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残缺美带来精神境界的跨越

旅行   2024-11-06 00:00   山东  

       美是一种综合的体验和感受,并非绝对。残缺也是相对的概念,是形状的残缺还是颜色的残缺,或是质地的残缺?因为局部的残缺就能否定整体的美吗?显然不能。维纳斯雕像的残缺美更是成为了西方艺术的灵感源泉。
      认可残缺是正常的存在状态,认可残缺美,接受残缺美,这需要更超然的精神境界。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襄王和宋玉之间曾经产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楚襄王问宋玉:“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这中间的“遗行”大概就是品行、德性的“残缺”吧。但我们都知道,宋玉是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丰神俊朗,品行端正,堪为世人表率,为何当时那么多士民都说他不好呢?
       宋玉回答楚襄王的内容里诞生了著名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典故,“曲高和寡”也由此而来,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但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大致就能明白,处在不同层次的人领略到的美也会有所区别。“《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更甚之,“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范同生玉雕作品《大千世界》

      如果关于品行的残缺论定过于玄虚,那么,我们可以回归到熟悉的范畴。在苏州园林文化中,无论是赏石所追求的瘦、漏、透、皱,还是赏花木所推崇的清、奇、古、怪,从这些字眼的表面意义便可知,它们都是偏残缺美导向的。

      文人士子们之所以对残缺美心心念念,是因为他们对此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从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和寄托,以审美标准的不合时宜对抗世事的不合时宜,以内在的精神丰饶对抗外在的骄奢淫逸。

      有时候对审美标准的界定,主要还是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感受,就如同前文所提及的“曲高和寡”。对于残缺美的领受,需要丰沛的精神境界和学养做支撑,这样才能平淡坦然地接受自然造化,不单一,不狭隘,不随众,洞见本质。

      对于任何一种美,无论是圆满美,还是残缺美,如果陷入到了极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走向反面。大家都追求圆满美,明明圆满不可得,却偏偏让残缺美显得另类,成了所谓的“丑”。而当大家一味追求残缺美的时候,就不会出问题吗?

范同生玉雕作品《熟视无睹》

       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对当时文士们追求病梅之美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人工造作的病梅成为美的时候,自然生长的梅反而不美,这种现象足以令人反思和警醒。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语道破本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笔者看来,美是相对的,残缺美是从普世美的标准中叛离出来的。

资料来源:范同生《玉雕的残缺美对于当代玉雕创作的启发》(二)残缺美带来精神境界的跨越

yesleng珠宝百科
欢迎投稿,电话139053569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