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陕西太白金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及深部找矿预测
刘云华1,赖正晗1,王硕1,魏子鑫2,程建军3,田育功1,李志谦1
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3 中国黄金集团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刘云华,教授,博士,从事金(银)、铅锌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及教学工作。
陕西太白角砾岩型金矿床是西秦岭北缘成矿带著名的特大型金矿床之一。在接替资源勘查中,开展了矿区三维空间构造-蚀变专项地质填图,重点研究了太白金矿床的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查明了矿区成矿构造系统,构建了成矿构造空间框架。通过梳理和总结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结合构造原生晕测量成果,圈定了5处找矿靶区和3处远景区,其中一处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探获了工业矿体,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研究成果为区域成矿规律的进一步总结、建立区域找矿预测模型提供了可靠资料和依据,可供类似老矿山深边部及外围找矿参考借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2219)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220227220347)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3 “三位一体”成矿特征
3.1 成矿地质体
3.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3.2.1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类型
3.2.2 成矿构造系统
3.2.3 成矿空间格架
3.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
5 结论
西秦岭北缘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强烈,是中国重要的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分布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太白金矿床已累计探明金资源量近百吨,是西秦岭北缘成矿带著名特大型金矿床之一,该矿床以其特有且广泛发育的钠长角砾岩而倍受学者们关注,但对矿床成因类型没有统一的认识,如韧脆性剪切带型、卡林-类卡林型,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岩浆热液型。对于赋矿角砾岩的形成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包括隐爆角砾岩、构造角砾岩、层间褶皱角砾岩,水压角砾岩等,但不争的事实是矿体主要受角砾岩带控制。太白金矿床经过多年的开采,探明的资源储量已消耗殆尽,接替资源的探矿工作迫在眉睫。尽管前人对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矿床成矿规律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但以往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对成矿理论的总结,尚未建立以生产探矿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进而有效指导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勘探工作。近年来,笔者承担了“太白金矿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特征及空间格架”等科研项目,在对矿床的野外地质特征、控矿构造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太白金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梳理和总结,构建了矿区控矿构造的空间格架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划分了有利找矿靶区并布置工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研究成果为区域成矿规律的进一步总结、建立区域找矿预测模型提供了可靠资料和依据。太白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造山带中秦岭海西期—印支期褶皱带凤县—镇安褶皱束的西段北缘,商丹缝合带与尖端山—双王背斜之间(见图1),为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华北板块强烈碰撞结合部位。1—下白恶统东河群,2—中侏罗统龙家沟组,3—下一中三叠统留关组,4—下一上二叠统十里墩组,5—下一中石炭统四峡口组,6—上泥盆统大草滩组,7—上泥盆统九里坪组,8—上泥盆统星红铺组,9—中一上泥盆统古道岭组,10—下古生界罗汉寺岩群,11—上元古界丹凤岩群,12—下元古界秦岭岩群,13—花岗岩类,14—早古生代花岗岩,15—花岗闪长岩类,16—二长花岗岩,17—闪长岩类,18—基性岩类,19—角砾岩,20—地质界线,21—主要断裂及编号22—褶皱,23—脆韧性剪切带,24—背斜,25—向斜,26—金矿床(点),27—泥镍矿床(点),28—铜矿床(点)。