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聚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代表们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建言献策。
江津代表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尹建红 摄
2024年7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先后表决通过了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意味着川渝高竹新区依法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在市人大代表、渝北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川洋看来,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平台,承担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任。
黄川洋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趋势,随着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加速,企业入驻增多,利企便民服务需求持续增加,政府行权事项的下放,将进一步提升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能力,有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比如:提升川渝政务服务效能,行权事项主要围绕工程建设有关手续进行梳理,可在新区实现“三证一书”的办理。
再如:助力川渝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作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先锋,建立统一政务服务标准,实现两地行政审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与结果互认。
此外,塑造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典范,以行权清单作为基底,建立跨省域政务服务平台,争取开放整合后台数据,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共建共享。以新区作为“小切口”,不断推动两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制定川渝高竹新区赋权清单,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黄川洋说,由于跨省域行政管理事项涉及部门多、标准差异大,建议明确牵头部门,具体负责行政权力事项清单梳理下放工作。同时,建立健全行权清单确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两省市部门意见反馈会议,会商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难题,为行政权力下放提供制度保障。
黄川洋表示,因两省市行政权力事项在事项名称、受理条件、申请要件等多方面差异较大,建议提出行权清单操作指南执行标准,涉及的相关部门组成跨省域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联席会议小组,定期召开政策统一协调会,实现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等方面标准趋同、结果互认。
随着数字重庆“1361”架构体系基本能力持续完善,重庆数字化建设成效日趋显现。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跨省通办事项,尤其是川渝毗邻地区应急安全等工作,具有较多应用联动处置需求。”市人大代表,合川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文胜说,比如合川区与广安市联合谋划开发“川渝毗邻地区自然灾害防减救一体化应用”,力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大幅提升川渝毗邻两地的联合应急处置能力。
然而,在应用开发中发现,在用户、数据、事件流转等有关功能实现方面,还存在制度性障碍,亟需改革、破解、完善。他建议,应解决好川渝毗邻地区数字化应用跨省联动体制机制的问题。
“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是其中之一。” 文胜举例说,目前,重庆市与四川省已印发多批次《川渝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已有机制尚不能覆盖全量的数据共享交换需求;另一方面,有关数据使用权责还不健全。在现行制度下,跨省数据通道仅保障数据供需双方基本使用,有关再利用的权属、边界及安全责任等缺乏认定。同时,对数据的稳定性、可追溯性等缺乏保障机制。
文胜建议持续优化分级分类的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机制。一方面,加快建立我市IRS数据编目外其他数据共享交换机制,通过建立川渝数据交换可信专区等方式,推动跨省数据实时共用;另一方面,加快构建跨省数据应用外再利用的权责机制,制定专门办法,对依托应用运行获取或产生跨省数据集,明确再利用的权责边界。
同时,文胜还建议要加快构建两地互认的事件流转处置机制。由有关应用责任部门牵头,加快形成需跨省流转的数字化事件的业务流程和权责边界。通过梳理核心业务,“V字模型”分析等方法,厘清两地数字化事件业务的流转路径、处置预案及对应责任主体。通过建立两地权责互认体制机制,实现两地数字化事件有序流转、有效处置,不断提升数字化赋能川渝联动工作成效。
武隆代表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尹建红 摄
“成渝氢走廊”建设是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
过去一年里,市人大代表、重庆磷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晗江前往湖北、贵州、四川等省份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围绕氢能产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对比和分析。他发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氢能源全产业链条完整度培育不足、加氢站建设运营较为困难等是我市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以氢能源全产业链条培育为例,虽然川渝两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没有联合制定成渝氢走廊发展规划,缺乏相应协调推进机制。”张晗江表示,成渝两地在氢能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类似,部分领域存在重复投资;两地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也缺乏有效衔接,联通不畅。重庆市氢能产业布局零散,多而不强,未能建立起完整的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氢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焦点和核心载体。在张晗江看来,市级层面要成立推动氢能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制定氢能产业规划、运营、补贴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氢气生产和储运、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统一全市加氢站的加氢要求。同时,重庆市应联合四川省共同推动完善“成渝氢走廊”相关政策体系,保障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在氢能源全产业链建设方面,张晗江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制氢、储氢、输氢、用氢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打造氢能利用产业生态和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加大产业直投和基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研发体系、投融资体系、人才体系,打造“成渝氢走廊”产业联盟;高标准谋划“成渝氢走廊”论坛,提升“成渝氢走廊”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张晗江建议,尽早出台加氢站建设补贴政策,以长寿经开区综合能源母站为样板项目,持续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增设加氢功能,探索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氢燃料汽车运行较为集中的区域,依法依规建设企业自用加氢站。尽快争取放开非化工园区制氢政策限制,推广就地制氢。
文字:记者 陈敏 黄振胜
来源:重庆人大公民导刊融媒体
编辑:成鑫
主编:王君宏
审核: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