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教育始于家庭,家庭中的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餐桌上的谈话不同于其他任何场景下的谈话,它是创造愉悦、松弛、平等的谈话氛围的最好时机,通过餐桌上谈话,父母可以言传身教,提高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而不恰当的谈话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父母在餐桌上与孩子进行谈话时更要注重说话艺术。
01
引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情境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些情境属于双向互动的情境范畴。而餐桌上的谈话则属于多元互动情境,在餐桌谈话中,孩子与他人的互动不再是一对一关系,由于多人参与对话,会使得谈话的过程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父母在餐桌上的谈话除了组织家人就餐,还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关爱,或是创造一种仪式感和社会交往气氛,餐桌谈话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以下价值。
(一)发展孩子社会适应性和批判性思维
就餐过程中的言语交流、眼神传递、手势动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情境,存在潜在的社会化作用。孩子在餐桌谈话过程中,意识到家庭的角色和规则,从而了解到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思考方式等。因此,在发展孩子社会适应性过程中,餐桌谈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餐桌谈话中,家长除了跟孩子谈论白天的生活和经历,也可以谈论时事,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家长可以提出一个有不同观点的话题,询问孩子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及其理由,孩子无论站在哪一方,家长都要表达与孩子相反的意见,用鼓励和打趣的语气,不要苛求或者过于挑剔。而在餐桌上讨论时事会提高孩子对周围世界感兴趣的程度,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二)提高孩子语言发展能力
餐桌上的谈话是一种多元化的互动情境[1],一是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孩子接收到的不仅仅是对当前事件的反馈,还有对过去或者将来事件的回顾和计划,还可以对这些事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二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词汇能力。餐桌上的谈话为孩子提供了接触新词汇的机会,因为谈话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孩子接触的词汇越丰富,在后面学习新词汇的能力越强。三是发展孩子的读写能力。词汇量与阅读水平联系十分紧密,孩子接触到的词汇越多,他的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三)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一起和家人进餐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纪律和规矩,还需要关爱。在餐桌谈话中,家长应该多问问孩子的感受,注重每一次沟通机会。孩子有时会在餐桌上向家长分享自己今天所经历的事情,这时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叙述给予积极反馈;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注重倾听,耐心了解具体情况,比如孩子是怎么处理同学关系的。通过餐桌谈话,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使他在成长道路上充满力量。
02
餐桌谈话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孔子关于言传身教的名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其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晚餐是孩子与父母沟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自然的平台,也是创造愉悦、松弛、平等的谈话氛围的最好时机。餐桌上的言传身教不只局限于餐桌礼仪,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的见闻、经历和感想。其中父母所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没有必要避着孩子,经济情况、职业规划、家庭旅行等都可以让孩子在旁聆听,耳濡目染。
孩子在来到陌生环境的时候,常会感到惶恐,不知道要怎么融入新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待人接物训练,而培养待人接物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2]。如果父母本身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专业水平较高[3],在餐桌谈话涉及这些方面时,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他们今后面对这个世界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数据库”。
(二)“食不言,寝不语”的传统教育观念
“食不言,寝不语”是很多中国家庭一直秉承的传统教养观念,但如果只专注于吃饭,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就减少了很多。家长应重视就餐期间的言语互动,有效的餐桌谈话是拉近父母和孩子心灵距离的契机。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有趣、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让就餐也成为对孩子有意义的教育场所,而不是一味地“少说话”,营造严肃、沉重的餐桌气氛。
(三)家长对孩子就餐行为的态度
孩子的就餐问题也是影响餐桌谈话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家长对孩子的就餐态度。如果孩子不愿意就餐,家长端着饭碗哄着孩子吃饭,这种教养方式会导致餐桌谈话无法正常进行,降低孩子就餐质量以及餐桌谈话质量。在吃饭时看电视,这样的就餐方式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无法专心吃饭,也没有兴趣听家长的谈话。
对于孩子的就餐问题,家长不能采用宠溺的方式放任孩子,可以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对自身身体发育的好处。家长还可以创作与用餐有关的歌谣,使孩子在无形之中受到歌谣的感染,从而使孩子回到正常的就餐行为中。
03
家庭谈话类型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分析
