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作者文学成就】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他的文章前襟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相关典故】
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
【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创作背景】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成语】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梁惠王上》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
《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
《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
《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陈善闭邪
《离娄下》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万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以邻为壑 拒人千里
《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二、重点词语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讨厌,憎恨。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辟:一作“避”。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因此。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
(47)已:停止。
(48)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三、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4.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五、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不译。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承接,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做,干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 连词,这里表因果
六、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七、文章理解
行文思路
第一层: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三层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主旨归纳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和“义”的关系,从而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然后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为例进行阐述,告诚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艺术特色
一、逻辑严密,雄辩有力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篇文章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就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接着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最后一句得出结论:“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论证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
二、运用比喻,通俗易懂
“生”和“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这二者之间该如何的取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论证了论点,做到了“喻巧而理至”。文章一开始便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者也。”用“鱼"比喻“生”,以“熊掌”喻“义"
“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味美的食物,给定二者只能选其一时,因为“熊掌”比“鱼”珍贵,自然人们会选择“熊掌”了,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既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同时也巧妙的引出了中心论点,显得水到渠成而不突兀,给读者鲜明的印象。
三、正反对比,说理透彻
为了让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深刻、有力。如课文第二段,作者以乞人不受、不屑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第三段又以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天性,我对此不屑一顾但世人却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苦苦追求。“一箪食,一豆美”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美”,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进而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理解性默写
1.《鱼我所欲也》中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正确对待功名利禄的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5.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我们应该: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6.写出追求功名利禄而违背道义是因为丧失本性的句子是: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写行人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8.写乞丐不屑于接受用耻辱换来的食物的句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问题探究
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阐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
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概括选段的内容。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全篇的大意?(或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因此,为了义可以不为苟得也,为了反对不义可以患有所不辟。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接着从反面论正,说明人之所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5.对于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阐述理由。
第二段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其本心”。
1.概括选段的内容。
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其本心”。
2.“一箪食,一豆羹”对于“乞人”具有怎样的重要的作用?(用原文来回答)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请指出“失其本心”的都是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为宫室之美者、为妻妾之奉者;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者。
4.“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5.“一箪食,一豆羹”这个典故很有名,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突出它对于生的重要性。
6.“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跳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证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同时也衬托出下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不失本心”。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耻之心。可以联系当前社会青年一代强调突出“自我”及“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等论调,结合本文观点来谈。
8.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重义轻财,甚至可以为道义牺牲。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句反问有何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论辩力量。
10.选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1.孟子曾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本文中的“义”指的是其中的哪种品德?
恻隐之心
12.从全文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中心: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思考探究
一、
二、“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是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基础。也是人生选择的出发点。饥肠辘辘的行道之人和讨饭的人对嗟来之食不屑,就说明人们“所欲有甚于生死”,那就是正义和尊严,而对正义和尊严的坚守就会使人做出“舍生取义”抉择。失去本心的人就会“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说的本心就是 仁、义、礼、智。人性本善具有这四心,即“四端”。人之所以会表现出恶是在于没有把握住内在的这“四心”,需要通过反省内求来获得,从而就会体现出本有的道德。
三、
1.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 对于)
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 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 为了)
3.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动词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词 同“欤”)
四、示例:
1.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苏武在北海牧羊,“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 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朝。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英雄。
示例:“舍生取义”原本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日俱新。在现代现实生活中“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如: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4.谭嗣同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五、示例: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磨脑子”的书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提出论点 | 类比 | 舍鱼而取熊掌→ ① | |
道理论证 | 正面 |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② | |||
反面 |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 ||
③ | |||
举例论证 | 正面 |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 勿失其本心 |
反面 | ④ |
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
QQ群号:1群:721150613 2群:1055029719
联系我: yikeshu_99 (复制添加)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