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往来旅人
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繁荣盛景
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发达商贸
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水上人家
“航运”始终是江南文化最鲜明的底色之一
中国航海博物馆
『航运江南——长三角水上交通历史文化展』
带你走进船行画中的梦里水乡
感受江南航运的历史意蕴
时间:2024.11.12- 2025.02.18
地点:中国航海博物馆 第一临展厅
『航运江南——长三角水上交通历史文化展』汇聚200余件珍贵展品,从水上交通的视角,讲述江南地区傍水而生、行舟为业的航运故事。依托唐宋以来密集的水网和发达的航运,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物畅其流、人享其行”的大交通格局及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是当下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镜鉴。
重点展品抢先看
▲ 湖州书船(模型)
▲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书船为江南内河船舶,始于明初,盛行于明朝中期至清代,并一直延用到民国。书船类似于今天的流动图书馆,由于较少受陆上兵灾影响,幸存古籍促进了知识交流普及与文化事业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已形成多个民间雕刻印书产业中心,湖州尤为著名,江南便利的水路交通,推动了书船贸易繁荣,“织里书船”常沿太湖或运河在江南地区贩卖典籍。
▲ 宋吉州窑黑釉如意纹瓷碗
▲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吉州窑窑址在江西吉安。吉州窑瓷器盛行于南宋,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其中的黑釉瓷被称为“天目瓷”,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陶瓷品种,是吉州窑最著名、最具代表性、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的产品。受宋代斗茶风习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吉州窑所产瓷器“情有独钟”。从庆元港出发,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新安沉船”出水文物中有不少吉州窑瓷器。
▲ 辑里湖丝
▲ 湖州市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藏
丝绸是享誉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也是历史上江南地区水上运输的大宗商品货物。在素有“丝绸之府”美誉的浙江湖州,最有名的当数“辑里湖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丝”名甲天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优质丝的代名词。清代的各地织造局,在每年的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购生丝。1851年,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携“辑里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此件真丝属于纯手工缫丝,是晚清民初南浔农户家压箱底的物品。手工丝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如家中有急事需要钱财,就可以直接把藏在箱子里的生丝换成银两,生丝也成为当地民众经济生活中的“硬通货”。
▲ 宋抄手歙砚
▲ 宣城市博物馆藏
1999年宣州敬亭苑小区出土。砚台呈长方形,前端微窄,后端稍宽,各个面均呈梯形,砚堂椭圆形,周围为减地阳文线条,堂前为砚池,较深,砚深四侧内敛,抄手底。该砚以安徽古歙州龙尾山石制成,制作精细,雕琢讲究,实用雅致,是江南地区通过水上交通向全国乃至海外销售的珍贵文房用品。
▲ 《一帆风顺》
▲ 复旦大学王振忠藏
新安江商编路程,经折装,抄件。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上海经商的婺源理坑人余岱雯,由新安江辗转返回婺源,写下了《徽浙水程诗》二十首,对水路沿途的地名作了详细描述。这些诗歌是其在旅行中有感而发所创作,由于描写生动,便于商人记忆,后在徽商中得到广泛传播。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