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逼我发火啊”
“我数到三,1,2,3……”
“我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你的耳朵是装饰吗”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这些话恐怕是很多父母的常用语。父母也在经常疑惑:我的小孩小时候明明那么听话,那么乖,随时能把父母的心都融化,长大了为什么就要把我的肺都气炸呢?
孩子为什么不能按大人的期望去做事呢?我们要先从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解读孩子的特点。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心理现象,如思维、 情感等是由大脑的物质活动所产生的, 因此,父母了解孩子的大脑基本结构、功能和发育次序,遵循大脑的发育规律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
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了日后被证明有误,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脑的三位一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大脑由三个不同的物理脑系统组成,最底层是爬行脑,也是最原始的。人类的这一部分大脑与爬行动物的大脑一样,是操控人们生存本能,如心跳、呼吸、睡眠、温度、饥饿等基本生命功能的区域。第二层是情绪脑,这部分大脑由早期的哺乳动物大脑进化而来,其功能是分辨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情绪脑被激活可以避免不愉快的情绪(危险、威胁和让我们感到恐惧环境),同时寻求和追寻愉快的情绪(食物、让我们和感到安全快乐的人在一起)。爬行脑和情绪脑在孩子 5 岁前几乎就能完全发育成熟。最后一层,也是进化程度最高的理性脑。这一部分大脑结构负责高级认知功能,使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能集中注意力、管理情绪,形成与提取记忆信息,沟通、推理、换位思考、做出理性决定和采取行动等。
大脑发育成熟大概是 25 岁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对青春期的年龄定义是 10~20 岁。所以青春期孩子大脑的杏仁核发育成熟而前额叶发育不足。这意味着,青少年的大脑有较强的感知恐惧与焦虑的能力,但负责冷静推理的大脑区域却发育得不那么充分。父母从大脑的发育规律可以理解孩子不能理智应对自己的冲动、焦虑等情绪。
01
“吼叫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如果要求孩子以成人的思维处理情绪和问题时,孩子会因为大脑发育不成熟,而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有些父母会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惰性”“贪玩”等因素导致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希望通过“吼叫式”教育警示孩子。众多研究表明,“吼叫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伤害。
(一)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认可与肯定是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在心理上感到不被尊重,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低自尊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放弃,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缺乏信心。所以家长长期“吼叫式”的粗暴教育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从而降低他们自我价值感。
(二)攻击性行为的习得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常目睹或经历吼叫的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负面互动方式,如大声喊叫、动手打人等。这种行为模式的习得会使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容易采取攻击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将很难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发展受限。
(三)情绪调节能力受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吼叫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形成抗拒防御心理,父母无法察觉孩子的情绪需求。频繁的吼叫还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他们可能会害怕犯错,害怕表达自己,这种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更倾向采取逃避的方式。孩子的防御心理和逃避的方式,会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无法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导致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出现困难,如易怒、焦虑、抑郁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
(四)影响孩子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孩子长期接受语言暴力,他们的大脑会发生变化: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会逐渐缩小。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胼胝体能够维持大脑两半球间的协调活动。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小会导致孩子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孩子的智商。
02
用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方式
帮助孩子升级行为能力
“停止吼叫,用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升级行为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更加温和支持性的态度。温柔是指关系的温柔,父母温柔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温柔地对待亲子冲突时刻。坚定是指坚定地看待孩子的个性特征,坚定地用发展性思维看待孩子的成长,协助孩子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为孩子不断升级行动能力。
(一)父母温柔接纳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他们对情绪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性格形成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
