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韵玉雕《禅》系列作品欣赏
旅行
2024-11-06 00:00
山东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古代先民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中。它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锻炼思维、生发智慧的生活方式。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才能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经典对禅宗有较大影响。《六祖坛经》是禅宗代表性经典。 《六祖坛经》作为禅宗代表性经典,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禅修领域的重要人物包括达摩、慧可、僧璨等。达摩是禅宗的始祖,他结束了佛教派系林立的局面,使佛法得到统一,佛教得以重振。达摩在印度弘扬佛法后,来到中国传授佛法,开始了中国传法之路,中国禅学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在嵩山面壁九年,写下了《易筋经》和《洗髓经》。
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六祖分别是指“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藏法数卷三十八) 二祖慧可是达摩的弟子,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荥阳郡虎牢(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汜水镇)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宣扬达摩留下的《楞伽经》,并通过与达摩的对话,悟出了“安心”的真谛,即没有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都是妄想。慧可的执着和决心感动了达摩,最终传法于他。
三祖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他通过与慧可的对话,悟出了佛法在心中的道理,改变了佛法传播的方式,使其不再局限于上层贵族,而是广泛传播。僧璨对佛法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祖道信,全名司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永宁县(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隋唐高僧,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祖弘忍(公元602~公元675),俗周,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人,又说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十三岁,剃发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传衣给他。 六祖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认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著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