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飞院士接受采访:谈科研经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及创新性成果

文摘   2024-10-08 09:10   安徽  
-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中国心·中国】郑永飞:跨亿万时空 探地球脉动



导读:

近日,郑永飞院士接受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节目《中国心·中国》主持人的采访。在采访中,主持人提到花了很长时间才记住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这个学科名称,并询问这个学科到底研究什么?研究成果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直接关系?

郑永飞院士回答说:地球化学就是用化学的方法研究地球,而我则更进一步,用同位素来追踪地球的地壳、地幔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形成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这个名称。比如说,资源会在哪里产生?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哪里会发生灾害?由于大自然的作用,哪里的环境会受到污染,这些都需要从地球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采访中,主持人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是‘油炸冰淇淋理论’?”、“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是因为什么研究?”、“如果把科学研究的过程比作一次登山,您觉得最艰难的阶段是哪个?”以及已经这么多成果了,“还这么拼,为什么?”等,郑永飞院士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回答。他还特别介绍了对安徽大别山研究的新发现,即大别山与喜马拉雅山大同小异,但他对喜马拉雅山的研究认识与前人有所不同。
在采访中,郑永飞院士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到高等学府的教授,郑永飞把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融进相处的点滴之中。在采访中,郑永飞特别介绍了研究团队其他成员的成果和成长过程。
郑永飞院士的采访内容充满了正能量!
         

 

正文: 
   
地球,浩瀚宇宙中一颗神秘的蓝色星球,从诞生到人类出现的45亿年间,留下无数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资源会在哪里产生,哪里会发生灾害,哪里的环境会发生污染,那我们都要从地球科学角度,去进行研究。
         

 

   
郑永飞“解码地球”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探寻地球演化的奥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还要往前走,攀登,快到山顶以后,也是困难最多的时候,坚韧不拔,奋斗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节目《中国心·中国“新”》今天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注:2024年第四届岩浆岩和化学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郑永飞和国内外180多位专家一起,探讨了板块边缘岩浆活动这一全球性科学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1959年,郑永飞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高中课堂上,化学老师为他种下一颗探索地球“奥秘”的种子。此后的数十年间,一直从事着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主持人:郑院士,我真的花了好长时间才记住您这个学科的名字,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这个学科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地球化学就是用化学的方法研究地球,我就是更进一步,用同位素来示踪我们地球的地壳、地幔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示踪地球表层和它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就成了一个名称,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
         

 

主持人:那这个学科的研究方向,或者它的研究成果跟我们生活直接发生关系的,会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比如说,资源会在哪里产生?我们到哪去寻找?哪里会发生灾害?由于大自然的作用,哪里的环境会发生污染,那我们都要从地球科学角度去进行研究。
         

 

主持人:我看今天咱们桌上摆了好几张照片,有一个这张图片叫油炸冰淇淋,这是您著名的一个科学理论,这个名字就很吸引人,能跟我们说说什么叫油炸冰淇淋理论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在上世纪60年代建立板块构造理论的时候,认为只有大洋板块可以俯冲到地幔深度。那么上世纪80年代,地球科学家证明大陆地壳也可以俯冲到地幔深度,它怎么回到地表的,它的过程是怎么样那么我们用同位素示踪的办法,特别是氧同位素,通过俯冲进到地幔深度以后,地表比较冷,地幔比较热,那么就像一个冰淇淋进了油锅,证明大陆地壳俯冲到地幔深度这样一个过程,是个快进快出的过程,它跟大洋板块俯冲不一样,所以它这个就是科学创新点。
这一科学理论首次还原了冷的大陆板块俯冲进入热的地幔的完整过程,获得了教育部2015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来,郑永飞先后主持多个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40多篇。
         

 

主持人:您在2004年的时候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当时是因为哪项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就是我做同位素分馏系数计算,地球从地壳到地幔不同层次,它随着深度的变化,它压力在变化,它的温度也在变化有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结果一直不理想,总是和自然的观察有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就修正了别人提出的一种相当于半定量的方法,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就像量子理论,像结晶化学理论,用到这样一个方法上去,这就是给地球量体温这个温度计就是我刚才说的,通过我们定量计算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给这些在地球不同深度的矿物,能够知道它的温度是多高,能够改进前人原来的测量方法,使他们测量得更准。
         

 

主持人:这种修正在当时其实是在打破权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当时只想着,过去的方法不理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比别人做得好一点,跟真理更接近一步。
郑永飞和地球化学研究的缘分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一年他考入了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7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
         

 

主持人:我看到这个照片,有一张是您在国外的时候,是这张?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这张是在国外做实验时(拍摄)。
         

 

