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在外延上,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八种融合的生产力,会计在这八种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使会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运用“大智移云物区”等现代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够更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会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又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本文在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探讨会计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与作用机制,以期为会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那么,会计与新质生产力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中会计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新质生产力对会计的影响,以及会计可能因此而发生的变化(杨寅,2024;王伟和汪祥耀,2024),有关这一命题的研究更多是从新技术对会计影响的视角展开。但实际上,会计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会计可能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
在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会计产生并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产生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计始于结绳记事,并通过会计记事对原始的狩猎及农耕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随着纸和笔的出现,会计对业务活动的反映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和控制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会计对业务活动反映的连续性和实时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同时会计的分析功能得以增强,会计对业务决策的有用性得以提高,通过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生产力得以提升;“大智移云物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能够从以核算场景为主的反映和控制向以业务场景为主的反映和控制转变,实现业财融合。通过业财融合,可以分析判断一切业务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也可以分析评价各业务主体的价值贡献程度。这既可以实现业务创造价值的最大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各业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可见,会计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必然助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外延
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论述高度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1)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既包含了以复制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力,也包含了以创新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力。由于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复制,创新的主导作用往往并不凸显。而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特质就是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创新发挥着明显的引领作用,既引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引领新兴产业的建立和运行,还引领未来产业的谋划和布局。在当前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下,各种颠覆性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使得产业变革速度也前所未有地加快,新技术不仅促进新产业集群形成,也对传统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产生无限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创新主导作用的根本体现。
(2)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生产力。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的生产力总是在传统生产力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过去导致新生产力出现的创新往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循序渐进性。但是,导致新质生产力出现的创新具有颠覆性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不再依靠人和资源(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大量投入的粗放的、规模扩张的方式。传统生产力发展受人力和要素资源投入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受限,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并且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环境状况不断恶化。而新质生产力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主要建立在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路线的颠覆性构建之上。由此必然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人类对生产要素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新的生产要素也不断产生。
(3)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既然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对照必然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重构了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特征。传统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实现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现代高科技则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实现人的行动能力的提升,现代高科技则是要实现人类认知能力的扩展;传统的科学技术主要着眼于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医治,现代高科技则是要实现对人的生物结构的重构和遗传变异的有效控制;传统的科学技术主要着眼于人类和地球这一中观世界,现代高科技则既着眼于人类、地球与浩瀚宇宙这一宏观世界,也进一步深化至探索量子的微观世界。正由于以高科技为基础,新质生产力就必然是高效能的。首先,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能够实时精准响应,生产效率得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的浪费得到有效控制;其次,宏观上资源配置的有效范围无限扩大,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浪费不断减少,微观上资源使用精准有效,使用效率也得以迅速提高;最后,工业革命通过分工以提高效率,而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在提升分工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整合协同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科技使得机器可以延展人类的行动能力,部分替代人类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得以人的自然能力为基础提升生产力的桎梏得以突破,具有无限超越的可能。高科技下的高效能不仅着眼于单纯的生产力提高,更着眼于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是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所以,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为基础、高效能为手段、高质量为目的的生产力。
