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三维精细化勘查技术方法

文摘   2024-11-03 09:01   安徽  

-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生产勘探三维精细化勘查技术——以赣州某稀土矿山为例

陈斌锋1,2,杨斌1,2,张兴文1,2,邹志强3,肖文刚3,莫火华1,2,吴易国1,2,邓以超1,2,钱艳涛3,黄彬3

1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

2 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陈斌锋,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离子型稀土勘查与研究工作.

         

 

导读:
三维精细化勘查为稀土矿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中国的优势战略矿产,主要采用原地浸矿工艺进行开采,存在稀土资源流失、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的风险详细查明矿区稀土矿体分布、地质水文条件、风化壳地质结构,为矿山科学设计,特别是注-收液工程部署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减少开采盲目性,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回收率,有效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可见,稀土矿山精细化勘查技术对保持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稀土矿床详查(勘探)地质报告对小范围采场风化壳地质结构、矿体分布的调查精细程度往往难以满足开采生产需要。因此,矿山开采前一般都需要进行补充勘查,即生产勘探,以提高对矿山地质条件的了解程度然而,目前关于开采前的生产勘探工作还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组合或规范指导。
本文在多个稀土矿山生产勘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定南某稀土矿山的生产勘探工作为例,总结提出了一套高效、精准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生产勘探阶段三维精细化勘查技术方法组合:1:1000地形测量、1:1000水文地质测量、1:1000工程地质测量、赣南钻、机械岩心钻探、原位水文实验、分析测试、高密度电法、三维建模对采场三维综合地质模型提出了建设要求,包括地貌DTM模型、矿石量、矿石体积、稀土储量、矿体形态三维空间展布、稀土品位三维变化特征、断层构造三维分布、地下水位等内容。这套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可获得准确的矿山地质数据,已有效指导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绿色高效开发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勘查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605000)江西省地质局科技项目。

         

 

   

------内容提纲------

1 引言

1 矿山地质背景

2 采用的技术方法

2.1 1∶1000地形测量

2.2 1∶1000水文地质测量

2.3 1∶1000工程地质测量

2.4 赣南钻工程

2.5 机械岩心钻探

2.6 原位水文实验

2.7 分析测试工作

2.8 地球物理探测

2.9 三维建模

3 生产勘探结果

3.1 风化壳地质特征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工程地质特征

3.4 水文地质特征

3.5 资源储量

3.6 高密度电法结果

4 工作要点与讨论

4.1 主要探矿工程的部署

4.2 可采储量的估算

4.3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4.4 三维综合地质模型的建立

5 结语

-----------
0  引言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中国优势战略矿产,由江西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前身为江西908大队、赣南队)于1970年在龙南足洞首次发现,是世界中重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目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采用原地浸矿工艺进行开采,但矿区详查(勘探)地质报告对小范围采场风化壳地质结构的调查精细程度往往难以满足开采生产需要,事实已经证明缺乏稀土分布和地质水文条件数据的原地浸析采矿技术是非常危险的,是导致稀土资源和水土流失以及环境事故的主要原因o因此,矿山开采前一般都需要进行补充勘查,即生产勘探,以提高对矿山地质条件的了解程度,为后续注-收液工程部署提供依据,减少开采盲目性,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回收率的目的。但现阶段多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对生产勘探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只停留在“查明资源储量”为目的,对采场风化壳矿体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未开展相关勘查研究工作。此外,关于生产勘探也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操作规程或勘探规范进行指导。为此,在2020年至2021年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24个稀土矿山采场生产勘探工作的基础上,以定南某稀土矿山的生产勘探工作为例,提出一套有效、精准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生产勘探阶段精细化勘查技术方法,以便为详细查明矿山地质条件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路径,供稀土矿山企业进行参考,为离子型稀土绿色开采提供借鉴。

