样了,今年清明节期间,有一群人联系我,40多年前在曹王村待过,40年后,他们又结伴过来,都说不认识了,变化太大了。”老书记吴廷先已经为曹王村整整工作了60年,对曹王村的发展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


85岁高龄的他直到现在仍然坚守在基层一线,承担着曹王小区后勤保洁的管理工作,并且从去年开始为曹王村修村志,现已完成村志初稿编撰。可以说,他见证并记录下了发生在曹王村的巨变。

如今,曹王村的变化和发展还在继续。依托“一个村庄故事”“一条文脉游线”“一处传统界面”等“十个一”场景建设,曹王村正在通过高标准运营、高品质打造的方式,塑造好属于曹王村特有的两大非遗文化IP,努力实现文化底蕴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们将把曹王村打造成集历史文化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网红打卡地,和集文化体验、人文探寻、水果采摘、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于一体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曹王村党总支书记陆震祥表达出了他心中的未来愿景。

阅读推荐

南湖乡村Time丨诗画联丰,小桥流水人家

南湖乡村Time丨“槜”美家乡,“净相”怒放!

来源|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卢伊琳 姚莹 吴越研 顾思义 王嘉颖 余新镇

图片|由余新镇提供

美编|张琪

责编|覃小芸

审核|鲁赟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在看”,会慢慢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哦。如果您关注我们的权威信息,请将“南湖发布”加为星标,每次阅读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和“在看”哦。

南湖发布
宣传南湖区,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