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精讲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文摘   2024-10-08 20:17   江苏  


我个人看过《红楼梦》,也看过俞平伯、张爱玲等人评红楼,直到听到蒙曼讲红楼梦,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惊为天人。如果再加四个字,那就是——唇齿留香。
曹雪芹的《红楼梦》,皇冠之明珠,无出其右者。蒙曼解读红楼梦,个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有出其右者,她的文采+口才,她的洞察力、见解、人生观都超越了世俗,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杨妃,就是著名的胖美人杨贵妃,这里代指丰满艳丽的薛宝钗。因此“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描写的就是经典桥段“宝钗扑蝶”。飞燕,就是著名的瘦美人赵飞燕,这里代指娇弱不生的林黛玉。因此呢,“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写的就是另外一个著名的桥段“黛玉葬花”。

《红楼梦》已经写到第二十七回了,把这两位大女主直接对应起来,让他们在同一回里搭擂台,这还是第一次,这就有意思了。

第一部分:宝钗扑蝶。

这件事儿发生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芒种的那天。芒种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了。芒种有什么民俗活动?其实并没有。这个时候北方割麦,南方插稻,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老百姓根本没工夫搞什么活动。但是曹雪芹特地为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设计了一个梦。

这一天是众花皆谢、花神退位的日子,要给花神践行。大观园中的女儿都早早就起来了,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再用绫锦、纱罗叠成鲸床,再用彩线把这些东西记在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这简直就是一首春之声圆舞曲。可是有一个人向隅而泣,谁呢?林黛玉。

黛玉头一天晚上被关在怡红院门外了,哽哽咽咽的哭了半夜,这一天根本没起来。宝钗是个大姐型的人物,就自告奋勇的去找她。正往潇湘馆走着呢,忽然看见宝玉进去了。这样一来,宝钗可就停住了。这其实和头一天晚上黛玉见宝钗去找宝玉,自己就站住脚是一个道理。这三位之间无论如何关系还是有点微妙的,特别是黛玉最看不得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既然如此,宝钗又何必去自找麻烦,干脆抽身回来去找别的姐妹。这样一来,名场面“宝钗扑蝶”可就出现了。

宝钗一回身,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宝钗也就一路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前。宝钗不是比较丰满吗?这么一路连走带跑的,不免就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起来,这就有意思了。

《红楼梦》重点写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黛玉在宝玉面前常常做出些不顾礼法的大胆之举,但曹雪芹写黛玉的时候,用的从来都是单笔,只写灵不写肉,一点烟火气都没有。相反,宝钗一直是个以礼自持的女孩子,可是曹雪芹写宝钗的时候,倒时不时就会用到艳笔。就像这一回,香汗淋漓也罢,娇喘细细也罢,是不是都有那么一点香艳的味道啊。

这意味着薛宝钗也有青春哪。一对上下翻飞的蝴蝶,就犹如她的一颗春心。面对大自然的春天,面对人生的春天,宝钗也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恰恰相反,宝钗扑蝶就是一首春之舞,一下子就把一个端庄的女夫子变成了一个娇憨的小女儿,让我们看到宝钗最美的一面。曹雪芹真是个伟大的作家,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他写人物永远都那么立体。

宝钗扑蝶这件事儿到这儿并没有完,著名的一桩公案就出现了,就是所谓薛宝钗陷害林黛玉问题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宝钗不是一路追着蝴蝶追到湖心的滴翠亭了吗?忽然听见亭子里叽叽喳喳有人说话,就收住脚往里细听,只听有人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

这是谁跟谁在说话?小红和坠儿。上一回已经说了,坠儿这个傻丫头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了小红和贾芸传递信物的媒人。此刻她正把贾芸的那方手帕给小红,又替贾芸讨要进一步的信物了。这种行为在古代这可是了不得的风化大罪。一个丫头如果跟外头的爷们儿私相授受,那可是要赶出院子的。小红是个胆大心细的人,当然知道这里头的厉害,所以才会把这次会面安排在三面环水的滴翠亭,要的就是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私密性。

