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4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在武汉理工大学圆满落幕。本届大赛聚焦服务国家“双碳”产业发展战略,以“智慧双碳·创享未来”为主题,以企业参与为支撑,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旨在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大赛共吸引了全国270余所高校2900多支队伍参赛,涵盖11000余名参赛学生及3400余名指导教师,经初赛选拔,有260余支团队、900余名研究生入围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我院以22级硕士研究生陆杨为队长的团队获得“全国一等奖”,孙瀚君教授为该团队指导老师,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以22级硕士研究生刘倩文为队长的团队获“全国三等奖”,古志远、赖文川教授为该团队指导老师。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赛作品:以铜为媒,化光为氢——铜表面介导合成sp²-C共价有机框架光电化学析氢阴极
团队名称:“聚”是一团火
指导老师:孙瀚君
队长:陆杨
队员:李文妍、徐均如、吴巧霖、李嘉霖
<点击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滑动查看更多>
项目介绍:本项目设计了一种铜表面介导合成sp²-C共价有机框架光电化学析氢阴极的创新技术,其创新之处在于利用铜表面介导的缩聚反应,原位制备具有光电催化活性的共价有机框架,并直接用于光电制氢。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制氢方法的限制,为光电析氢领域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新路径。通过厚度调控和结晶度调控,该技术实现了光电催化效率的大幅提升,光电流密度显著增加,且长时反应稳定性强。此外,该技术还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环保可靠等优点。该创新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有望为绿色氢能的生产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参赛作品《以铜为媒,化光为氢一一铜表面介导合成sp2-C共价有机框架光电化学析氢阴极》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中化科院团队参加"双碳"之星现场竞演,最终位列全国前十,该项目受邀现场与武汉经开区签约。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赛作品:离域电子态稳定 Znδ+活性位点促进高效电催化 CO2还原
指导老师:古志远、赖文川
队长:刘倩文
队员:刘佳佳、杨涵
项目介绍:本项目研发了一种高效电化学CO2还原催化剂,其创新点在于设计了锌氰胺(Zn-NCN)开放式框架电催化剂,其中未配位的锌(Znδ+)与氰胺离子([NCN]2-)配位。这种特殊结构能有效防止Znδ+在电化学条件下的还原,展现出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实现高达93.9%的CO法拉第效率,并且具有长达96小时的长期稳定性。该催化剂因成本低廉、制备简便、高效耐用等优势,在CO2的绿色、经济、可持续转化利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助于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增强中国青年参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现、培育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潜能,将科技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之中,依托学院科技创新实践中心,构建了一个导师引领、辅导员辅助、师生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支持并激励学生投身竞赛浪潮,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风采的璀璨舞台。
在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中,我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仅是实力的彰显,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期望能有更多的学子踊跃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的激烈角逐中,于实战的磨砺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强化创新能力,携手并进,为筑梦科技强国添砖加瓦,以青春之智与力,共绘时代华章。
文案 | 化科院研究生会
图片 | 化科院研究生会
编辑 | 杜欣成
责编 | 常咪
初审 | 夏瑞敏
终审 | 叶午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