2. 新质生产力的外延。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通过以下方面得以体现:
(1)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与资源融合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人和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生产的手段和对象,人与资源的结合才能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类追求的根本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决定了人类必须持续不断地提高生产力,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使得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质生产力正是契合当代科技创新的特征而提出的,它表明了构成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人与资源的新的特质。这里的人不仅是具备传统知识和能力的人,而且是掌握当今科学技术并极具创新能力的人,人的能力得到超乎寻常的发展;这里的资源也不仅是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而且是自然资源与人造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地球资源与太空资源等的结合,资源利用和再造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尽管构成生产力的人和资源两个要素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从根本上看仍然需要人运用和创造资源才能形成生产力,当然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运用资源和不断地创造资源,生产力才能高效高质地发展。
(2) 微观资源高效使用与宏观资源合理配置融合的生产力。人与资源的结合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的。在微观层面,有限的资源交由最优秀的人使用,优秀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而且能够发现和创造新的资源为其所用;在宏观层面,有限的资源总是动态、合理、有效地配置在不同的产业和区域,并始终为最优秀的人才所使用。之所以能形成这样一种融合的局面,根本在于新的科学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每个人在组织中价值创造的程度,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个人的业绩。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信息体系的系统化、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过程化和实时化,资源配置的系统性、资源流动的及时性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所以,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人和资源的创新能力上,也体现在宏观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和微观资源使用高效上。人的创新能力再高,资源的技术含量再多,如果没有宏观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和微观资源使用高效做保障,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相应的宏观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和微观资源使用高效若只是低层次的重复,生产力水平也难以不断提升,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体现。
(3) 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人与资源、微观与宏观的新质,也是指过去与现在和未来的新质,它不会由于现在的创新而否定过去,恰恰是通过现在的创新,既使得过去的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又使得未来的产业得到孕育和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从工业经济时代到信息经济时代,再从信息经济时代到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没有否定和舍弃过去,而且对过去经济时代进行了提升。其结果是,在同一个时代各种经济并存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经济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绿色环保、海洋装备等,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初显端倪,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产业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过去的阶段孕育出新阶段,而每一个新阶段又为旧阶段的发展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正是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使得对过去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是翻天覆地的,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领域的突出体现。
(4) 高投入高风险与高质量产出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创新为基础的,相应地会带来高投入、高风险,一旦创新成功也必然会形成大规模和高质量的产出。现在的创新与传统的创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①系统性。传统创新主要着眼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创新,这符合社会分工的特征。而现在的创新着眼于协同、整合、集成,具有大系统的特征。系统性要求创新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兼顾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系统各元素缺一不可,相互之间彼此依赖、渗透、互动和促进。系统的元素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整体,系统整体使得系统的每个元素在统一的目标下协同运转,从而使得每个元素在系统整体中发挥各自的必要作用。②复合性。传统创新既然是专业性的,就必然集中在相对单一的领域。现在具有大系统特征的创新必然是多系统和跨系统的创新,这种创新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涉及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和不同技术的相互融合。③超大性。传统创新是专业及相对单一领域的,创新的规模相对较小。现在创新的大系统和交叉复合特征,决定了创新的超大性。这种超大性首先表现在投入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资金的投入不仅数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其次也表现在创新需要多方的参与,要求各方能够协同一致。④复杂性。传统创新的专业、单一、小规模使得创新相对简单。现在创新的系统、交叉和超大性必然带来创新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为创新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创新路径的多络选择性、创新手段的先进性、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性以及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⑤易变性。传统创新一旦形成结果则相对比较稳定,专利保护就与此相关。现在的创新当然也离不开专利保护,但保护期相对缩短,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迭代速度日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既促进了创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已有的创新能够被迅速地学习、借鉴;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促使创新速度加快。⑥不确定性。传统创新相对而言有明确的指向和特定的用途。现在的创新就其直接目标而言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由于创新速度加快,特别是新技术往往与人的认知和行为相关,使得创新的结果有可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负面影响。上述各方面表明现在的创新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但是一旦创新成功,也必然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产出。