交换完信物,又让坠儿发了守口如瓶的毒誓之后,小红又发现新问题了,跟坠儿说:“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这个想法还是非常缜密的,特别能看出小红的水平来。问题是她这么一说,宝钗可尴尬了,她不正在外面偷听吗?此刻再想躲开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办呢?《红楼梦》里非常精彩的一笔就出现了,小红这边把窗子一推,宝钗那边立刻就放重了脚步,还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亭子里头的小红和坠儿都吓傻了。这时候宝钗不慌不忙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宝钗这番表现太厉害了吧,简直就是个表演艺术家呀。

我们此前一再说黛玉伶俐,接话接的比谁都快,随便一说就是四两拨千斤。我们还说过凤姐伶俐,少说也得有一万个心眼子,谁也算不过她。其实啊,宝钗难道不是比这两位都伶俐吗?小红一推窗子这么一刹那,她已经就想出办法来了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轻轻松松就骗过了精明的小红,把自己的嫌疑甩了个干干净净,这不就是金蝉脱壳吗?

宝钗这个金蝉脱壳计虽然成功了,却也给自己惹上了更大的麻烦。两百多年来,很多《红楼梦》的研究者、爱好者都说薛宝钗的心思太歹毒了,她这不就是在嫁祸林黛玉吗?

我觉得并不是,这件事更像一个应激反应,而不是一次有心的陷害。宝钗在此之前可是正要去找黛玉的,而且是看见了宝玉进了潇湘馆,想到了宝黛二人的关系,又想到了黛玉素日的小性儿,这才抽身往回走,然后才有了扑蝶,有了滴翠亭的偷听。这意味着她此前的心思一直在黛玉身上,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或者说意味着她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黛玉在。正在这个时候,险情出现了,宝钗急于自保,这才脱口而出,“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

要注意,这句话的重点绝不在“颦儿”,而在于“你往哪里藏”。这就能说明宝钗不是无缘无故到滴翠亭来的,她是来找人的,而且,她还是刚刚走到这儿,这里的任何动静她都一无所知,这才是宝钗要给小红留下的印象。如果宝钗此时想到的是探春,她一定会叫三丫头,如果想到的是湘云,她一定叫云云。总之,薛宝钗根本不在乎她叫出来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她只是想找一个虚拟的人代替自己承担眼前的尴尬和后面的风险而已。只不过,她此时的潜意识里装的是黛玉,这才叫了一声颦儿。

可能有朋友就要问了,照你这样说来,宝钗就是完全无辜的喽?却又不是。虽然宝钗不是有心陷害黛玉,但是她也完全没有顾忌她这样说可能给黛玉带来的风险。宝钗可不是像宝玉那样,连自己房里的丫头都不认识的傻子,她可是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人。此刻她明明知道小红眼空心大,可能会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还是脱口就把黛玉抛了出来,而且还为此沾沾自喜。这就不够厚道了。

大家看《红楼梦》,总有一个印象,宝钗是个挺厚道的姑娘,特别会替别人着想。比方说她帮湘云办螃蟹宴,给黛玉送燕窝,无论是谁有困难,她都会暗中帮上一把,难怪湘云会红着眼圈说:“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甚至连小红都承认这点,还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但是,宝钗的厚道是有边界的,那就是绝不能给自己惹麻烦。这一点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帮湘云安排螃蟹宴的时候,说得非常清楚,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一旦越过这条边界,宝钗的反应可就不是厚道,而是自保。就拿这次滴翠亭事件来说,如果小红没发现她,她也一定不会去告发小红。因为她一贯奉行“不关己事不开口”的原则,绝对不会主动去坏别人的事儿。但是一旦小红看见了她,让她感觉到了风险,她可就要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自己。

