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笔记 | 《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第二章——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碳排放估算

财富   财经   2025-01-24 09:50   北京  
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明确企业碳排放来源,了解企业碳排放现状,是评估企业未来的碳减排措施是否准确、企业转型路线规划是否合理的基础。同时,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及投融资需求也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第一期报告《煤炭开采、燃煤发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的基础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撰写了《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一步对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四个高碳行业进行分析。《报告》整理并分析了企业和行业的碳排放现状,识别了企业的可持续活动,评估了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现状。同时,《报告》对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路径进行分析,分别从产能、工艺、提高能效、能源替代四个方面总结了企业的转型路径。

CGFR领读笔记”系列推送将提炼《报告》核心知识点,帮助大家快速阅览、掌握核心内容。今日阅读第二章“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碳排放估算”的相关内容。快来与小编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本篇知识点

  • 化工行业碳排放源分析 p.16
  •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表现 p.19
  • 化工行业测算原则和相关指南 p.19
  • 化工行业上市企业碳排放估算结果 p.20

知识点一

化工行业碳排放源分析


化工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全球化工(主要包括乙烯、丙烯、合成氨、甲醇等初级化学品)2020年碳排放量为13亿吨,占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5%,排放占比仅次于钢铁的28.6%和水泥的2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的排放数据,在13.30亿吨工业过程排放的CO2中,化学工业排放占10.7%。同时,根据最新的研究,化工行业能耗约占工业用能的18%,占全国总能耗的12%。

根据CEADs的统计,2019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72亿吨、1.64亿吨。化工行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的排放量较小。

图2.8 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及占比(数据来源:CEADs)

根据排放类型,可以将化工行业的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废弃物处理排放三大类,如表2.2所示。其中,化石燃料及工业过程相关排放为主要来源,占比近八成。尽管相比钢铁(平均碳排放强度约为1.6tCO2/t粗钢)、水泥(0.60tCO2/t水泥)等工业行业,化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碳排放强度偏高(如3.91tCO2/t甲醇,6.05tCO2/t合成氨),能效利用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表2.2 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源类型

化工行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两大类。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 2017)》和《中国化学工业年鉴》的分类标准,化工行业根据不同原料来源,可以将其分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石油化工、煤化工、无机矿物四大类。

2.9 化工行业产业链


知识点二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表现

化工行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门类和产品繁杂多样,涵盖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化学产品和过程,细分行业之间差异较大。《报告》主要根据申万二级(2021)行业分类,分析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这两个子行业的上市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情况。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下共有223家企业,有80家(36%)发布了202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仅有5家披露了较为具体的减排目标,19家披露了当年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定量信息(见图2.10),有28家企业披露了综合能耗相关数据(见图2.11)。综合来说,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综合能耗信息的披露相对有限。

图2.10 2022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知识点三

化工行业碳排放测算原则和相关指南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企业,测算方法根据发改委发布的《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石油化工行业的排放源主要包括:燃料燃烧CO2排放、火炬燃烧CO2排放、工业生产过程CO2排放、CO2回收利用量、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CO2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知识点四

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估算结果


1. 估算方法和思路

参考上一节的内容,《报告》基于化工行业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程度,选择相应方法。

2. 估算案例B公司

在化工行业的案例企业中,选择信息披露相对较好的案例企业B。案例企业B为化纤类产品的行业龙头,主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服装、汽车、建筑、军工等不同领域。

由于案例企业B主要生产化纤类产品,参考《化工行业指南》,企业层面的碳排放计算需要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火炬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O2回收与利用、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等五个环节的信息。B企业提供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和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的两个环节的信息。

基于相关排放因子,计算得出每个环节的排放,加总后得到最终企业的总排放量。

表2.3 案例B企业的碳排放计算

经过估算,《报告》的估算结果与企业的披露值相差为6.12%,差距较小。B企业主要生产化纤类产品,该类产品的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使用。化纤类企业平均外购电力及热力带来的碳排放大约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58.2%,而生产过程只会产生少量的碳排放。计算显示该企业排放主要来自热力,其次为化石燃料消耗。计算缺乏的数据如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和工业过程的本身的碳排放相对较少,因此计算结果与企业披露结果接近。但对于有些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来自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数据显示,石化化工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约13%,占工业领域碳排放比重约17%,这部分信息的缺失将对估算企业碳排放水平产生较大的误差。

3. 行业估算

《报告》提到,化工行业的碳排放估算是难度和挑战最大的行业。化工行业在进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估算中,存在以下特点:

复杂的生产流程。化工行业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生产过程,其中涉及多个中间步骤和反应,相应的产品碳排放也会因此变化。化工产品的碳排放涉及多个因素,包括能源来源、原材料的采购和处理,工艺流程,以及废弃物管理。将这些因素整合到一个全面的碳排放计算中的困难相对较大。

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一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行业整体的信息披露较少。另一方面,化工行业计算需要的信息相对较多。从《指南》的角度,化工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信息搜集量都比较大。另外,从产品的角度,化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涉及大量复杂的数据,包括原材料的碳足迹、生产流程中的排放以及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获取和验证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可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能耗的角度,与其他行业不同,化工行业应用能耗数据进行折算精度较差。这些问题都带来了化工行业估算的信息相对有限。行业中恩捷股份、万华化学和宝丰能源的信息披露较好,同时计算所需的信息充足,其他企业提供的信息相对缺乏。

图2.11 2022年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综合能耗情况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浏览报告全文

领读报告








《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第二届“清华五道口金融支持行业低碳转型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整理并分析了企业和行业的碳排放现状,识别了企业的可持续活动,评估了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现状。同时,《报告》对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路径进行分析,分别从产能、工艺、提高能效、能源替代四个方面总结了企业的转型路径。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东为课题总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文娟,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张达,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处长李淼为课题顾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高级研究专员黎菁博士为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曲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陈励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李庆涛为课题组成员。

欢迎大家阅读《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







编辑 | 杨粟裕

审核 | 黎   菁

联系方式 | greenfinance@pbcsf.tsinghua.edu.cn;

(010)8302153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Finance Research,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绿金中心”或“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是我国成立最早、与国际合作最密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金融研究平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现任中心主任。伴随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全面推进,CGFR将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世界发展,在碳中和实现机制与路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碳中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ESG投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关联关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支持国家相关部委、金融监管和头部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报告全文

绿色金融CGFR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业务咨询与合作请联系010-83021240杨老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