F1—商丹断裂(商丹缝合带),F2—湘子河一黄柏源断裂,F3—修石岩一观音峡断裂,F4—王家楞一二郎坝断裂,F5—纸房坝一张家坡断裂,F6—酒奠梁一江口断裂,II-1—马槽沟一桐麻沟背斜,II-2—尖端山一双王背斜,I-3—银母寺一大黑沟背斜,I-4—铅硐山一水柏沟脑背斜区域内地层主要出露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其中,下元古界秦岭岩群、上元古界丹凤岩群等地层主要分布在北部,岩性为一套经历了中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等,其原岩为浅海相环境形成的杂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和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古生界主要为晚古生界泥盆系—二叠系地层,为一套经历了低—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板岩、千枚岩、片岩等,原岩为滨海—浅海—陆相沉积的泥岩、砂岩、碳酸盐岩等。其中,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是主要赋矿岩石。中生界分布有三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主要为形成于海陆交互环境和陆相湖盆环境的陆源碎屑岩。区域褶皱及断裂发育。其中,区域性凤镇—山阳断裂及商丹缝合带(F1)均呈近东向展布,分别从区域南、北侧通过。商丹缝合带具有长期活动特征,记录了秦岭微板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演化过程。在印支期挤压、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级次枢纽或呈北西向展布的褶皱和断裂,区域内的侵入岩、矿床分布均受北西西向构造控制。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岩性种类从超基性—酸性岩浆岩均有分布,时代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均有活动,以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为主,其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太白金矿床所在的凤太矿田地处西秦岭北缘成矿带东段。该矿田金、铅锌成矿作用强烈,分布有太白、八卦庙、庞家河等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铅硐山—东塘子、银洞梁、八方山—二里河等大型铅锌矿床。矿区赋矿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岩性为薄层状钠长石化绢云粉砂质板岩、绢云粉砂质板岩、粉砂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等。角砾岩带分布于薄层状钠长石化绢云粉砂质板岩中,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角砾岩带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矿区内褶皱、断裂、节理较为发育。矿体主要受尖端山一双王背斜(I-2)北翼北西向角砾岩带控制,成矿期后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对角砾岩带及矿体有一定的错移(见图2)。矿区岩浆作用较为强烈,西坝岩体沿西坝向斜轴部断裂侵入九里坪组、星红铺组地层中,在西坝岩体与角砾岩带之间分布有多条北东向花岗斑岩脉及煌斑岩脉。图2 太白金矿区地质图
1—上泥盆统九里坪组,2—上泥盆统星红铺组,3—中—上泥盆统古道岭组,4—花岗闪长岩,5—二长花岗岩,6—角砾岩体,7—矿体,8—花岗斑岩脉,9—断裂,10—剖面,11—铜矿化点,12—铅锌矿化点
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结合对以往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了太白金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构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 成矿地质体是矿床空间定位的核心因素,也是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与矿床(体)形成有着确切的成因联系。确定和研究成矿地质体是勘查区找矿预测各类要素的核心载体,也是构建找矿预测模型的基础,对找矿预测具有重要的定向性。太白金矿床产于西坝岩体北东侧,控矿角砾岩带下盘。西坝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呈北西向分布于西坝—太白河乡一带。其中,二长花岗岩侵入花岗闪长岩中,主要分布于西坝岩体的西北侧。在西坝岩体和角砾岩带之间,北东向断裂中分布多条花岗斑岩脉和少量煌斑岩脉。前人对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18.0~221.1Ma;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14.8~214.9Ma;花岗斑岩脉有2期,成岩年龄分别为219.9Ma和213.1Ma。矿区岩浆活动与西秦岭地区金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均为晚三叠世产物。花岗斑岩脉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体附近,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表明早、晚2期花岗斑岩脉分别与区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同源岩浆作用的产物。本次研究测得矿区4中段穿切角砾岩带的花岗斑岩脉(见图3-a)成岩年龄为212.8Ma,与程锋获得的晚期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近一致,该花岗斑岩脉中可见浸染状黄铁矿化(见图3-b)及绢云母化蚀变。叶天竺等认为,对于多期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一般发生在晚期侵入体水/岩分离以后,早期侵入体成为成矿围岩,晚期侵入体是成矿地质体,结合前人测定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Ar-Ar年龄为183.09Ma±20.64Ma,综合分析认为:成矿作用主要与晚期岩浆作用关系密切,二长花岗岩及同期的花岗斑岩脉为太白金矿床的成矿地质体。