宝钗想出来的主意就是金蝉脱壳,这个计谋当然让她撇清了关系,但是却把黛玉置于风险之中。试想如果这件事真在哪个环节出了纰漏,传了出去,那黛玉岂不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丢了面子又丢了差事的小红会不会采取什么报复措施呢?那就是未知数了。到那个时候,宝姐姐虽然无意陷害林妹妹,但结果不还是害了林妹妹吗?所以我一直觉得宝姐姐这个人还是有问题的。

什么问题?就是过于清醒,过于理性,也过于爱惜自己了。湘云一高兴就张罗着做东,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口袋里是否还有半毛钱。香菱一得到机会就想学诗,丝毫不在乎自己是什么身份。黛玉则是一门心思全扑在宝玉身上,为宝玉而生为宝玉而死。这几位小姐都有一种赤诚感,有一种奋不顾身的劲头。而这种傻乎乎的赤诚,不计后果的奋不顾身,正是青春最本质的特征,也是青春最动人的魅力。可是宝姐姐身上是没有这种热情的,虽然她也扑着蝴蝶跳出了一曲春之舞,但她终究还是一个无情的冷美人。

第二部分: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跟咱们上一次讲的宝钗扑蝶其实发生在同一天,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关系。

宝钗去叫黛玉,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了,宝钗就回避了。宝玉进去,其实是为他头一天中午胡说的“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道歉去了。一进潇湘馆,他就陪着笑脸说:“好妹妹,昨天你有没有去告我?”黛玉当时满心想的,可都是宝玉头一天晚上不给她开门的委屈了。这样一来,宝玉的道歉也就成了避重就轻,她根本听不进去,连正眼都不看宝玉一下,把他晾在一边儿,自己就往外走。宝玉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看见她走也只好跟着往外走。

到了院子外面,那就是公共空间了。先是黛玉跟刚刚扑蝶回来的宝钗搭上了话,紧接着探春又把宝玉叫住,跟他叽叽喳喳说了一番请他帮忙到外面市面上买小玩意儿的事。这样一打岔,宝玉就把黛玉给跟丢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宝玉倒也不急着去找她了,心想她此刻正在气头上,即使找到了也难说话,还不如等她消了气再说。

可是,不找黛玉了,宝玉的心可还在黛玉身上。他见园子里凤仙石榴落了一地,马上就想,林妹妹一烦恼都无心收拾这些落花了,等我把这些花送到花冢去,明个再问她。这么想着,他就兜了一兜花瓣,往沁芳闸旁边的花冢来了。这就是眼里虽然不见妹妹,心里可还是想着妹妹。有了这么一番赤诚,他还真看见林黛玉了。在哪儿呢?就在花冢那儿。只不过这次她可不光是来葬花的,她站在那里呜呜咽咽,口里还念叨着什么。宝玉就停下来侧耳细听,黛玉念叨的究竟是什么?就是大名鼎鼎的《葬花吟》。

黛玉这个《葬花吟》可是整部《红楼梦》中两大雄文之一,还有一篇就是宝玉写的那个《芙蓉女儿诔》。这两篇大文章在前八十回里,一头一尾,正好涵盖了红楼女儿的悲剧人生,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觉得有两个方向必须兼顾,一个方向是就诗论诗,还有一个方向是就谶论诗。

先看就诗论诗。

《葬花吟》是一首歌,形体长诗,一共52句,大致是每四句一转韵。我觉得最粗糙的分法就是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32句,从白天写到夜晚,写葬花的过程和心境,主基调是一个“悲”字。悲的就是“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下半部分:“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0句,写葬花的意义。主基调是一个“叹”字,叹“质本洁来还洁去”。叹的这个基调基础上很悲,但是悲得有硬度,颇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

先看前四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是以落花起兴。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都发生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一天是众花皆谢花神退位的日子。既然众花皆谢,那就是漫天落花。杜甫说得好,“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尚且让人心痛,面对着满天落花有情人又怎能全无感慨呢?

