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中,他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这三个因素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要想孩子将来成大器,父母必须正确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别只知道掏心掏肺,“三不惯三培养”才是精髓,否则结果会不尽如人意。
“三不惯”
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正常的,毕竟还小。
孩子可能会因为委屈而失控,嚎啕大哭,这时候家长只要好好跟他讲道理,孩子就能缓过来,不会被情绪所牵制。
但如果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喜欢乱摔东西,或是骂人,这种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
孩子通过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脾气暴躁的表现。
暴躁的脾气,是人类比较卑劣天性的一种表现,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人生。一旦孩子养成了暴躁脾气的习惯,想要改变起来就比较困难,对孩子是极其不利的。
解决办法:
其实,孩子脾气差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平时对孩子太过纵容。家长要做到不是孩子一吵就开始依着孩子哄着孩子,而是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思考事情,明白事理的思想,还可以适当惩罚孩子。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只有遵守最基本的规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规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因为受不了社会规则对自己的束缚而伤害自己,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反之,规矩虽然约束了孩子的言行举止,但它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立规矩要趁早,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可以惯着,现在惯着,以后想管的时候就管不了,这更是对孩子的伤害。
解决办法:
从小教会孩子了解规则,明确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及时评价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为不遵守规则承担后果。在这过程中,家长要做到榜样示范,家长维护规则,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遵守规则。
现在的孩子都是很活泼好动,但是做家务却是一点都不上心。
自己的房间乱了也不会收拾,吃完饭也不收拾碗筷……
而有些家长还会说,孩子每天都忙着学习,哪有时间做家务,他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都不用他干。
可是只会学习,却不会生活的孩子,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是很大的。
解决办法:
家长要让孩参与到家务中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做家务可能做得不那么尽善尽美,但你不能责怪他,应该要适当表扬和认可孩子。
“三培养”
不少家长都有反映:
老师说孩子上课东瞧西看,写作业也是磨磨蹭蹭·····这都是孩子缺乏专注力的表现。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和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个人能够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孩子做事不专注,不仅影响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孩子将产生这样的习惯,往往做什么事情都会习惯性的分心,这样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障碍。
家长要趁早帮孩子解决这个坏毛病,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解决办法:
随时随地生活之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让孩子养成一种有始有终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累积孩子专注力层面的成就感。
《羊皮卷》里有句话说:“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能每天保持饱满的心情。
心态好了,精神佳了,好运自然来。
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推动孩子顽强地向着未知领域进行不停的探索,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强化孩子的坚强意志,不易被困难所击倒。
解决办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长时间不断的打击,肯定会令孩子消极,家长不可能改变大环境,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点滴引导,适时的鼓励和乐观态度的传递,才能使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没时间陪孩子,请让他阅读,书会陪他,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懂得去看书,就不会太孤单;
如果你不会教孩子,请教他阅读,书会教他,只要拿起书,他就能与各路大师进行一次深度的免费对话;
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终将离开孩子,不再能为他出谋划策,遮风挡雨,也请教他阅读,未来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们仍可以培养孩子阅读,让孩子永远与知识相伴。
阅读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培养孩子阅读是父母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而阅读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作为家长要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趁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解决办法:
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书籍,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同时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家长尽量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家长学会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知心教师」(ID:zxjs365)。每日分享知心教育理念,100万+老师与家长汇聚于此,我们共同前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