(5)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大智移云物区”等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这些技术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任何实体经济的运行都与空间和时间相关,并导致实体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空间距离阻隔和时间差异障碍的自然缺陷,从而导致协同整合困难。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资源的有效配置、经营效率的持续提高都很难达到最佳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得以形成,并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其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离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拟经济也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虚拟经济是一种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经济,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所形成的信息体系进行交流、交易和生产,使得实体经济更具时效性和适用性。虚拟经济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实现了实体和虚拟资源的融合,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正因如此,虚拟经济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和可能性、很强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不受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所限。虚拟经济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多元业态性,且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能够使服务的面更广、个性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信息化就是虚拟化,由于信息化使得实体世界可以用虚拟的方式呈现,从而形成虚拟世界。信息的可实时、可连续而形成的流动性使得信息可以高度集成,也可以迅速传播,这就打破了实体世界的空间距离阻隔和时间差异障碍,虚拟世界就能实现对实体世界的全面集成。虚拟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形成的,信息本身也会成为资产。数字经济时代,作为信息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的数据也成为资产,这类资产本身也可以用来交易,形成相应的交易市场,进行这种资产的市场交易必然涉及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通过交易必然会使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6) 单一企业生产经营与链上企业生产经营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融合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单一企业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融合,通过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实现价值共生与共享。工业化社会采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分工的精细化程度并不高,分工体系的协同难度相对较小。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求,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就变得必然。基本趋势是进一步细化供给侧分工,使传统固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从而使企业组织更具有弹性。企业既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求,其内部组织又要更具权变性,这必然需要强有力的信息体系的支撑。一方面,通过信息体系迅速获得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信息,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体系将需求信息转化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通过这一信息,对与需求有关的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需要获得与满足需求有关的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自身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供应信息与需求信息的无缝链接。更进一步,在供应链上企业实现供应的过程中,为了动态协同各企业之间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时间进度的均衡协调,也需要获得链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可见,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是通过供应链的有效协同得以实现的,而达成这一协同离不开信息体系的支撑。一旦单一企业与链上企业分工协作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价值创造就不再仅仅依靠单一企业,而是依赖链上所有关联企业,这就是价值共生。链上企业之所以能够加入价值共生的供应链之中,根本上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价值共享。单一企业与链上企业就成为价值共生与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7) 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进行有效融合,以实现对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传统的流程控制是以人工为主进行的,不仅控制的自动化或者智能化水平较低,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成本高、控制效率低,控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较低,控制的人为因素较多,故障率和损失率较高,所提供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智化技术引入各个产业,对这些产业或者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信息化或者数智化改造,从而形成自动或者智能控制的流水线生产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数智技术等应用到生产经营控制系统中,以实现生产经营的自动化。该系统在实现流水线生产的基础上,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其中,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这一控制系统中,要实现自动获取数据,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实现对相关产业或者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运行、自控制、自分析、自决策。自运行要求自动或智能流水线生产控制系统通过各种设备的协调链接运行,并将物联网、云计算、数智化等技术融入系统中,实现系统的自学习、自优化和自适应。自控制必须以流水线生产过程中所采集的各种数据为基础,实现相关产业或者生产经营过程的可视化、透明化,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优化控制。同时,在相关产业或者流水线生产经营过程中嵌入各种控制标准或者阈值,实现过程的自动控制。自分析以相关产业或者流水线生产控制系统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自动分析发现相关产业或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问题,进一步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为增强相关产业的协同性或者生产经营流程的有序性、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依据。自分析特别是数据分析还可以发现相关产业或者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规律和相关关系,对其进行模式化,以实现进一步的自控制。自决策利用数智技术,针对既定目标,就相关产业或者流水线生产控制系统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并获得决策结论。这一过程综合了约束条件、策略、偏好、不确定性等相关因素,实现自动最优决策,以解决相关产业协同或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复杂问题。当现代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各产业或者生产经营过程后,由于实现了自运行、自控制、自分析、自决策,使得相关产业的协同性和生产经营活动高度优化,产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以迅速提升。