图1 采场地质简图(a)和采场三维地形图(b)
1:花岗岩风化壳;2:第四系;3: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4:第四系界线;5:赣南钻工程;6:机械钻;7:本次生产勘探采场范围;8:断层;9:勘探线
1  矿山地质背景
矿山位于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是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主要采区,本次研究的采场面积约47亩。采场内主要出露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寨背岩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花岗岩,花岗岩是区内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母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文象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岩石风化后多呈褐红色、肉红色,结构松散,斜长石、钾长石大部分已风化成土状、粉末状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手捏具滑感,少许钾长石仍保留其晶形假像。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大部分5mm-10mm,含量约占35%,黑云母多析出铁质,具退色现象区内构造型式简单,仅为一些小型断裂裂隙。地层单一,仅沿沟谷分布第四系地层。
采场属低山丘陵地貌,植被发育,整体地形为西高东低,海拔标高345m∽410m,山顶至山脚相对高差30m∽65m,矿区北东部山脚溪沟海拔标高约345m,可视为侵蚀基准面。山形呈北东东向长条形,长240m∽270m,宽约200m,坡角相比赣州其他矿山更陡,采场北西部山坡坡角30°∽40°,南部山坡坡角30°左右,至山脊坡角减缓至5°∽10°。
2  采用的技术方法
本次生产勘探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1:1000地形测量、1:1000水文地质测量、1:1000工程地质测量、赣南钻、机械岩心钻探、原位水文实验、三维建模等技术方法。
2.1 1:1000地形测量
矿山详查阶段一般已完成1:2000-1:5000的地形测量,在生产勘探阶段建议有条件的矿山继续对采场开展更加详细的1:1000地形测量,以获取准确的矿山地形地貌、坡度等数据,最后使用三维软件建立三维地表DTM模型。所测绘的地形图应充分反映地理特征,地物地貌的表示要清晰易读,综合取舍恰当,主次分明。在作业中,应将测区内工程点、剖面线等所有资料充分利用。
2.2 1:1000水文地质测量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原地浸矿的采矿回采率影响较大。生产勘探时,1:1000水文地质测量工作要详细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并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要详细查明沟谷中地表溪流、水塘的分布、水量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查清山坳处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位置,结合赣南钻、机械岩心钻和物探所获的水文资料,对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径流方向等开展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并绘出地下水位等高线图,标出采场内原始地下水运动方向,计算出各运动方向上的地下水力坡度。
2.3 1:1000工程地质测量
1:1000工程地质测量工作要详细查明采场的山坡坡度变化,详细查明结构面发育程度,研究注液饱水条件下的岩土边坡稳定性结合赣南钻、机械岩心钻和物探成果,详细查明矿区风化壳及底板含、隔水性,风化壳底板的岩性、分布、产状、埋藏条件,重点查明采场的构造发育情况,主要包括断层和裂隙,查明断层和裂隙的产状和规模、导水性,统计裂隙发育的脉密度。
