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佛教经典《金刚经》的翻译者,他在佛教的地位提到了近乎最高的地步,与唐三藏法师齐名,这便是千古高僧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3-413)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鸠摩罗什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下鸠摩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走向佛法之途的鸠摩罗什有天生慧根,小小年纪走遍西域36国,于天竺求法,12岁就能登坛论道,至20岁已经成为受戒的高僧。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前秦皇帝苻坚听闻鸠摩罗什的大名,于是派出大将吕光去龟兹国请其至长安讲法。吕光带了数十万的大军,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 吕光是战将也是刁民,人性骨子里的愤怒和恶意全被他用在了鸠摩罗什的身上。在他眼中,世界上哪有什么佛,哪有什么法,不过是哗众取宠的玩笑。 自己的队伍为将鸠摩罗什“请”回长安付出多少鲜血,吕光便想在鸠摩罗什身上悉数讨伐回来。所以,一路之上,他用各种办法对这位不涉政治,一心向佛的信徒进行羞辱。并逼迫鸠摩罗什与龟兹国的公主圆房。虽然鸠摩罗什一直遵守着终生不破戒的誓言,奈何世道磨难的摧残,在生与死之间,他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顺势而为。
鸠摩罗什在凉州被囚禁,一待就是17年。在这些岁月里,他对大、小乘经藏进行深入研究,自然也为自己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鸠摩罗什为长安引来了数以千计的佛门信徒,译注了380余卷的经文,让长安变成繁华之所,让姚兴看到了兴国之希望。但同时也让他对鸠摩罗什心生忌惮。在姚兴三番五次的敲打与软力强逼之下,鸠摩罗什用再次破戒为佛法清除路障:“我的肩膀上有两个小孩,扰乱了我的心智,我要一个女人驱逐他们。”
姚兴非常满意,直接为鸠摩罗什送上一个宫女。很快,宫女怀孕,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让姚兴大喜,他以此为借口为鸠摩罗什又送了几十名歌姬。 那时的鸠摩罗什早已经60多岁,距他的生命尽头为时不远了。 鸠摩罗什非常清楚破戒对于佛者的影响,也知道自己身份的尴尬。可面对强权,他没有选择,所以只能对自己的弟子们严格要求:“你们要是谁能和我一样,把银针吃下去,就可以去娶妻生子。”
那是他对自己痛苦的界定,也是对强权的反抗,鸠摩罗什一生于淤泥里苦苦挣扎,他无法摈弃的东西自然是痛苦的,所以他以自己的痛苦来警醒众弟子。若能以自己的不幸成全佛法与弟子们,他甘之如饴。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发下誓愿:如若我所译经无误,往生之后身体焚化,舌头化作舍利子。鸠摩罗什圆寂后,舌头真的成了舍利子,那是佛法对其贡献的认可,更是其佛学能力的体现。 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鸠摩罗什弟子众多,他与弟子们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作雕刻形象为鸠摩罗什,一代高僧,也被称为翻译经文第一人,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虽破戒生子,却也被称为最接近佛陀的智者。仓央嘉措诗中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话形容鸠摩罗什再合适不过了,虽然他是被逼破戒生子,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