(8) 信息技术与ESG融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里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涉及环境、社会、治理,也就是ESG。首先,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高度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与环境利用和维护之间的有效均衡。实际上,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元素也使得企业有可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发现并使用新型的替代资源,尽可能减少对污染环境的资源的使用。其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中充分考虑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如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和所在社区)的利益。通过提供公平劳动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配置结构、增强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幸福感,通过促进多元化和提高包容性、保证产品安全和保障人权等措施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绩效,最终实现价值共生与共享。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仅会提升社会绩效和影响力,也会提升生产效率,原因在于社会责任的履行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从而直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上,新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充分协调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共赢。最后,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科学合理、信息披露的真实透明。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违法违规和背德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当然也能够更好地解决与企业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获得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的各类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必将使得公司治理水平大大提升。可见,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得以维护、资源得以充分和创新利用、社会责任得以充分履行、治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生产力。
总之,新质生产力不仅建立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产业、新型业态、新运行模式和新机制上,而且建立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且要更好地履行环境、社会、治理责任。所有这些方面必然要进行革命性创新才能实现。
二、会计与新质生产力:联系与作用
新质生产力与会计是否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会计作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特别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以下针对新质生产力外延的八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会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 会计与经营者能力发挥和企业资源的有效运用。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人和资源的结合才得以创造物质财富,要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就必然要实现人与资源的有效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又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并尽可能减少资源的耗费。但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人与资源的结合存在一个原生问题,即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是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却不一定拥有资源,因此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要将不优秀人手中的资源转移到优秀的人手中去。正是通过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将资源所有者的资源转移到优秀的经营者手中,这就为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不过,两权分离得以最终实现必须要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只有当经营者能够真实可靠地提供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时,所有者才愿意委托经营者经营。生产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经营者能力是否培养到了最大可能性边缘,以及经营者能力是否发挥到了最大可能性边缘。就前者而言,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向所有者提供会计报告,由此形成了会计。会计要求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地报告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目前的会计报告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充分有效实现。这必将影响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经营者的责任担当意识也将被弱化,甚至可能带来经营者的背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就后者而言,一方面社会要为所有人的能力培养达到最大可能性边缘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可能性边缘,并促使企业经营者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会计与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有着内在的联系,会计报告既要缓解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要用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会计报告考核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形成对经营者的奖罚机制。从这个意义出发,由会计出具的会计报告对经营者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的驱动,从而对生产力的提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受技术的掣肘,会计报告难以提供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的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信息,只能提供过去信息、数量信息、结果信息、部分信息、整体信息、内部信息、价值信息、事后信息和过时信息。