2.4 赣南钻工程
赣南钻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的主要手段,工程部署在现场依照地形走势从主山脊开始依山而布设,边施工边布设,矿体连续区域勘探网度为30mX20m,矿体不连续区域以探明矿体为准缩小勘探网度。施工要垂直地表向下掘进,施工时掘进深度应揭穿全风化层,进入半风化层后终孔,当浅部遇有夹石或风化球时要进行移位处理,待工程施工完毕后测量准确孔位坐标。施工中应注意划分强弱风化带,观察风化壳样品的颜色、粘结性、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特征和铁锰质充填微裂隙的脉密度。针对施工至风化球、见水而停钻的工程应详细记录其位置。在编录的同时,应对全风化及半风化矿层系统采样,采样应从表土层以下开始,基本样长为1.00m,样品现场缩分至1.5kg左右,编号送化验室测试稀土浸出相品位。
2.5 机械岩心钻探
主要用于辅助赣南钻了解风化壳底板发育情况,揭穿风化层至基岩3.00m视为达到地质目的,一般施工深度小于60m,要求在全风化层不得使用冲洗液,半风化层尽量间隔性少使用或不使用冲洗液,以了解表土层、全风化矿层、半风化矿层、微风化层的层位界线、半风化-微风化隔水底板的完整性、地下潜水位及井中断层裂隙情况。每个采场根据面积和实际需要施工机械岩心钻探,一般为每个采场2—3个/孔。
2.6 原位水文实验
采场内应进行2—3组原位水文实验,以了解采场风化壳矿石渗透系数,为预测浸矿剂出液的起始时间提供参考。建议开展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可模拟后期注液过程中静压下渗过程。试验原理是在一个钻孔内进行注水,并保持一定的水头高度,测量单位时间内渗入岩土层的水量,再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岩土层渗透性指标,可选择在赣南钻和浅钻中进行试验。此外针对浅钻揭露的半风化-微风化隔水底板也应当进行注水实验,检查底板的隔水性能。
2.7 分析测试工作
生产勘探阶段分析测试工作主要为赣南钻样品,编号送化验室测试稀土浸出相(SREO)a,非必要可不必分析稀土全相(TREO)此外每个采场参与储量估算的赣南钻工程组合采集1个稀土浸出相配分(RE15)样品。有条件的采场可增加分析矿石体重、粒度、含水率、饱水系数等内容。
2.8 地球物理探测
风化壳各层位的物质、粒径、孔隙度、含水率等存在差异,导致电性参数存在差异,采用高密度电法结合钻孔可有效地摸清矿山风化层位地质结构及地下水位,为矿山原地浸矿工艺提供指导。课题组通过多次试验,确定高密度电法点距选择4.00m,剖面线距为40m~75m,电阻率纵向分层明显且能分辨出横向较小的异常,选取温纳a装置排列采集的数据长脊状山形可垂直山脊布置平行剖面,馒头状山形可布置十字交叉剖面。
2.9 三维建模
把上述地质工作成果录入数据库表格,包括工程坐标、采样位置、分析结果、地质界线、地下水位、断层裂隙、分层数据等,然后在三维软件中立体显示出来,最终提交采场三维综合地质模型。成果可直观地表达矿体的空间分布、品位变化、地下水流向、构造裂隙等内容。根据地形线、施工工程数据等建立的地形表面模型、矿体模型,所约束出来的以小单元块体表示的矿体,其体积更接近实际情况,单个块体的品位属性在三维模型中具有更加立体可靠的变化趋势,以此估算出的资源量更加接近实际值。
3  生产勘探结果
3.1 风化壳地质特征
矿床风化壳在垂直剖面上其岩性、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存在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微风化层和基岩(图2)。全风化层平均厚度8m,最厚18m。采场整体风化程度属均匀,但也存在差异性,采场北西坡风化相对较差,全风化层平均厚度仅4.02m,山脊全风化层平均厚度12.03m,南东坡全风化层平均厚度8.15m。风化壳由上而下颜色呈褐红色、肉红色和褐黄色变化,采场全风化层内微裂隙相比其他矿区偏少。全风化层渗透系数5.797m/d~7.883m/d,优于赣南地区多数稀土矿床半风化层厚度约30m,粘土含量逐渐变低,其颜色、结构构造特征与原岩差别不大,质地较松散到稍成块,长石解离很不完全,多呈碎粒状,其稀土含量一般很难达到工业要求,渗透系数为0.144m/d,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体的隔水底板。采场风化壳类型呈现为北西部裸脚式,山脚见基岩出露;南东部为全覆式,山脚为半风化层