下面四句就顺理成章的接下去了:“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果然是别一样心肠。同样是众芳摇落,其他女儿们都是扎了轿马,高高兴兴的去送花神,只有黛玉悲悲切切,拿了花锄葬落花。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这就是黛玉独特的忧郁气质,也是独特的诗人气质。

黛玉为什么如此多情?因为她从落花想到自己了,这就是接下来的四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大千世界有衰就有盛,就算桃李飘零,又关人家榆柳什么事。但是闺中的女儿却不能这么想,因为女儿的青春正如这桃李一般热烈而短促。这不就是由花及人,自伤自悼了。

接下来,“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是从树上的花朵想到了梁上的燕子,又从梁上的燕子想到闺中的女儿了。花儿落了,明年还会再开;燕子走了,明年还会再来。但是,就算归来的燕子能找到花朵,它还能找到旧日的女儿和旧日的香草吗?恐怕已经是人去楼空。这就意味着人世间远比自然界有更大的悲剧。

这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原来呀,花瓣的飘零也罢,女儿的凋零也罢,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他们面对的其实是长久的风霜,长久的折磨。

既然人花同理,闺中的女儿又怎么会不怜惜这飘零的落花呢?所以女儿才要为落花一掬同情之泪。这就是:“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花也葬了,泪也洒了,接下去这个孤独的女儿要回家了:“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愁绪满怀的女儿,面对孤灯冷雨,又怎么会不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

既然是夜不能寐,那就难免思绪万千了。到底在想什么呀?“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原来呀,女儿是在感怀整个春天呢。春天如此美好,青春如此美好,却又为什么来去匆匆,稍纵即逝?

这上半部分写的好不好?还是挺好的,但是并不特别出彩,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惜花伤春的意象在我们中国古代是很常见的。前半部分写的虽然是风流婉转,但是并不出奇。

后半部分就不一样了。如果说前半部分还是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那么后半部分可就是林黛玉独有的精神气象。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后半部分一开篇就从眼前的现实一下子转到昨夜的梦境了,在半梦半醒之中,黛玉要和花鸟对话了,说,我昨夜梦魂之中听到的那一阵悲歌,到底是来自花的灵魂还是鸟的灵魂,无论花魂鸟魂,总是难以挽留,我问鸟鸟无语,问花花含羞。

黛玉为什么要和花魂鸟魂来对话呢?“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原来呀,她是想生出一双翅膀,随着飘零的花瓣一起超脱着污浊的尘世,飞到天的尽头。

问题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尘世之外真的有这样一方净土能做花儿的容身之所吗?

黛玉其实是不相信的,所以她宁愿用锦囊收拾起花朵那娇艳的尸骨,再捧起一捧洁净的泥土,掩埋住他们的绝代风流。就让这花儿清清白白的来,再清清白白的走吧,远胜于被人抛弃在污浊的阴沟。这就是诗里所说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难道真的是在葬花吗?她葬的分明是她自己。她知道自己的洁净不见容于尘世,那么她宁可死去,也绝不与世俯仰同流合污,这不就是黛玉的高洁和刚烈了吗?诗写到这儿,已经逐渐从女儿的哀怨变成了烈士的悲鸣。这像谁呢?当年在江畔徘徊的三闾大夫屈原不是说过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黛玉何等柔弱,但是她的体内却藏着一个如屈子一般孤傲不屈的灵魂。这正是葬花吟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黛玉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可是这样的灵魂注定又是孤独而不幸。所以黛玉接着说道:“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你的高洁由我来珍惜,我的高洁又有谁来珍惜呢?

想到这儿,黛玉那种悲愤的情调又转为悲凉,这也就是葬花吟的最后四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春残花落,红颜老死,茫茫渺渺,这不就是花儿和女儿共同的宿命悲剧吗?一曲《葬花吟》就这样结束。

再来看另外一个方向,就谶论诗。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经常是以诗为谶的。比方说此前过灯节的时候,贾府四春写的诗篇,不都是她们命运的谶语?