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对经营者行为的过程控制无法有效实现,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与经营者的付出之间很难实现完全的对应,这必将进一步影响经营者的责任担当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会计信息存在这些缺陷,使得企业资源的取得、配置和使用的信息难以完整及时有效地提供,也不能精准判断资源的投入与所带来的产出或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会带来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会计的本质得以回归,会计能够对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的反映,并借此进行过程控制。这必然使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必将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2. 会计与微观资源使用效率和宏观资源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一切业务都要创造价值,而业务是由企业内部的分部或岗位来执行的,这就要求分部和岗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业务所创造的价值最大化,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使得业务创造价值成为一个永续的过程。企业开展任何业务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资源的耗用,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底层逻辑就进一步扩展为一切业务都必须创造价值,而进行任何业务都必须耗用资源,只有当创造的价值能够弥补耗用的资源并带来更多的利润时,企业的一切业务及其从事业务的分部或者岗位才有存在的价值。企业的业务和分部或者岗位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是必须通过信息进行反映的,在会计上称之为分部会计。分部会计既要披露企业的每项业务,也要披露每个分部或者岗位是否创造了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界定各项业务和分部或者岗位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发现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业务、分部或者岗位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对分部或者岗位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但目前的问题是,分部会计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各项业务以及各个分部或者岗位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难以清晰地划定各个分部或者岗位的权责利边界。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各分部和岗位主体偷懒和“搭便车”的现象,也难以完全防止企业资源的闲置、浪费和损失,最终必然降低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微观上每个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分部或者岗位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并不意味着宏观整体资源使用效率也达到最高。在微观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前提下,还需要宏观资源的配置科学合理,才能最终提高宏观整体生产力。在有关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即人与资源结合的问题上,既存在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是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不一定拥有资源的问题,也存在当资源交由优秀的人经营后,发现还有更优秀的人存在,为了提高生产力就必须将相对不优秀的人手中的资源转移到更优秀的人手中,也就是从相对不优秀的企业转移到更优秀的企业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建立资本市场和不断增强流动性,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快速流动,从而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在宏观上的科学合理配置。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资本市场各种金融工具的交易是以定价为前提的,没有定价就不可能流动,定价错误就必然导致资源在宏观上错配,定价显然离不开会计。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要求每个上市企业提供相应的会计报告,市场上的投资者根据会计报告对企业价值进行判断而决定股票和债券的买卖。会计报告对企业价值的披露越真实可靠,资源的配置就越合理,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及时,资源配置的时效性就越强,其结果必然提高了宏观整体生产力。而现实的问题是,资本市场上企业很难连续、实时地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特别是难以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变动的趋势,这会容易导致宏观上的资源错配,从而影响生产力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企业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发挥如下作用: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能够更加精准地披露各项业务,以及各个部门或岗位所创造的价值,从而能够考核评价各自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也能分析判断各自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这显然有助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业务与价值、过去与未来、数量与质量、结果与原因、部分与全面、整体与细节、内部与外部的一体化,从而保证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有用性,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连续和实时披露,这就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及时有用的信息,宏观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必将大大提升。
3. 会计与产业改造创新和未来发展。任何企业的设立和发展都与特定产业相关,企业在设立之初就要确定进入什么样的产业,伴随产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改造升级或者进入全新的产业,只有适应产业的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在改造升级和进入新产业的过程中,会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企业初始进入特定产业以及后来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进入新产业,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确保预期投资报酬率的最终实现。与此同时,企业也必须为此进行资金的筹措,以满足运营的需要。其次,企业必须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补偿其投资成本,收回投入本金,这主要通过会计以折旧和物料消耗成本的方式得以实现。收回的本金不仅用来维持企业再生产活动,而且通过再生产活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生产,而是一个更新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得以改造升级。就会计而言,根本的问题在于收回的本金是否能够实现再生产。现实地看,会计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成本以收回本金,只是考虑了收回本金的货币数量。而货币的本质是购买力,通常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物价的变动,同样货币的购买力会随之下降。所以在历史成本法下,收回的本金不足以确保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更难实现再生产过程中的改造升级。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说明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对于收回本金极其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的改造升级,会计必须按照购买力平价的原则,通过成本的提取收回本金,如果收回本金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还必须考虑时间价值的计提。