图3 太白金矿床4中段0勘探线附近花岗斑岩脉产状及蚀变矿化二长花岗岩风化面呈灰白色,新鲜面呈浅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含量及特征为:斜长石28%~35%,粒度3.5~7.5mm,为板柱状,聚片双晶发育;钾长石26%~33%,粒度4.0~10.5mm,格子双晶发育;石英22%~25%,粒度3.0~6.0mm;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含量3%~5%,见弱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副矿物主要为锆石、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等。二长花岗岩具有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过渡的特点,具有中等Eu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花岗岩中有大量暗色包体,与二长花岗岩呈渐变关系,显示二长花岗岩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
成矿构造是指制约矿体空间位置的构造,成矿结构面指成矿作用过程中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矿区总体位于尖端山—双王背斜的北翼,成矿地质体的北东侧。地层表现为北西走向,倾向北东,倾角陡倾,局部反倾。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的详细调查,发现矿区成矿构造类型较多,构造系统较为复杂,总体可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钠长角砾岩带、碎裂岩化带、层间滑移面、共轭剪切节理、缓倾膝折面理及成矿后断裂。不同构造类型在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分带规律,以角砾岩带为中心,碎裂岩化带、缓倾膝折面理、层间滑移面、节理裂隙系统等分布于其两侧(见图4),其特征及相互关系分别如下。1—板岩,2—泥质,3—角砾岩,4—钠长石化,5—黄铁矿化,6—石英方解石脉,7—角砾岩带,8—碎裂岩带,9—矿体,10—断裂,11—节理,12—产状钠长角砾岩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赋存于星红铺组上段第一岩层(D3X2-1)中,是主要赋矿构造。该带走向290°~310°,断续延长11.5km,地表不连续,由大小不等的5个钠长角砾岩带组成,单个钠长角砾岩带多为长透镜状—带状,长度500~3500m,宽度50~170m,剖面上呈透镜状或厚板状(见图5),具有膨大、收缩、尖灭现象。钠长角砾岩带中的角砾大小不一,粒度从小于0.1mm到数米不等,形态为长方形、梯形、三角状、不规则多边形等(见图6),多为棱角状。角砾成分以浅黄色—灰白色钠长石化板岩和钠长石化粉砂岩为主,少量灰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浅变质粉砂岩和大理岩。角砾间被多阶段热液形成的胶结物充填,主要成分为钠长石、铁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及多金属硫化物等,胶结物与角砾之间的界线截然,角砾无同期矿化现象。胶结物占比为30%~75%,不同位置差异较大,矿体主要赋存在该带中,通过品位圈定矿体,与矿化围岩无明显界线。角砾岩带与碎裂岩化带为渐变过渡关系。碎裂岩化带:主要分布于含金角砾岩带的上、下盘,地层及岩性与角砾岩带一致,为星红铺组上段钠长石化板岩和钠长石化粉砂岩。碎裂岩化带中岩石基本未发生明显的旋转或位移,角砾间可拼接,矿化主要分布于碎裂岩裂隙中,主要呈网脉状矿化,矿化强度弱于角砾岩带,与角砾岩带和围岩之间无明显的界线,裂隙中充填物与角砾岩带一致,胶结物占比为10%~30%,矿化程度与胶结物呈正相关。层间滑移面:主要分布于碎裂岩化带两侧,与角砾岩带近于平行。星红铺组上段第一岩层原岩沉积韵律大致为粉砂质-泥质-钙质、铁白云质粉砂质,单层厚度2~10cm,由于能干性强的砂岩、灰岩等岩层被能干性弱的泥质夹持,在区域挤压-逆冲推覆过程中沿层理面发生滑移的同时,能干性强的砂岩、灰岩层受旋转剪切作用而被拉断产生张性裂隙,矿化主要发育在层间滑移面和张性裂隙中(见图7)。图7 太白金矿床4中段54勘探线层间滑移面中的蚀变及矿化缓倾膝折面理:在角砾岩-碎裂岩化带上、下盘,常见地层发生膝折(见图8),沿轴线发育缓倾膝折面理,当岩石弯曲程度增大时,岩石发生破碎形成角砾,前人也发现矿体上下盘地层常发育褶曲。沿膝折面理或角砾之间的空隙发生矿化蚀变,向两侧蚀变逐渐减弱,充填物成分为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细脉。共轭剪切节理:角砾岩-碎裂岩带上、下盘围岩中,密集发育北东向、北北西向2组共轭剪切节理,在8号、9号矿体角砾岩-碎裂岩带下盘围岩中尤其发育,剪切裂隙平直(见图9-a)),宽度0.2~3.0cm,延长数米至十多米,产状分别为310°~350°∠35°~65°和60°~80°∠30°~60°,其中北东走向节理显示为左行剪切,北西向显示为右行剪切,同时在北北东向还发育垂直地层面理的张性裂隙,但连续性较差(见图9-b))。剪切裂隙及张性裂隙组合均显示其受到北东向挤压,其应力场方向与区域褶皱、断裂等构造线显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为同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节理两侧发育宽度为5~30cm的褪色蚀变,裂隙交会部位蚀变强度增大,其中充填钠长石-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细脉,充填物与角砾岩中的胶结物成分一致,应为同期构造-热液所充填。围岩中的节理密集程度与对应位置的角砾岩-碎裂岩带厚度呈正相关。成矿后断裂:矿区范围发育多条成矿期后断裂,已发现北东向成矿期后断裂从西到东分别有F1、F4、F15、片6等,其性质属成矿期后水平剪切断裂,断面呈舒缓波状,总体近直立,走向50°~70°,断裂宽1~25m,其内由两侧岩石碎块及岩粉组成,断面上可见水平擦痕及阶步,阶步及擦痕显示为左行断裂,水平断距70~400m,其中F15断裂错断II号含金角砾岩体。