图2 钻孔连井剖面图

3.2 矿体地质特征
本区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岩全风化层内,矿体的分布与花岗岩全风化层基本一致,南部平缓山坡矿体较连续,北部陡坡矿体不连续,矿体形态总体呈伞盖形,由山顶往四周倾斜,矿体倾角与地形基本一致,山顶一般为5°~10°,向北沿山坡变陡为30°~40°,向南沿山坡坡脚约20°~25°(图3)。矿体大部分地段有残坡积层或全风化盖层覆盖,盖层平均厚度1.38m,相对赣南其他矿区偏薄。

图3 矿体A-A'剖面图

1:第四系;2: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3:微风化层;4:半风化层;5:全风化层;6:表土层;7:SREO品位大于0.035%的稀土矿体;8:SREO品位0.020%∽0.035%的稀土矿体;9:赣南钻工程及采样位置;10:浅钻;11:硅化破碎带

         

 

本采场内矿体垂向上单工程揭露厚度为1.0m~8.0m,平均2.49m。矿体厚度一般随所处地形部位不同而变化,与其所处的微地貌位置关系密切,厚度变化总体表现为山脊>山腰>山脚,山腰及坡脚厚度较薄或无矿体分布
矿区稀土SREO品位0.079%~0.032%,平均0.046%,矿石品位与岩石风化程度呈正相关,全风化层愈深矿石品位愈富集,垂向上由全风化层至半风化层稀土品位逐渐降低,总体呈“上富下贫”(图4),就单个微地貌单元而言,山头、山脊处的矿石品位较富,往山坳、山脚处渐渐变低直至无矿段。

图4 不同赣南钻工程稀土浸出相品位变化曲线图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稀土配分是决定矿床价值的重要因素。矿床配分中重稀土氧化物总量(EHREO)占26.62%,Y2O3占15.52%,Pr6O11占6.59%,Nd2O3占23.86%,Tb4O7占0.56%,Dy2O3占2.91%,配分结果表明,采场矿石属轻稀土配分型。
3.3 工程地质特征
注水试验显示区内半风化-微风化层渗透性较差,可作为良好隔水底板,采场微风化隔水底板呈北西高、南东低。采场北部山脚出露一条北东东向构造带F1,长约130m,宽约3m~4m,倾向南,向矿山底部延伸,上界面产状113°~140°62°~86°,下界面产状130°∽150°64°∽75°,接触面曲折,属张性断裂,采场山脚可见3处观察点具有一定的导水性,该组断裂上未见有天然泉眼出露,其富水性弱。带内充填有硅化花岗岩、变质粉砂岩及构造角砾,硅质胶结,局部充填有石英脉,围岩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受F1破碎带影响,采场北部山沟中见2组裂隙,两组裂隙呈网格状交错,第一组产状为265°83°∽85°,密度每米2—3条;第二组产状为162°∽187°50°∽74°,密度每米3—5条,其中主要一组的裂隙产状与构造带接近
在区内南东部山脚(山沟)中见有几处基岩出露,主要见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305°55°、80°82°,裂隙发育率为每米1—2条,2组裂隙相互错断,延长3m~4m后消失,连续性差,该层渗透性差可视为原地浸矿中母液回收的天然隔水底板。
3.4 水文地质特征
采场内主要为季节性沟谷溪流分布于山脊南北两侧,流量分别为3.33L/s和0.545L/s。采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以分水岭、地表溪沟为边界,山体为地下水补给区,坡脚及沟谷低洼处为地下水排泄区。地表水沿山间沟谷大致呈由西向东流向径流,矿块范围内的地表水最终汇集至矿区北东部的溪流流出区外。区内含水层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基岩裂隙含水层两类,而深部的花岗岩半风化层为弱透水层,微风化层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在矿区南部山脚出露半风化层,该层渗透性差有利于浸矿母液出液,根据钻孔揭露的弱透水层标高等值线,本次对母液流向进行预测,认为矿区南部是母液的主要汇集区,此区域应重点部署收液工程,并在部分覆盖层较厚地段建议加密施工辅助收液工程(导流孔或导流巷道)。在矿区北部山脚见基岩出露,山脚沟谷中溪流底板较好,建议在上游对沟谷地表水进行截留,直接在北部构造开挖集液沟进行收液,但值得注意的是,北部沟谷的F1破碎带具有一定的导水性,应进行重点关注母液是否顺破碎带流失(图5)。

图5 钻孔揭露弱透水层标高等值线及母液流向预测图

1:地表分水岭及分水流向;2:地下水总体流向;3:建议主要收液区;4:建议工程辅助收液区;5:赣南钻揭露半风化层顶部位置,埋深(m)/标高(m);6:机械钻揭露半风化层顶部位置,埋深(m)/标高(m);7:揭露半风化层标高等值线;8:地形线;9:地质界线;10:地表河溪;11:硅化破碎带

