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脉、壮文气,他们这样说①

时事   2024-10-16 23:34   内蒙古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10月16日召开的河套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河套文化溯文源、拓文脉、壮文气。即日起,《巴彦淖尔日报推出与会专家学者访谈,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河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真知灼见。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

突出黄河文化

开创河套文化研究新局面


河套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很多宝贵经验。在北疆文化建设的新背景下,河套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巴彦淖尔要在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拓宽视野、提炼共性,推动河套地区文化研究不断深入。


河套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一融合现象在地理环境的变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从草原到农耕区的转移,特别是水利开发的典型代表——后套水利的开发,更是这一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篇章。


当前河套文化的研究已经很好地抓住了河套文化的亮点和特色,若能进一步深入探讨黄河文化对地区的影响,将会使人们对河套文化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人民及早期的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等历史遗迹,都深深地烙印着黄河的印记。黄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更是他们文化的根脉所在。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河套文化的研究工作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希望本地的专家学者能够勇于发声,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和见解,共同推动河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本地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

将文化成果转化为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河套文化研究已开展近二十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果。巴彦淖尔应当将这些丰富的文化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经济性产品,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最终惠及当地群众。

河套文化研究从理论探究的维度审视,应当深入剖析河套文化内涵,运用人类社会学、地质学等多学科视角,详尽追溯其源头脉络。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出发,应当力求将河套文化研究的丰富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决策、政策、项目及工程。以品牌建设为例,应聚焦于“河套”这一核心,在深入挖掘和展现河套文化的内涵时,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从中提炼出长城、边塞、移民、农业、民俗、民族等多个元素。这些元素都应当围绕“河套”这一大概念进行,确保品牌的集中度、美誉度、显示度及传播力都能通过“河套”这一品牌名称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要满足精神消费需求,创设具体的应用场景,集中力量专注于一两个重点项目。从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等角度来看,还需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项目。河套地区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正是吸引人们前来探寻的宝贵财富。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日益加深,河套这片神秘的土地,必将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学院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纳日碧力戈:

从民间智慧中汲取养分

提升河套文化影响力


河套文化是多元融合的结晶,农牧交融、阴山矗立、黄河奔流、长城绵延等元素共同构筑了河套文化的特色体系。


无论是建设北疆文化,还是深入挖掘河套文化,都需激发内生动力,紧密贴近人民群众。因为在民间谚语与智慧中,蕴藏着历史沉淀的精华,这正是我们建设北疆文化时应深入探索的宝藏。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深入剖析河套文化与北疆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河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探寻其内在动力与逻辑,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多元化研究,使河套文化能够充分代表北疆文化,成为其鲜明的标志之一。


河套文化的自主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河套文化的研究应具备国际视野与全国视角,同时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从民间智慧中汲取养分,这不仅是提升河套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字:记者 杨青 刘蓓尧

图片:记者 胡东育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巴彦淖尔日报
巴彦淖尔市最新时政新闻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