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上海海关助力“蓝色引擎”,出台一系列加工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链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助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据统计,今年1-10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大型船舶和港口机械出口606.3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船舶金额45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2%、59.4%。
11月20日,沪东中华建造的全球最大24000TEU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提前10天顺利出坞。该船安装了18600立方米的MARKIII薄膜式燃料舱,可提供近2万海里的“绿色动力”,最大堆箱层数达24层,可谓是中国船舶制造的新一代“海上绿巨人”和“超级带货王”。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提档升级为切入点,建立贯通长江经济带11家上下游企业的集团保税模式,支持新能源动力船、新能源加注船等绿色船舶制造。通过保税料件及设备自由结转、外发加工免担保等政策为企业降本增效,保税料件流转时长压缩60%。支持传统船舶以加工贸易方式加装脱硫塔,助力其满足新排放标准,为传统船舶装上“绿色心脏”。2024年1-10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新能源船舶出口24艘,总金额215.6亿元,同比增长29.1%。
11月15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舱容99000立方米乙烷双燃料运输船(VLEC)在上海海关的监管保障下正式交付。该运输船使用了多项我国自主研制的独家核心技术,特别是纯中国血统的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攻克了上百个技术难题,获得五十多项专利,相关成果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应提升了建造过程的复杂性。江南造船集团采购部负责人陆贤杰表示:“建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设备和零部件材料,料件进口频繁且进口口岸分散。上海海关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手册备案和单耗申报模式,一年累计能减少办理40到50次变更手续,建造周期预计缩短1个月,增强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这一船型已经交付和成功运营了7艘,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在民品接单上已经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我们对未来市场充满了信心!”
“针对大型智能船舶海工产品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要求、建造流程,上海海关建立大数据监控分析模型,打造事中、事前、事后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模式,量体裁衣为船海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推出了报核前申报单耗改革、加工贸易手册备案变更流程优化等举措,助力企业以‘独门绝技’抢占全球市场份额。”黄浦海关保税监管二科副科长石宾山介绍道。
走进位于长江出海口长兴岛上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放眼望去,数十座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整装待发,蔚为壮观。这些“钢铁巨臂”将被发往全球107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近年来,上海依托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港口作业装备、海底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建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化、集群化已经成为上海船海工业的鲜明标识。“全球瞩目的秘鲁钱凯港所使用的16台集装箱起重机全部属于我们上海制造,上海出口的港机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70%。”振华重工供应链管理部关务经理龚晓亮自豪地介绍。
为支持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出海”,上海海关优化电子账册管理,运用“主料工作法”分类实施保税监管,对生产港机所需的主料做好备案、核查、核销环节的重点监管;简化外发加工审批流程,放宽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时限,实现生产各环节无缝对接,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上海海关稽查处保税监管科科长舒杨介绍:“上海海关牢记当好海关改革创新的‘策源地’和‘试验田’定位要求,深入推动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16条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大国重器’注入创新‘第一动力’,助力船舶海工产品不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上海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持续运用保税举措擦亮上海制造金字招牌。”
来源:浦东发布、上海海关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