角砾岩带是矿区的主要储矿构造,主要矿体均分布其中。角砾岩带两侧的碎裂岩带,与角砾岩化带及地层之间均无明显的界线,主要是岩石破碎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比角砾岩带低。两侧与角砾岩化带平行的层间滑移面及其旋转剪切裂隙,其规模大时形成平行于角砾岩带的矿化带,部分达到工业矿体,如角砾岩带上、下盘的6-1号、8-1号矿体。角砾岩带、碎裂岩化带、层间滑移面,通过北西向、北东向共轭剪切裂隙、北北东向张性裂隙、缓倾膝折面理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了矿区的成矿构造系统。剪切裂隙、张性裂隙及面理两侧均有蚀变,裂隙中均充填矿化,但因裂隙较窄,延伸不稳定,空隙总体较少,不构成工业矿体,仅为矿化。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控岩构造为复式褶皱核部断裂,成矿构造为角砾岩带、碎裂岩化带、层间滑移面、共轭剪切节理、张性节理、缓倾膝折面理等组成的构造系统,主要的储矿构造为角砾岩带-碎裂岩化带,成矿地质体位于其南西侧,即角砾岩带-碎裂岩化带下盘,成矿地质体与角砾岩带之间的节理、膝折面理系统为热液运移的主要通道。根据矿区不同中段坑道剖面测量和前人区域剖面测量成果,构建的成矿构造格架见图10,角砾岩带与深部成矿地质体通过节理等裂隙贯通。图10 太白金矿床成矿构造格架图
1—上泥盆统红星铺组,2—中-上泥盆统古道岭组,3—大理岩,4—生物碎屑岩,5—二长花岗岩,6—花岗闪长岩,7—绢云砂质板岩,8—节理,9—粉砂质绢云板岩,10—铁白云质粉砂岩,11—矿体,12—含铁白云胶结角砾岩(矿体)。
矿体主要赋存于含金角砾岩带中,该含金角砾岩带由大小不等的5个角砾岩体组成,目前已圈出9个矿体。其中,近年来新发现的是KT8号矿体。主要矿体特征如下:KT8号矿体:分布于20勘探线—50勘探线,控制长680m,厚3.00~109.00m,平均厚度28.76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3.63%,最大垂直延伸750m,产状20°~25°∠76°~85°,局部反倾。矿石金品位0.51x10-6~11.86X10-6,单样金品位最高84.61x10-6,平均金品位2.35x10-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116.0%,品位变化较均匀。KT9矿体:分布于7勘探线—20勘探线,控制长754m,厚2.57~50.96m,平均厚度16.86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71.09%,最大垂直延伸661m,产状25°~35°∠78°~85°,局部反倾。矿石金品位0.50x10-6~10.48x10-6,平均金品位1.89x10-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87.40%,品位变化较均匀。矿体的平面形态总体呈条带状,具分支复合特征,剖面形态大致呈陡立的不规则板状体。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2%~5%),此外还含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钠长石(40%~55%)、含铁白云石(20%~35%)、石英(5%~20%)、方解石(5%~15%)、绢云母(2%~8%)。矿石主要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嵌晶结构、填隙结构、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网脉构造、团块状构造、晶洞构造、星点状构造等。围岩蚀变主要为钠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黄铁矿主要呈细粒自形—半自形粒状,以立方体晶型为主(见图6-b)。根据矿脉之间的穿插关系,将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钠长石-石英-铁白云石阶段、含铁白云石-黄铁矿阶段、黄铁矿-方解石阶段、萤石-迪开石-石膏硬石膏阶段,矿化主要发育在第2、第3阶段。前人对太白金矿床氢-氧、碳-氧、硫、铅、氦-氩等同位素组成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矿区稳定同位素反映出的特征如下:氢-氧同位素反映出,成矿早阶段流体以建造水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为岩浆水与建造水的混合,晚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太白金矿床流体中碳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和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溶解;氦-氩等同位素特征显示,主成矿阶段流体的氦-氩以壳源为主,晚阶段流体中混入较多大气降水氦。氢-氧、碳-氧、氦-氩同位素均反映出,早期成矿流体以地层中的建造水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为岩浆水与建造水的混合,晚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矿区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85°C~436°C,峰值温度为140°C~220°C和280°C~390°C,盐度0.35%~21.65%,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特征。谢海鹰计算出太白金矿床成矿深度为2.95~8.26km,宫勇军计算出太白金矿床成矿深度为4.35~6.24km,刘必政等计算出太白金矿床的成矿深度为3.8~6.4km,总体上数据显示为中深成深度,结合含矿围岩主要为一套经历了低—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板岩、千枚岩等岩石,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中深成深度。