会计也与产业创新直接相关,任何创新都必须投入资金,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选择会对创新产生直接影响:一是通过会计提取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形成创新资金来源。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永续的过程,而创新的结果是给企业带来持续不断的收入,那么企业就必须从这一收入中连续地提取研究与开发费用。两者的关系是创新保证了收入的持续,而收入的持续又为创新提供了资金的保证,从理论上说研究与开发费用不是费用,而是未来收入。正因为这样,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提取水平。二是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提取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与未来由于创新而带来的收入进行匹配,既可以采取资本化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当期的考核评价中剔除相关费用作为薪酬激励的依据。三是在国家层面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列入税前扣减项目,通过国家税收支持创新的方式,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四是以创新奖励(奖金、股权等)的方式对创新贡献人员进行激励,形成人人创新的局面。
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区分为战术性和战略性创新:战术性创新通常是在已有产品基本功能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加功能的方式延续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模拟电视中的无遥控功能到附加遥控功能的创新;战略性创新则是对已有产品的基本功能进行彻底改变,以满足新的需求,如模拟电视到高清电视、电子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的创新。对于前一种创新,会计通常通过附加功能的价值分析确定附加功能是否具有价值,这种分析也称之为功能价值分析,只有当附加功能带来的收入大于附加功能产生的成本时,附加功能才具有价值。对于后一种创新,显然是基于未来长期发展而进行的,这种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一旦创新成功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较长时间的价值增长。在会计中既要分析判断这种创新可能带来的价值和相应的风险,还需要为这种创新投入准备足够的资金。可见,会计在产业的改造创新和未来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 会计与高投入高风险及其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创新为基础的,这种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同时也会带来高质量产出下的高收入。风险与收入对称或者与成本对称,是会计进行分析和决策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虽然高风险会带来高收入或者超额收益,但也可能导致损失,特别是在高投入的条件下更可能会带来巨额损失。由于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相同,风险厌恶者通常不会进行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而风险偏好者更乐于进行风险投资。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维持自身竞争力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必要进行高风险投资,这种投资所带来的创新会使得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但是一旦投资失败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这往往使得企业裹足不前。为了使企业有能力进行高投入,同时又能够使风险降到最低,最为关键的就是募集足够的资金并有效防范风险。
方略之一是众筹资金以降低单一企业高投入带来的风险。最典型的形式就是通过公募或者私募基金支撑高投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或者创新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募资相结合的方式分散风险。方略之二是全程支持新型产业的建设过程或者创新项目的创新过程。由于创新是颠覆性的,创新是否成功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能够全程投入的资金。一般来说,全程投入的资金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天使投资使得创新的想法能够转变为产品或者模式,创业投资使得产品或者模式能够通过设立企业进行经营,风险投资能够保证企业在初始经营面临亏损的条件下也能持续运行,而股权投资可以使得企业在盈利的条件下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这种由众多不同主体对企业创新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使得新兴产业得以成立、创新得以成功。方略之三是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当企业持续经营时,如果企业所处的新兴产业在未来的经营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就应该进行逆周期管理,在企业经营景气时提供足够的风险准备基金以应对未来风险。这可以通过会计来进行:其一,通过业务是否创造价值的分析,尽可能地消除或避免不创造价值甚至带来损失的业务的发生;其二,对已有的各类资产提取足够的减值准备,从而为未来资产变现损失也就是潜亏提供补偿;其三,建立亏损的跨期弥补制度,当年的收益可以前补或后补数年亏损,从而使得明亏得以补偿;其四,提取法定和任意公积金,从而为资本的可能损失做好准备。方略之四是国家通过发布有关会计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高风险,对于新兴产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的方式应对未来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并提前形成更多的折旧准备。通过采用购买力平价不变的价格提取成本以便将更多的资金留存于企业,如此等等。实际上,会计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会计政策的调整尽可能将更多的资金留存于企业,便于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新质生产力由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必然要实现高质量产出,而会计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现行会计信息体系主要披露一定时期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数量信息,并没有充分披露质量信息,而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全面深入地披露质量信息必然有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现行会计信息体系主要披露一定时期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价值结果信息,没有披露业务原因信息,难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以及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不能有效支撑避免和消除风险的决策,而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对价值结果进行业务原因溯源,既能发现企业各类风险存在的终极原因,又能对此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从而使企业损失和失败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现行会计信息体系主要披露一定时期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事后信息,没有实时披露过程信息,容易导致企业面对可能的风险,出现“亡羊补牢已经晚也”的情况,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会计可以提供实时的全过程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从而使企业持续处于健康运营的状态。这正是会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5. 