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姐”检察官到学校开展普法“剧本杀”活动
今年以来,綦江区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用心聚焦青少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法治的热爱与信仰。该院还努力深耕基层,用接地气的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心坎上。并积极创新形式,通过新媒体、新技术让普法宣传更加生动、便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精神,用不懈努力推动着法治社会的进步。2024年,该院被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
搭建屏障 守护未成人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出生的职高学生小王,长期依靠爷爷、外婆的资助上学,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经常能上网和外出娱乐,他伙同同班同学小张共同实施拉车门盗窃,盗取车内现金3500元。二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因涉嫌盗窃罪被移送綦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小王与小张虽系初犯,但在校期间曾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2021年,办理该案时,“莎姐”检察官意识到,辖区内仍存在不少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相关单位未能及时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进行干预矫正、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等问题。
如何切实开展好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提升辖区内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检察机关综合履职、服务大局的重要课题。为此,綦江区检察院以“一綦向未来”未成年人检察品牌建设为契机,联合辖区各部门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保护等多方面共同搭建辖区未成年人全方位普法保护屏障。
以案释法 法治之光照亮乡村角落
“这棵红豆杉已有260多年了,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古树,砍伐是违法的。”今年2月,在綦江区打通镇余家村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旁,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正在进行。綦江区检察院长江生态检察官李植春对办理的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开展“回头看”,同时向村民进行林业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宣讲。
“网络上的典型案例太过遥远,身边的真实事件更加震撼人心。”李植春说。一个好的“以案释法”,不仅可以帮助老百姓理解法律,而且可以带动大家接受法治理念。
通过检察官的耐心讲解和案例分析,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了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林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在自己的地里砍几棵树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才知道这是违法的,以后我一定注意,免得吃亏。”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的普法工作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法律知识传授,他们更注重培养村民的法治思维,以反面警示教育、以案释法、现场互动、发放检察产品、解答群众咨询等形式,培育广大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理念,拒当法盲,做个法律明白人。这种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为构建和谐乡村、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花式普法 让法治宣传“活”起来
“朝廷下令要求荔枝县每年备好荔枝……”这并非古装剧中的台词,而是綦江区检察院普法工作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将普法故事与“剧本杀”相结合,目的是打破以往“漫灌式”的传统法治教育模式,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种模式下,检察官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成为了同学们的引导者和伙伴。他们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和场景,让同学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法律的含义和作用。检察官还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了多个富有创意的游戏和互动环节,使得整个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
自“探案之旅”活动开展以来,已吸引全区中学40余个班级3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从传统的说教和标语到紧跟时代的创新,在綦江区检察院,这样的“互动式”“创新式”普法已成为常态。
除了此类线下宣传外,綦江区检察院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微电影、《土地流转那些事儿》微动漫、打击养老诈骗漫画等新媒体产品,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深受群众喜爱,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到最新的法治资讯。
綦江区检察院的创意普法工作不仅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也为法治宣传注入了新活力。綦江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普法方式,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重庆法治报、重庆检察五分院、綦江检察
记者:张柳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