(一)命令式谈话
部分家长习惯于将餐桌上的时间当成“教训”时间,习惯于在就餐时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进行评判甚至批评,一些家长还会对孩子的就餐行为进行批评训斥。这些行为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不喜欢或不敢在餐桌上说话,把吃饭当作是一种负担,食欲也会因此而下降[4]。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在餐桌上把呵斥当作教育,导致进餐气氛沉重、不和谐,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孩子心有余悸,最后会使得餐桌谈话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顺其自然式谈话
顺其自然的的谈话气氛较为积极,比如规范孩子的就餐行为;在没有必要进行谈话时,家长展开谈话的时间较短,内容不深入。具体表现为,在就餐情境中,家长较容易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就餐问题,孩子在进行回答之后,家长会接着将话题转到当下的就餐活动中,不会追问过多的细节问题。
在“顺其自然型”家庭中,家长在餐桌谈话上采取的是不主动引导也不简单控制的方式,把餐桌谈话看作是孩子与家庭成员进行互动的时机,没有拓展孩子获得其他信息的渠道,孩子在餐桌上进行交流的欲望也会逐渐减少。
(三)积极扩展式谈话
在“积极扩展型”家庭中,家长一般会积极引导话题深入,鼓励孩子积极回应。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家长会使用“然后呢”“那你怎么解决的”“还有呢”等具有诱导性的语句来使孩子深入思考。家长除了分享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和感受,还会倾向于让孩子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积极扩展型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较为深入和持久,且参与度都较高,形成了自然、轻松的餐桌谈话氛围,这可以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互动技能。
04
对于餐桌谈话的教育建议
(一)家长需要注意说话艺术,避免传递负面情绪给孩子
餐桌上的说话艺术非常重要。霍夫·金斯伯格[5]的研究发现,命令式的对话方式会对儿童语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极易营造紧张、拘束的交流气氛。一方面家长不要一抓住机会就询问孩子的学校表现或者最近成绩,过多的询问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相反,家长可以多聊日常见闻,尽量给孩子讲有效、积极的信息,可以把一天中认为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说出来,不要将自己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上的负面情绪带到餐桌上,也不要对孩子不好的表现满腹牢骚。另一方面,家长想了解孩子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孩子不愿回答时,可以采用一些说话技巧,比如“正话反说”,以此来达到了解孩子的目的。最后,家长可以注重问感受,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过分地看重结果。家长对于餐桌上的谈话可以事先进行沟通,达成一致,给孩子传达更加适合、更有价值的事件和观点。例如可以跟孩子谈:你今天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你明天最期待什么?
(二)家长应转变教养观念,重视餐桌上的拓展性谈话
所谓拓展性谈话,是一种将餐桌谈话中的内容拓展到就餐情境之外、将话题拓展到几句话或者几轮对话中,是一种多元化的言语互动[6]。要餐桌谈话价值达到最大化,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养观念,重视餐桌上的拓展性谈话。对于父母教育背景比较低的家庭,或许无法为孩子提供早期阅读机会,可以利用餐桌上的谈话机会,使用拓展性谈话,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语言学习语境,尽量避免把餐桌谈话变成对孩子就餐行为的呵斥或者是对孩子的纪律训练,家长应该将话题围绕在解释某一件事、陈述事件因果逻辑关系或者讲述个人经历、家庭计划等拓展性谈话当中,以此来发挥餐桌教育交流的最大价值。
(三)家长应把握机会,创造和谐、松弛的餐桌氛围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发展的压力有时使得一家人齐聚餐桌也变成一种奢望,社交生活、公务应酬占据了家庭餐桌上的时间。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越要意识到餐桌对话是最好的家庭教育[7]。这种对话是一种心灵养护,重在气氛,训诫越少越好[8]。如果家长总是试图要传递灌输给孩子大道理,这种谈话一定令孩子望而生畏。谈话不是说教和训诫,要通过谈话增进了解。愉快相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对于教育二字的理解要更加宽泛和松弛,孩子在情感上的体验与成人是一致的,连篇累牍的教育训诫会让人反感和不耐,孩子也是同样。家长应把握住餐桌上交流的机会,创造一个和谐、平等、愉悦的就餐氛围。心灵的贴近,才会使教育的影响力最大化。
餐桌不只是一个进食的地方,它是亲子沟通的场所,是家长传递价值观、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促进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地点。餐桌上的交流谈话并不一定次数越多越好,重要的是在于家长怎么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该具备高度的耐心、细心、和容忍力。餐桌上的交流要保持愉悦的氛围,给孩子传递积极正面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上海市学前儿童家庭晚餐谈话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邱京.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6.
[3]陆芳. 儿童早期亲子间情绪谈话的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7,25(7):1162-1170.
[4]李慧. 餐桌教育对幼儿饮食习惯影响的个案研究[J]. 教育导刊,2012,(9):83-85.
[5]陈思桦.低收入家庭用餐谈话:解释及叙说分析[D].台北:台北师范学院,2005.
[6]李红梅. 上海市学前儿童家庭晚餐谈话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7]闫玉兰. 父母在与孩子谈话前要做充分准备[J]. 少年儿童研究,2018,5:22-24.
[8]弓立新. 把握沟通机会——专家谈家庭中的餐桌教育[J]. 少年儿童研究,2013,(2):13-15.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30期。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初级中学
文章版权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