当孩子出现焦躁情绪时,家长们难免也会跟着着急躁动,可是,如果我们不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而任由情绪外显,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会把孩子拉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中,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情绪安全理论所认为,父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能够通过影响子女感知继而影响家庭关系,进而导致子女外化问题的出现,正所谓“积极家庭氛围培养出积极孩子,消极家庭氛围培养出消极孩子”,比如当父母在工作中遇到较大压力的时候,回家看到孩子做作业拖拉,就容易不经意地训斥孩子,孩子产生焦虑后,更无法很好地完成作业,于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焦虑情绪互相激发、互相传递,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家长们觉察到自己和孩子出现了类似情绪时,应主动接纳它们,发现情绪背后隐藏的感受和需要, 避免情绪脑过多发挥作用, 理智脑被压制,不能理性思考的情况。
(二)温柔应对家庭冲突——设置家庭“暂停键”
在家庭生活中,争吵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下,很难做出有教养的行为,尤其是在激烈争吵时,人们往往容易说出伤人的话。应如何妥善处理,避免冲突升级呢?设置家庭“暂停键”是一种温柔而有效的应对策略。暂停可以让家庭成员在情绪高涨时冷静下来,避免冲突升级。
如何设置“暂停键”呢?“暂停键”应是通过家庭会议共同决定的。可以选择一个明确的信号来表示“暂停”。这个信号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手势或者一个动作,关键是全家人都能迅速理解并响应。还可以选择一个家庭成员都认可且相对安静的地方作为“暂停区域”。这个区域应该远离争吵现场,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孤立无援。在“ 暂停” 期间,家庭成员应暂时离开争吵现场,前往“暂停区域”冷静思考。暂停区域需设定“暂停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在“暂停时间”结束后,家庭成员应重新聚集,以更加理智和平和的态度进行沟通。
通过设置家庭“暂停键”,家庭成员可以学会如何在冲突中冷静和理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眼前的矛盾,还能够促进长期的和谐与幸福。
(三)坚定地尊重孩子的个性气质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他终其一生都会认定自己是个笨蛋。”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心灵感悟,也就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希望家长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将教育重心逐渐由唯成绩论转移到培养孩子的多元能力,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移到体验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上,帮助孩子学会且善于区分事实与观点,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审美感以及同理心,最终帮助孩子适应时代发展,成就最好的自己。
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实我们每个人擅长的方面都是不太一样的,就像有些同学擅长跑步,有些同学擅长做物理和数学的题目,有些同学擅长与朋友交流,有些同学擅长做饭、做甜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我们都有天赋的能力,单纯与其他人比较某一个方面的能力优劣是没有意义的,要以整合的视角探索自己的能力结构,不断挖掘潜能,巩固优势,提升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想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就请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舞台和机会,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千篇一律,而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允许他、引导他、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和后天特质,引导他们主动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从多种不同视角去看待孩子。尤其是当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时,我们不妨问问身边其他人对孩子的评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会发现在不同人的眼中,孩子是不同的、多面的,也许他的成绩一般,但可能他在劳动上很有成果,也许在画画上、篮球上表现不俗……他即使没有一技之长,如果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让对方感受很舒服,这也是孩子身上非常宝贵的品质。通过他人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不断为孩子赋能。
(四)坚定地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的失败经验
当孩子无法完成目标时,父母不要吼叫式指责孩子“你怎么就是不听”“你为什么不好好做”“你怎么还是做不好”。从当下开始,尝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到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并且好奇地看向事件“这个任务对于目前孩子的能力而言,还存在什么困难?”和孩子一起寻找完成这个任务暂时缺乏的技能,探索合适的方法,通过练习获得此项技能。这是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中的理念。比如孩子的英语学科分数一直低,孩子在学习英语时,经常做小动作,没有全心投入学习中。这个时候父母最容易指责孩子不认真学习,成绩提不上去都是因为贪玩,没有用心学习。建议此时父母不要吼叫孩子,而是要通过观察去发现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如“学习英语时,清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为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出规划,在规定学习时间内,只能做英语训练”等,这样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创造一个无干扰的学习区域,尝试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制订英语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例如番茄学习法)。如果孩子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培养了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家长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并鼓励孩子再继续提升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
成长型思维认为个体的智力和能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所以当孩子遇到无法完成的任务时,意味着孩子还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和监督孩子通过不断练习,提升相关技能。
参考文献
[1]苗甜,王娟娟,宋广文.粗暴养育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特殊教育,2018(6):71-77.
[2]王明忠,杜秀秀,周宗奎.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379-391.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28期。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塘厦中学
文章版权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