会计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从宏观上可以把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微观企业中也可以将企业经营分为实体经营和虚拟经营,之所以出现后者当然是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为基础的。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企业业务活动的信息,自然是企业内部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会计要运用“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构建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反映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不仅要实现业财信息的一体化和集成化,还要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集中、配置、使用和监管。现实的问题是,会计作为反映业务活动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核算场景为基础,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价值结果信息,会计反映有必要回归业务场景,提供形成企业价值结果的业务原因信息,从而实现业财信息的全面融合,使得企业的信息高度一体化。同时,会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提供会计报告,要利用企业业财信息和内外信息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体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配置、使用和监管(谢志华,2021)。会计还应将自身所提供的信息或者数据进行资产化和经营化,提供全面的信息共享服务。
事实上,在企业的实践中,大型企业集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和司库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财务共享中心目前主要是以核算场景为基础构建的,有必要通过业财信息一体化实现信息的全面集成和共享;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也需要逐步过渡到市场运营模式,以公司法人的形式通过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成为一个虚拟经营的主体,使得财务共享的信息或者数据成为经营对象,实现价值创造。司库作为企业资源集中、配置、使用和监管的平台,通过企业内外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现金、资金、财务或者金融资源集中,在成员单位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并与外部链接调节这些资源的余缺,在这个过程中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和有效性进行全过程控制。最终使得企业资源被充分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可见,会计在企业内部的虚拟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 会计与单一企业和供应链。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单一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形成了供应链关系。企业一方面为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的需求,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精细化分工的条件下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整合,随时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的需求。这就必然要求单一企业与分工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关系。这种供应链关系的形成是以价值链关系为基础的,通过这种供应链关系所形成的价值链不仅使得供应链上单一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使得链上所有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就是供应链所带来的分工效率与协同效率的集中体现。问题在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之所以加入分工协作体系,是因为能够产生价值共生效应,并通过共生的价值得以分享,价值共生与共享就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新技术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要在传统分工的工业化社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效应,而这种协同效应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信息的集成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需求与供应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供求协同,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从这个意义出发,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人财物的有效流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种客观存在要转化为现实,离开信息的集成是无法实现的。正是由于有了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链接,才使得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价值共生得以实现。价值得以共生,但更为重要的是价值必须共享。价值若不能共享,共生就不可能持续;价值若无法共生,共享就失去了基础。单一企业之所以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关系,就是因为能够实现价值共生,并最终实现价值共享。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供应链上每个企业价值共生的贡献程度,并以此贡献程度确认各自分享的价值份额。这显然属于会计的范畴。
事实上,在企业经营和会计反映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共赢增值表,其目的就是披露供应链上各关联企业对本企业价值贡献的程度,但是它并不能真正反映会计发展的未来。会计披露一方面建立在主体确立的基础上,它是以独立法人或者合并法人作为前提的。法人是会计确认的唯一主体,但是会计向内深化形成了分部会计,向外扩展形成了价值共生与共享会计。如果在供应链上不能清晰准确地界定不同企业价值共生的比重和价值共享的份额,供应链和以此为基础的价值链就不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分工协作的供应链关系甚至产业链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价值共生是供应链和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价值共享是供应链和产业链能够实现链接关系的前提。正因为这样,会计必须借助新技术准确地反映供应链上的价值共生,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供应链上所有关联企业合理的价值分享,从这个意义出发,价值共生与共享就成为供应链或者价值链的根本前提。
7. 会计与信息技术和各产业。本质上,从企业的视角看,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也就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其核心就是要求一切业务都要创造价值,一切开展业务的主体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业务创造最大的价值,并且要持续创造价值。现实的根本问题在于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基本分离,一方面无法分析判断企业的业务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无法确定企业内部的分部主体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所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的一些业务不仅不能创造价值,甚至可能会减少价值。因此,企业价值创造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能否形成一种自动发现、分析和解决价值创造缺陷的机制,以便消除或者规避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领域,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业财信息的一体化,通过业财信息的一体化全面、全过程、实时地发现、分析和解决业务和业务主体在价值创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所有业务都能创造价值,所有业务主体都能最大限度地开展业务以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在两条路径上得以实现的:其一是实现功能单元和价值单元的有效链接,使业务和业务主体创造价值。