《葬花吟》是不是谶语?也是,它暗示的恰恰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大关节——黛玉之死大约死在什么时候。看《葬花吟》就知道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黛玉一定死在一个春天。她为什么死呢?大方向也很清楚:“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问题是这风刀双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按照《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写法,黛玉是被贾母凤姐他们集体抛弃,集体暗算了。他们趁着宝玉丢了玉糊涂昏迷,而黛玉又病入膏肓的时候,搞出一个掉包计,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嫁给贾宝玉。黛玉也因此焚稿断痴情,因恨而亡。

是不是呢?其实应该不是的。因为跟曹雪芹同时代的富察明义曾经看见过曹雪芹当年写成的后半段稿子,还写过一组题诗。其中第十八首就是用黛玉之死。诗是这么写的:“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什么意思?《葬花吟》本身就是黛玉之死的谶语,只不过黛玉写的时候可并不知道。然后明义就感慨道:怎么才能得到一缕返魂香?让你不要病死,让你和宝玉续上那月老手中的红丝。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句“起卿沉痼续红丝”,太重要了。它意味着黛玉之所以未能跟宝玉结为连理,是因为她病死在先。所以绝对不会是因为宝玉另娶,她才泪尽而亡。

既然这风刀双剑不是贾府的抛弃,不是掉包计,那又会是什么呢?咱们之前说过,红楼儿女的命运是跟整个贾府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而贾府的命运又是在内外夹击之下一败涂地。这个内外夹击其实从现存的《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检抄大观园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探春不是还愤愤然的说了一段话吗,她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很明显,贾府跟江南的甄府一样,应该也是先自己抄家,再引来外面抄家了。然后很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宝玉不知道为什么出事了,被迫离家远走。而黛玉则是为他日夜忧心泪尽而死。

那《葬花吟》哪一部分是在暗示这个主题?“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什么意思?本来三月份的时候,这一对贾府上下都公认的小情侣就已经快要谈婚论嫁了,却不料祸从天降,宝玉离家,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人去楼空巢也倾”,已经“花落人亡两不知”了,有情人未成眷属,这不就是宝黛之间最大的悲剧吗?但是,这还不是悲剧的全部。咱们之前也说过,大观园就是一座大花园,贾府的女儿们都是这座花园庇护的花朵,如果黛玉花落人亡,其他的女儿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所以,《葬花吟》不仅是黛玉命运的谶语,也是所有女儿命运的谶语。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大观园就是一座葬花冢。只不过具体发生的情况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看《葬花吟》,其实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了。《红楼梦》为什么要在这一回写《葬花吟》呢?因为这一回写的是花神退位的芒种节,所有的女儿都在为花神践行,为春天践行。而黛玉这首《葬花吟》则是整部进行曲中的最强音,她悲伤入骨而又余音袅袅,笼罩着众多女儿的人生。

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说完这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回过头来比较一下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这两件事儿。如果说整个第二十七回是一首春之声圆舞曲,那么宝钗扑蝶就是春之舞,而黛玉葬花则是春之歌。

春之舞跳出来的,是身段的灵活,宝钗就是这么一个随分从实的人,到了芒种节就起来参加集体活动,没看见黛玉就去叫她,觉得不方便就抽身回来扑蝴蝶儿,偷听人家隐私,被发现了就使一个金蝉脱壳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她都是从容,她的舞步也永远都能踩到点儿上,这就是一种超强的生存能力。

春之歌唱出来的,是精神的执着。黛玉是个孤高自诩的人,她可从来不去追随世俗的节奏,她永远只执着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别人笑她哭,别人践行花神她葬花,哪怕什么问题都没有,她也显得有点别扭。她的歌声永远都那么独特,这不也是一种超强的精神力量?本号有偿提供与此配套的音频资源,如有需要可与我联系。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