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古镇故事丨大漆髹饰:在坚守中看见时间的色彩

政务   2024-10-19 11:39   浙江  


闲暇时间,如果你有空来南湖区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桥埭老街上逛逛,一定不会错过一家名为“缘髹轩”的漆器工作室。走进室内,不大的空间内满满当当摆放着各式茶具、炉具、乐器、摆件等漆器工艺品,精美的纹理让人叹为观止。屋内墙上,挂着几个书法大字:大漆文化交流驿站


手艺人的漆彩世界

大漆,又称中国漆、生漆,是一种从漆树上分泌的天然漆。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大漆创作器具。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漆绘陶器,到战国、汉代,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缘髹轩”的主理人袁茂才,便是这悠久历史传承中的一位现代匠人。

,它是一个专有词,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意思就是刷漆。”工作室内,袁茂才正在认认真真给一个茶盘刷漆,“每一面漆都要反反复复刷,确保均匀,否则就会翘皮,那么我之前所做的工作都会前功尽弃。”

刷完漆,袁茂才拿起一只小茶杯,用小木棍蘸上浓漆,点涂到杯身上。“这叫犀皮,这个步骤点涂得不能太均匀,而是要有厚有薄,然后再一遍遍给它上底漆,大概要上四十多遍才能填满,打磨后就会露出漆层的断面,像犀牛皮一样。不同的凸起决定了漆面的最终呈现效果,所以每一个器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袁茂才解释道,“就像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说的,开盲盒。”

说着,袁茂才又拿起一只黑乎乎的葫芦,用砂纸打磨起来。随着表面的黑漆被磨掉,葫芦露出了大红和金色交融的纹理,清水一冲,立刻色彩缤纷,光彩夺目。 

工作室里,还有一间小小的暗房,里面摆满、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半成品漆器。“这个房间是用来晾漆的,我每天都要保证这里的温度和湿度,才能让每一层漆的效果达到完美。”房间角落里,用废了的几台加湿器堆叠在一起,算是为这项工作“英勇献义”。

通常来说,一件大漆髹漆工艺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固胎、披麻挂灰、粗胚打磨、二道底漆、做肌理、重复涂漆、水磨、三道楷清漆、抛光等,每一个步骤都极尽繁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恒久的耐心,才能成就一个时间与手工相融合的“奢侈品”。 

“店里的这些成品,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两三年之久,都不容易的。”袁茂才轻柔地抚摸着一只成品茶杯,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守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袁茂才与大漆的缘分,早早地起源于他的少年时期。“我叔叔就是做大漆工作的,我从小看着他做,对这个工艺十分感兴趣。”今年45岁的袁茂才是四川人,14岁时,他就离开家乡,来到浙江宁波从事红木家具制作工作,工作之余,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研究大漆工艺。“我到很多地方拜师学艺,晚上回来就在自己宿舍琢磨,做出来了就向师父们请教,一点点改进。” 

为了更好地钻研、制作漆器,袁茂才辞去了厂里薪水颇丰的工作,自己开起了漆器工作室。

从了解漆的产生、制作方法、到可以练习独立完成一个简单作品,再慢慢过渡到将简单的漆器描绘出层次及色彩,将它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袁茂才愈发体会到大漆的魅力,他的手艺也日渐成熟。


2020年11月,在温州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袁茂才的作品获得“快鹿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赛金奖

2021年3月,袁茂才的工作室正式从嘉兴市区搬到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桥埭老街,并取室名为“缘髹轩”,工作室占地140平方米,分工作操作、展览展示、品鉴交流等区域,开启了漆器工艺制作的新征程。

有着七千多年历史的‘国漆’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对袁茂才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发扬。曾经用泥土做茶杯模具,内部脱模的方式导致茶杯的底部总是大小不一,袁茂才就研发了外部脱模的方式,确保了所做杯型的统一;犀皮纹理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袁茂才就自己设计了大块的鎏金纹理。

除此以外,袁茂才还不断地寻求大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统一。在他的店内,放着一个“镇店之宝”——大漆画舫。这艘船,也是2023嘉兴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南湖馆的“镇馆之宝”。全船256个配件逐个采用了起皱、鬓裂、红金斑、鎦金、描金等10多种大漆技法工艺进行髹饰,流光溢彩,让整艘画舫都变得极其华贵。

“时至如今,大漆仍然是一种很冷门的技艺。”袁茂才说起曾有人把大漆的茶杯当作塑料不塑钢的经历,脸上有些落寂,“去宣传它,推广它,让更多人知道它,这门古老的技艺才会走得更远、更久。”

阅读推荐

南湖古镇故事丨凤桥:江南水乡的古风新韵

南湖古镇故事丨子城:青砖古道岁月长歌

来源|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金燕 摄像 顾思义 区文旅局 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

责编|张琪

审核|鲁赟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在看”,会慢慢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哦。如果您关注我们的权威信息,请将“南湖发布”加为星标,每次阅读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哦。

南湖发布
宣传南湖区,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