传统的企业组织是基于业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单元,如采购、生产和销售,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业务都要创造价值。由业务形成的功能单元必须转化为价值单元,才能实现业财融合,这就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界定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边界,从而使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能够成为一个模拟法人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主体(谢志华等,2020)。其二是实现业务过程与价值创造过程的全面融合。业务过程是人财物等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通过业务活动过程中人财物的流动与价值实现过程的有机融合,就可以揭示和分析业务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每一个作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要素、免除不必要的作业,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业务流与价值流的充分融合。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会计核算上就不能仅仅以核算场景为基础,还要以业务场景为基础,全面地、全过程地实现业财信息一体化,为此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既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实时地揭示业务活动过程与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也分别揭示各项业务以及各分部主体对价值创造贡献程度的信息,从而在新技术条件下实现企业会计价值信息与业务及业务主体信息的全面链接,并通过这种链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自发现、自控制、自分析、自决策。可见,新技术使得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实现业务与价值、业务主体与价值之间的有效链接并实现智能化,这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合的会计作用,它是不可替代的。
8. 会计与信息技术和ESG。企业履行环境、社会、治理责任是高质量发展亦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企业是否履行了这三种责任以及履行的好坏都离不开会计。会计自从产生就与报告受托责任密切相关。两权分离后企业的经营者要履行所有者赋予的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责任,并且这一责任的履行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法律责任,传统会计以此为基础提供会计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不仅要实现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并遵守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履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治理责任,由此形成国际ESG准则,企业要披露与此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所以会计反映和披露的内容在持续不断地扩大。会计理论和实践一直在探索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标准化的会计报告。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很难充分可靠地反映企业履行这些责任的情况,当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企业对这三种责任履行的内在诉求和外在驱动就会大打折扣,以致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亦或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实际上,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成果:围绕环境责任的履行,初步形成了环境会计、绿色会计或者碳会计;围绕自然资源责任的履行,初步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围绕社会责任的履行,初步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和报告模式;围绕治理责任的履行,正在探索治理责任的信息架构和披露模式。现实的问题是,会计对这些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与传统会计极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抽象性。ESG的会计主体不只是单一主体而是涉及多重主体,履行责任的影响不只是企业内部而是涉及企业内外部方方面面,企业的经营不仅要考虑内部的可持续性而且必须考虑对外部的适应性,会计不只是反映过去而且要有前瞻性,会计计量不只是采用货币而是采用多种计量标准。这些都无不表明会计在反映和报告ESG责任上还有着较远的路可走(黄世忠和叶丰滢,2023)。“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应用给信息或者数据的收集、过滤、分析、构造、使用和传递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通过运用这些新技术,就可能对ESG责任履行的会计反映和报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不可能变得可能。这时,会计就可以通过对企业ESG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和实时的反映和报告,来促使企业基于自身需要积极主动地履行ESG责任,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三、结语
王伟,汪祥耀.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会计改革创新的思考[J].财会月刊,2024(6):58~64.
谢志华,杨超,许诺.再论业财融合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J].会计研究,2020(7):3~14.
谢志华.会计的未来发展[J].会计研究,2021(11):3~19.
杨寅.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运行机理与逻辑框架[J].财会月刊,2024(7):25~29.
1.海口经济学院德行智华会计学院,海口 571132
2.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 102488
谢志华为通讯作者
牛帅 女,1988年生,黑龙江牡丹江人;海口经济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财务理论、数字化转型。
主持并参与多项校级及省级课题,公开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海口经济学院的年度优秀教学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合作办学特别奖等荣誉。
全国首批会计和审计两大专硕研究生在线示范课!会计名家陈汉文教授领衔《审计理论与实务》慕课推荐!
更多精彩关注:
浙江财经大学新增十位会计学博士生导师!
首家!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招收全日制审计专博!
西安交通大学会计与财务系教师「风采展示」
博导10人,湖南大学会计系、财管系教师大名单!
教授20位,暨南大学会计系教师大名单!
CSSCI期刊《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CSSCI期刊《管理学刊》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CSSCI期刊《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CSSCI期刊《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CSSCI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CSSCI期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北大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25年重点选题关注!
关注会计学术联盟
为财会人智慧成长赋能
超22万高端财会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