成矿期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为2.6‰~26.43‰,主成矿期集中在4%‰~15‰,变化范围大,均一化程度低,部分与矿区地层硫同位素δ34S值一致,具有地层硫和岩浆硫混合来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与造山作用关系密切,矿石铅具有幔源铅、上地壳铅、造山带铅的多来源混合铅特性。晚三叠世以来,西秦岭地区后碰撞伸展体制逐渐替代同碰撞阶段以挤压为主、伸展为辅的构造体制,俯冲板片断离及之后的岩石圈拆沉活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岩石圈地幔及下地壳物质发生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导致区域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岩浆多以大型岩基或复式岩体就位。由于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分异,致使流体不断富集,在岩浆作用晚期形成富含流体和Au等成矿元素的岩浆。岩浆在伸展体制环境下,沿区域性深大断裂上升到地壳浅部,在矿区沿褶皱轴部断裂侵入并驱动盆地流体运移,使成矿早阶段流体以建造水为主,随着岩浆不断结晶及水岩分离,岩浆流体不断增加,使主成矿阶段流体以岩浆水与建造水的混合为主,晚阶段以热驱动大气降水为主。流体从岩体向角砾岩带沿剪切裂隙运移过程中,沿裂隙向两侧与围岩不断发生钠质、硅质交代,致使围岩褪色蚀变,并溶解萃取其中碳酸盐、黄铁矿等物质进入流体,当流体到达角砾岩带后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流体减压卸载,形成了角砾岩型金矿床。通过以上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及资料分析认为,太白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岩浆期后热液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部分来自赋矿围岩地层。成岩构造为复式褶皱轴部断裂,储矿构造为翼部钠长角砾岩-碎裂岩带,二者为同期不同位置的构造,北东向、北北西向两组共轭剪切节理、断裂及北北东向张性节理、缓倾膝折面理为含矿流体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输矿通道,层间滑移面是次要的储矿构造,但一般其金品位较低。成矿构造为角砾岩带、碎裂岩带、层间滑移面、共轭剪切节理、张性裂隙、缓倾膝折面理共同组成的一套相互贯通的构造系统,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活动为矿液运移提供了能量。总结太白金矿床成矿模式即“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见图11):主要赋矿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成矿地质体为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及其派生的花岗斑岩脉;成矿构造和结构面为北西向角砾岩带、碎裂岩带、层间滑移面,北东向、北北西向共轭剪切节理及北北东向张性节理、缓倾膝折面理;成矿作用宏观蚀变特征标志主要为钠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由于成矿地质体位于角砾岩带下盘,因此认为角砾岩带上盘成矿潜力弱。图11 太白金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
1—上泥盆统红星铺组,2—二长花岗岩,3—花岗闪长岩,4—花岗斑岩/煌斑岩脉,5—钠长石化带,6—钠长角砾岩体,7—流体运移方向,8—断裂
通过野外调研,在KT8、KT9矿体14勘探线一32勘探线的成矿地质体和角砾岩带之间,密集分布有北东向、北北西向2组共轭剪切节理及北北东向张性节理,节理两侧蚀变强烈,显示该地段为流体从成矿地质体向储矿角砾岩带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节理密集带与角砾岩带交会部位深部是成矿有利的区域,成矿地质体与角砾岩带之间的节理密集带与层间滑移面交会部位深部是寻找平行矿脉的有利位置,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同样显示该位置深部具有找矿潜力。通过工程验证,在这2个地段均找到工业矿体。1)太白金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及其派生的花岗斑岩脉,成矿构造为钠长角砾岩带、碎裂岩带、层间滑移面、共轭剪切节理、张性裂隙、缓倾膝折面理组成的一套构造系统,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主要为钠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成矿流体早期以地层中的建造水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为岩浆水与建造水的混合,晚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少量来自围岩。2)钠长角砾岩-碎裂岩带是主要的储矿构造,层间滑移面为次要的储矿构造,共轭剪切节理、张性裂隙、膝折面理组成的节理构造系统为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成矿地质体与钠长角砾岩带之间北北西向、北东向共轭剪切节理密集发育地段与角砾岩带交会部位深部,是找矿有利空间,两组节理密集带与层间滑移面交会部位是寻找平行矿脉的有利位置。原文来源:刘云华,赖正晗,王硕,魏子鑫,程建军,田育功,&李志谦.(2023).陕西太白金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及深部找矿预测.黄金,第44卷,(7),10-18.
封面标题、导读评论和排版整理等:《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推荐读者下载、阅读和引用原文!
湖北铜绿山老矿山深部发现铁铜金厚大矿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有效
安徽省发现93处大中型矿产地:勘查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