主持人:一直到1993年回国,您在国外当时我知道其实还是挺顺利的,不断地得到了学校,您所在的实验室的认可,那为什么要选择回国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进入博士后阶段以后,就是说自己对科学问题有些思考我们在国外,你是个客人,想独立做就比较困难那时候中国咱们中央也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所以就抱着这样一个劲头,然后就回来了
         

 

主持人:1993年回到国内,回到科大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是的。因为那时候回来以后,的确一开始办公室都没有,更不要说实验室,我天天就在家里办公,但是通过学校的支持,包括中国科学院支持,很快,一两年的时间,就把这实验室搭建起来了。
         

 

主持人:不过这30年当中咱们的科研条件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直观可以感受到的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仪器设备好多了,我们说鸟枪换炮发达国家应该说在20年前他们用的是最好的仪器,而我们那时候仪器设备跟不上,我们只能跟着人家后面走。但是到10年前,中国整个仪器更新换代了,近10年的话,我们在硬件方面,在经费支持方面和在人才支持方面,相对来说比一些发达国家,都走在前面
         

 

主持人:您还记得出的最远的一次野外考察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是到喜马拉雅山。
         

 

主持人:为什么要去那么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我是做大陆深俯冲,在我们安徽的大别山,发现大别山跟喜马拉雅山是大同小异,但是我得到的认识跟前人在研究喜马拉雅山得到的一些认识不一样,我要到现场看看。那么通过去考察采集样品,回来分析,这几年的确发现前人把喜马拉雅山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合成了一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在我们研究大别山的时候非常明显,它的时差在大别山有1亿年的时差这些创新性认识就不仅在安徽,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创新的。
         

 

主持人:如果把咱们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比作一次登山的话,您觉得这个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在哪一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应该是快要到山顶的时候,就像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那么接着往前攀登,攀登快到山顶以后,可能那时候也是困难最多的时候,这是压力也是动力,这时候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坚韧不拔奋斗!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除了做地球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郑永飞热爱的另一份事业从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到高等学府的教授,郑永飞把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融进相处的点滴之中。
         

 

主持人:我看到您办公桌上一直摆着这样一张大照片,一个心形的照片,排版也很讲究,您在中间这都是您的学生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都是我的学生,跟我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在我这里做论文的。
         

 

主持人:郑院士,我这里也有一小段视频是采访您的学生的,他们有些话想跟你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好。
主持人:我放给您看一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张少兵:感谢郑老师多年来对我们的指导 关心,在学术上的引领,郑老师非常较真,无论是论文还是说作报告,郑老师也会讲,哪讲的还可以讲得更好,有哪些改进的地方,全方位的塑造了我们做科研的追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高晓英:郑老师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一个科学家,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矿物学,和郑老师的研究方向还是有一些交叉的,郑老师就纯粹地教了我地球化学上面的很多知识,对我也是一个深深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能在郑老师这个团队里面很高兴,很骄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陈伊翔:郑老师对我们真的是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然后平时各种交流,包括学术、非学术的思想生活,对我们都是非常关心关爱,就像疼自己的孩子一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郑老师,你多保重身体,我们每位年轻人都是您坚强的后盾。
         

 

主持人:郑老师,我都有点泪目了,特别是听到有学生说,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有这些学生心中是一个巨大的慰藉,但同时也是一份巨大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是的,就是说,因为我自己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就老师对学生不单单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你做得不够好,学生成长得慢,将来出去的发展可能也受到影响,到我这里我都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在工作、在生活上都能够获得丰收
         

 

主持人:30多年前您写过一首诗,您还记得吗?岁增惟益壮,秋至当还家,浇得东园树,来年也作花。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在浇灌的东园树开出了花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这个花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人才培养,第二是科研成果那么在人才培养上面,我感觉欣慰的是,在我这里取得博士学位和做过博士后的人,他们有头十位都成为国家级的人才,他们自己都现在都已经是带队伍了第二是科研成果,无论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化学地球动力学方面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已经开出这么多的花,结出这么多的果了,还这么拼,为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在琢磨科学上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在这些没解决的问题里边,我还能够做哪些工作。
         

 

主持人:那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为国培养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郑永飞:
对,现在我们说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很多东西科学上已经解决了,技术上也知道了,但是工程上我们做起来不如人家把这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一些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养人才这一块的话我觉得非常关键。
-------END------

原文来源:安徽新闻联播公众号,2024年10月02日 20:08 安徽
封面标题、导读评论和排版整理等:《覆盖区找矿》公众号.
推荐读者下载、阅读和引用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

  1. 郑永飞院士等:大陆碰撞带深熔变质与花岗岩成因
  2. 郑永飞院士等:汇聚板块边缘构造演化及其地质 · 成矿效应
  3. 龙晓平,赵国春,翟明国等: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重点领域
------关注“覆盖区找矿”,拥有更多新方法------

宣讲成果助力转化激励创新

覆盖区找矿
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