3.5 资源储量
离子吸附型稀土生产勘探中,除严格按照工业指标要求圈连矿体、估算资源储量外,为充分利用矿山资源,考虑原地浸矿工艺的特殊性,还需按照矿山实际生产指标圈定生产储量圈矿指标一般为轻稀土矿SREO品位0.020%,重稀土矿SREO品位0.010%,体重值一般参考原详查地质报告数据估算方法一般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有条件时应采用多种估算方法进行对比,确定最优估算方法,本次除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外,还采用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和克里格法。
由于平面投影地质块段法使用平面投影计算体积存在一定的误差,最终资源量估算结果也同样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在三维建模中使用块体模型估算体积,可以大幅减少这一步的误差按照矿山实际生产指标,本次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采场内探明资源量矿石量275.11kt,SREO量83.9t,SREO平均品位0.030%;使用距离幂次反比法估算采场内资源储量矿石量270.81kt,SREO量81.23t,SREO平均品位0.030%;使用克里格法估算采场内资源储量矿石量270.81kt,SREO量78.56t,SREO平均品位0.029%。最终3种方法估算结果对比,矿石量最大差值1.56%,平均品位差值4.91%,资源量差值6.36%,三者之间误差极小,说明本次估算结果精确可靠(图6)。

图6 矿体三维空间分布图

3.6 高密度电法结果

本次根据高密度电法实测的视电阻率值范围,结合分布于剖面及其附近的赣南钻和钻孔的编录数据,对物探剖面结果进行解释可见剖面上具有较明显分层,在不同位置下方存在电阻率各异的区域。从垂直分层看,表层02m为数据盲区,在2m15m的范围多表现出高阻的特征,视电阻率大多数大于1000Qm,结合赣南钻和钻孔资料可确定为花岗岩全风化壳,在图7剖面PM2中表现为山脊南部全风化壳更厚,山脊北部由于地势较陡全风化壳更薄等现象;而在15m55m那一层面多表现为低阻特征,视电阻率大多数小于1000Qm,结合钻孔ZK01、ZK02的资料推测这一层为花岗岩半风化壳而在剖面中部出现一低阻体,电阻率值小于250Qm,推断为含水花岗岩半风化壳。

图7 PM1(a)和PM2(b)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4  工作要点与讨论
4.1 主要探矿工程的部署
生产勘探阶段探矿工程的功能主要为控制矿体和查明风化壳地质特征,因此工程部署时,应着重考虑地貌三要素对矿体厚度品位的普遍控制作用,宜采用地貌三要素工程均衡布施法,不宜采用常见的勘探网线法。矿体连续区域工程间距20m~30m,矿体不连续区域以探明矿体为准缩小勘探网度,关键是将复杂的地貌类型进行地貌单元的分解,然后按不同地貌形态采用山头(或脊、梁)为中心向四周山腰、山脚呈放射状或羽状布施工程,要求山头(脊、梁)与山脚的工程数量比尽可能接近,山腰(坡)工程可视其长、宽范围而定,工程密度随地貌中山腰的展布态势而变化,山势越缓,山腰越宽越长,其工程数量越多,相反则与山头、山脚工程数量越趋近。
这一特点同勘探网线工程布施具有根本性区别,地形法的实质就是使每一工程落在复杂地貌类型三要素的恰当位置,保证最有效地揭露与控制矿体厚度与品位变化,因而地形法布施工程的结果,既不可能某一固定方向的勘探线,也不可能存在勘探点的等间距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达到以最小的工程投入,收到最大限度的地质控制效果。
4.2 可采储量的估算
采场储量是原地浸矿采矿设计的重要数据之一,直接关系到采场注液量与投入的浸矿药剂数量。目前最新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已将基本分析项目由稀土总量改为了稀土浸出相,这实现了勘查评价对象与生产中利用对象的相一致,生产勘探也应采用稀土浸出相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此外,因原地浸矿采矿不可分层开采,储量估算时原则上从表土层以下(确切地说是注液井液面以下)不分贫富均需计算为可采储量。因此,在采场范围内最低工业品位可适当放宽标准。目前实际操作中,可按照勘查规范中工业指标计算工业储量,再按照矿山实际需求指标计算一套可采储量,指标一般为轻稀土矿SREO品位0.020%、重稀土矿SREO品位0.010%,同时可不考虑夹石剔除厚度,并说明矿体中稀土浸出相品位变化剖面上变化情况。当赣南钻未能揭穿矿体时,普查-勘探阶段报告在存在问题中会进行说明,但在生产勘探中,可依据采场内其他已揭穿工程对未揭穿工程的矿体厚度、品位进行预测,但数据仅可用于指导矿山开采使用,不能作为国家储量上表、矿权转让、公司上市的依据。
4.3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水文地质条件一般较为简单,残坡积层孔裂隙含水层与风化层孔裂隙含水层构成统一的含水体,下部微风化层及基岩为隔水体,自山脊分水岭至坡脚为地下水补给区,沟谷为排泄区。生产勘探时,要根据各勘探工程所获水文资料,对勘探范围内的地下水含水层、隔水体、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径流方向等进行研究,并绘出地下水位等位线图,结合隔水底板标高等直线图,模拟计算采场注液时浸矿剂的运动方向,指导导流孔或导流巷道的布置。
工程地质条件应从区域构造及矿床构造地质出发,结合生产勘探矿区内的一系列勘探工程,点探明生产探矿矿块的断层、裂隙,特别是含水、导水断层与裂隙。发现有断层裂隙的工程应进行注水试验,以测定该处矿层的渗透性能。如其渗透系数与其他无断层、裂隙浅井一致,则可说明此断层裂隙不导水,如其渗透特别良好,则说明此断裂为导水断裂。如原地浸矿工程无法控制其断裂地下水流方向时,采场注液工程布置时应尽量避开此断裂地段
4.4 三维综合地质模型的建立
矿山三维可视化是“数字矿山”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详细的生产勘探工程控制后,三维模型的真实性可大大提高。生产勘探后建立的三维综合地质模型要准确反映矿体的空间分布、品位变化、风化壳层位形态、构造裂隙产状、地下水位、底板起伏等,以便为开采工程部署提供详细依据(图8)。

