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这话儿透着股子世态炎凉的俏皮劲儿,仿佛是人间烟火里一抹不易察觉却又无处不在的暗香。它勾勒出一幅幅人心深处的浮世绘,道尽了人们在奉承面前那份微妙而复杂的心理状态,更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揭示了马屁精行为在尘世间那既普遍又难以抗拒的魔力。
这世间万物,无论多么精妙的伪装,总难逃被识破的命运,唯独那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伎俩,仿佛穿上了一袭隐形的华服,即便偶尔露出些破绽,也总能轻而易举地滑过人心的缝隙,不留下丝毫痕迹,或是即便留下,也不过是些让人甘愿沉醉的甜腻。
提及“马屁精”,不得不提及那部古雅的笑话集《笑林广记》,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社会那些滑稽而又讽刺的众生相。
书中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官员,偏爱听人甜言蜜语,于是他的下属们便纷纷投其所好,竞相献媚。一日,这位官员骑马出游,不慎从马上跌落,这本是一桩尴尬事,可那些下属们却纷纷上前,竖起大拇指,有的夸他“身手敏捷,这下马的姿势,简直比那飞燕落枝还要潇洒几分”,有的则道“大人您这是故意为之,好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见识见识您的平衡之术”。这番言辞,全然不顾事实,纯粹是闭着眼睛说瞎话。“马屁精”们丑态百出,实则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辛辣讽刺。
再说那本《马屁大观》,此书可谓集“拍马屁”之大成,选注者从浩瀚的古籍中精挑细选,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乃至诸子百家、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典籍,搜罗出关于“拍马屁”的典故数百则,读来令人瞠目结舌,心生厌恶。举一例:北齐年间,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不幸染上了伤寒,医嘱需服“黄龙汤”,而这“黄龙汤”,实际上竟是粪水。和大人闻之色变,正当此时,一旁有位文人,不知是真傻还是假聪明,竟自告奋勇道:“大人,此物服用起来极易,容在下先为您尝尝。”言罢,竟一饮而尽,这番举动,无疑是“拍马屁”拍到了极致,却也让人不禁作呕。
另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更是将“拍马屁”的技艺推向了一个荒诞的巅峰。据说,有这么一位拍马高手,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州官县令,无一不被他拍得晕头转向,飘飘然不知所以。此事传至阴曹地府,阎王爷闻之大怒,认为这马屁精乃是人间之毒瘤,遂命牛头马面将其捉拿归案,欲割其舌,以示惩戒。不料,这马屁精一见阎王爷,立刻双膝跪地,磕头如捣蒜,一番言辞恳切:“请阎王爷息怒,小的在人世间并非自愿拍马屁,实在是世人皆爱听奉承之言,喜欢被人追捧。若他们能如您一般铁面无私,公正严明,我自然无从拍起。”此言一出,阎王爷怒气顿消,反倒心生欢喜,于是命二鬼将其送回人间。从此,这马屁精竟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不老,成了个不老的传说。
其实,拍马屁这门艺术,并非我中华独有,域外之人亦同样热衷。英国有位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曾著书立说,传授拍马屁的秘诀,其核心要义在于“隐约含蓄,恰到好处”。此言不虚,实乃经验之谈。要知道,在中国,早有俗语云:“马屁拍在马腿上”,意思便是说,拍马屁若不得法,不但讨不了好,反而会适得其反,惹人厌烦,甚至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英语中有个词叫做Charisma,它源自希腊语,最早见于《圣经·新约》的希腊文译本,原意为“神授的超凡能力”,用以形容那些被神灵特别眷顾之人所具备的非凡特质。后来,这个宗教词汇被英语借用,并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转而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神秘个人魅力的人物。Charisma一词作为“神秘的个人魅力”,在肯尼迪总统时代,得到了广泛运用,用以形容肯尼迪身上那种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美国的“马屁风”亦是盛行一时,人们对于魅力领袖的追捧,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狂热的地步。
如此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拍马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都是对权力、地位以及他人认可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真实与善良,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马屁精”,多一些真诚与正直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