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厅文苑】我的文学童话(文/黄炳会)

文摘   2024-05-16 16:36   云南  



    岁月匆匆 ,荏苒时光尘封逝去的陈年旧事。很多人和事,再怎么回忆也想不起一丝痕迹,但我与文学邂逅结缘的画面,收藏在我记忆的扉页中,历历在目。从青年到中年,从教师到校长,从乡镇长到县文联主席、县文化局局长、县文广体旅局局长,到县人大常委会任职,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我以不同的方式和文学相遇,每一次相遇都迸出火花。这一路走来,文学犹如一束明亮的光,一直在照着我不断前行。文学给了我一生心灵的栖息,一生的童话。      


     1986年7月,我从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与广西隔河相望的富宁县者桑乡百民小学。一间宿舍,一张床,一箱书,一个讲台,一群孩子,成了我教育工作的全部。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看着那些写满羞涩也写满希望的眼睛,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量。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积攒一包沉甸甸的文学种子播种在校园苗圃中,等待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990年,我被调到坐落于大南山山麓的者桑中心校任教并担任教导副主任。我把我在百民小学积攒下来的文学种子也带到了这个学校。也许是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想法,也许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我建议学校开辟第二课堂,课内打基础,课外拓展延伸,创办一系列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第一课堂,丰富课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校采纳我的意见后,校长安排和鼓励我负责文学兴趣小组的工作,并协助校园刊物《大南山幼芽》的办刊工作。我的文学小船,又扬桨起程。


    “教”字成功,“备”字先行。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我认真备课。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经常对学生讲,多写笔下生花,多读心中有本,多观察,多练习写作会不断提高。我组织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鼓励校园小记者用发现的眼光,关注发生在校园内外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望着孩子们在台上热情洋溢的演讲,听着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读着孩子们感受学习、记录生活、抒发情趣的作文,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同身受学生的成功与喜悦。《大南山幼芽》就像一块刚开垦的沃土,种什么得什么。我将学生的习作推荐发表在校园期刊上,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让真、善、美的思想沁入学生的心田。想不到第一学期,兴趣小组两位学生的作文《我爱家乡的花糯饭》《我爱家乡的八角树》在《蜜蜂报》《小学生作文选刊》上发表。文学兴趣小组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好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童真童趣的世界里,给学生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看着学生成为茁壮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一棵青苗,不断地吸取养分、雨水。我将写作也当作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把一些稚拙和浅薄的工作体会,把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写成文章,把我的困惑惆怅诉之笔端,抱着一试的态度,想不到的是《云南教育》《浙江教育》等刊物刊登了我的文章,这样,我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陪伴我度过了我清贫而快乐的教书生涯。       


     十六年的教师经历,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我必须通过读书让自己的教师底蕴更加厚实,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地充电,使自己职业生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最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选》到流连忘返于学校图书室、乡文化站图书室。在阅读中与徐志摩在星光斑斓里泛舟康桥,与欧阳修开怀畅饮,寄情山水。陆放翁沈园情梦的凄婉、诗仙的潇洒飘逸、诗圣的沉郁顿挫、苏东坡的洒脱豪放、鲁迅的冷峻深遂……这些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时至今日,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读到好书心里似有甜美的蜜在流淌,有着妙不可言的欢喜。阅读的初始是给进不了象牙塔学习的自己充些电,亦有为自己当一个称职教师的生计稻粮谋,变成了走进书的海洋,畅饮源头活水成了最隽永的乐趣。文学从走向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伊始,就走进了我的生活,是教师这一身份让我与文学童话般的邂逅,诗意栖居在快乐的工作中。




    2006年初 ,我从剥隘镇人民政府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剥隘镇人民政府任职期间,恰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的百色水利枢纽移民搬迁和罗富高速公路的建设。数年间,剥隘镇举全镇之力毕其功于一役,全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繁忙的工作我被迫放弃了文学创作,写作只能处于半辍笔状态。组织安排我担任文联主席,也许是我与文学剪不断的缘分,也许是之前有些小诗拙文发表,说不出是阴错阳差还是歪打正着。在县文联这个很多人不愿待,也有很多人不敢待的岗位上,于我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事,适我所愿。在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工作中,在组织各个艺术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自己的视野也变得更开阔了。因为富宁是一个文化富矿区,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各种民族文化交融和交汇地,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富宁享有“壮剧之乡”“中国壮族稻作文化科学研究基地”“云南红都”的美誉。在那段对文学如饥似渴的岁月,这些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质,记忆深处的人文历史,秀美的自然风光,奔涌而出激发我的写作动力,赐予我执笔写作的激情。当我的诗歌、散文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时,让我体会到无比的快乐与喜悦。个人的兴趣和工作岗位的完美融合,本身就是职业生涯的大幸事。我和同事们在深入一线的工作中,新闻采写与文学创作两不误。很庆幸与文联有缘,经历了一段无怨无悔的工作历程。我深切感到是文联培养了我,历练了我。在县文联工作期间,我和同事们历时三年编译整理《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在中央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列入国家985工程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2009年9月获得全国图书装帧设计奖,2009年11月荣获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此书入编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2010年“坡芽情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坡芽歌书的价值和艺术性上升到了国家的保护和认可。我参与协助新华社采访报道的《山瑶群众的“五难”生活—云南瑶族支系山瑶群众生活见闻》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出,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山瑶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县文联工作的六年,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又是文学艺术界的工作者,也是在文学的道路上的朝拜者。立足阵地,办好《八角飘香》。在《文山日报》《含笑花》《云南日报》《广西日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省内外多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摄影作品七十余篇。2015年《古镇剥隘·风华千年》获2014年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一路跋涉,有耕耘的辛酸,有收获的喜悦。文联带给我内在的精神价值,让我寻找到了一片绿茵的心灵净土。        


     今年,怀着对文学的敬畏和感恩,我成为文山州作家协会成员的一员。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与作家的距离还是很遥远。加入名家荟萃的作家协会是梦想实现的开始。因为,文学梦是我穷极一生的梦。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文学和写作让我获得安宁与平静,文学春风化雨般的浸润,让我们获得信念与希望。感恩生活给予我创作的灵感,感恩文学给予我精神的栖息。作为作协的一名新兵,一位年轻的旅者,我将一步一叩,投入时代的洪流中,不懈躬耕,抒写我的文学童话。

 








富宁八角飘香
富宁县文学艺术资讯、作品展示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