采场三维综合地质模型示意图

5  结语
以定南某稀土矿山的生产勘探工作为例,总结提出了一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生产勘探阶段精细化勘查技术方法组合,主要包括:1:1000地形测量、1:1000水文地质测量、1:1000工程地质测量、赣南钻、机械岩心钻探、原位水文实验、分析测试、高密度电法、三维综合地质建模。并对采场三维综合地质模型提出了建设要求,包括地貌DTM模型、矿石量、矿石体积、稀土储量、矿体形态三维空间展布、稀土品位三维变化特征、断层构造三维分布、地下水位等内容。
利用提出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详细查明了定南某稀土矿山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全风化层平均厚度8m,渗透系数5.797m/d7.883m/d,半风化层平均厚度30m,渗透系数0.144m/d。采场微风化隔水底板呈北西高,南东低。查明北东东向构造带F1,具有一定的导水性,但富水性弱发育2组裂隙,连续性差,对收液影响程度不大根据钻孔揭露的弱透水层标高等值线,对母液流向进行预测,认为矿区南部是母液的主要汇集区,此区域应重点部署收液工程。并首次采用高密度电法对风化壳地质结构和地下水位进行判断,与钻孔结果对比吻合度较高。查明采场可采储量矿石量275.11kt,SREO量83.9t,SREO平均品位0.030%,矿体平均厚度2.49m,采用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和克里格法进行估算对比,资源量差值最大为6.36%,说明估算结果精确可靠,可为后续采矿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由此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经过生产勘探后,可获得准确的稀土可采储量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资料,为后续收液工程和注液工程部署提供参考,减少盲目性与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原地浸矿的综合回收率,指导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绿色高效开发。
-------END------

原文来源:陈斌锋,杨斌,张兴文,邹志强,肖文刚,莫火华,吴易国,邓以超,钱艳涛,黄彬.(2023).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生产勘探三维精细化勘查技术——以赣州某稀土矿山为例.稀土,第44卷,(6),38-50.  

封面标题、导读评论和排版整理等:《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推荐读者下载、阅读和引用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

  1. 国内外稀土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2. 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3. 中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类型、母岩因素与找矿标志
------关注“覆盖区找矿”,拥有更多新方法------

宣讲成果助力转化激励创新

覆盖区找矿
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