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厅文苑】红色印记——村里的教书先生(文/ 王 杰)

文摘   2023-04-14 10:26   云南  


红色印记——村里教书的先生

文/ 王 杰


81年前,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弄凤村,他谦虚谨慎,儒雅有礼,言行均具风度。简单交谈后得知,他是受乡保董邀请,到弄凤来教书,乡亲更是热情起来,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群众仍是希望孩子能识点字,出门少吃些亏。于是,各家东拼西凑,有的取下灶膛上仅悬挂着的腊肉;有的从藏洞中取出过节才舍得吃的黄豆,用石磨磨成豆腐;有的抓来了跑山鸡。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晚餐就摆上了竹桌。茶余饭后,人们才了解到,他叫何静山,祖籍是广西的,学识渊博,今后就在弄凤村小学教书。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可不是普通人,他原名叫腾静夫,1935年10月,他来到富州领导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1936年5月,他在阿用者兰汀水村主持召开边区根据地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边区党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滕静夫坚决拒绝“田州改编”,带领10多位同志转移到中越边,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40年,滕静夫(改名何静山)从中越边转入滇桂边,在靖西县洞巴村以开酒店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他来到弄凤村教书,主要目的是为了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秘密联系点。

他在村里一边教书,一边开展革命活动,以公开合法的身份隐蔽秘密斗争。开展革命活动之余,他不忘根本,主动帮助需要的群众。有一次,村里罗家因家中老人病重,交不起粮税,伪政府就派人将他家的土地收公,仅有的土地是他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土地被没收,家里根本无法生存。于是他找到何老师(何静山),叫他帮写状纸,状告伪政府。何静山了解到情况后,不仅帮他写状纸,还奔跑于伪县政府及乡政府间,最终将罗家的土地要了回来,群众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教书先生更是增添许多敬畏之情。不仅如此,每逢春节,他还帮助群众写对联、画图等等,深受群众爱戴,群众早已将他视为亲人。 

在学校里他教学生读书、写字,教他们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传播革命火种;他还经常利用家访时机,走村串寨,将原有党组织和群众组织串联起来,开展革命活动,在他的努力和领导下,老区的火种又一次被点燃。
两年后,因革命需要,他不得不离开弄凤村,到其他地方开展革命活动。弄凤的群众依依不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脑海里一遍遍复唱着红色歌曲。他的出现,为这个充满乡愁的小山村,增添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红色印记。




富宁八角飘香
富宁县文学艺术资讯、作品展示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