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法兰克福站,王楚钦第二轮0-3不敌瑞典选手卡尔伯格。欧洲乒联在ins上的惊叹:他让击败世界第一看起来如此轻松!
关于世界第一,王涛表示不认可:这种都是打公开赛得来的。而且没有大赛冠军,就得到了世界第一,对你的经历其实不好。
——当然了,这里说的是2012年左右的马龙。而且是全国教练研讨会上公开说的,不是为了来点流量所谓的媒体热评。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有两个情况:一来因为当时世界排名规则,登顶世界第一的过程和现在区别很大;第二,中国队历史上对世界排名第一的态度也确实……和这个名声的响亮程度有些反差。
先说乒乓球世界排名的区别。
介于之前的ITTF世界排名规则之复杂,这里只粗线条的介绍一下。总体来说,王涛说话的那个时代国际乒联世界排名,本质上基于类似国际象棋排名的ELO规则。两人比赛之后积分增减多少,是根据两人的积分差距决定。通常来说,排名积分高的赢了低的,积分赢的少,反之赢得多。国际乒联在此之上加入了一些额外机制作为辅助,例如大赛冠军会有额外积分,长时间不参赛积分会贬值,等等。
具体的算法很类似电影《社交网络》里画在窗户上那个,当然人家当时用来算学校里谁最火
以马龙为例,从大概04年开始有世界排名,用了小六年才在2010年最后一期世界排名登顶第一。马龙06年其实才比较规律性的参加成人级别的国际乒联巡回赛,从这个时间开始算,也花了四年才打到世界第一。
而在WTT的规则下,这个速度可以快几十倍:在2019年之后,WTT排名取代了之前的ITTF世界排名。在新规则下,每个人获得的积分与对手无关,只看你在不同级别的比赛里走多远,每一轮会得到相应的积分,然后在所有成绩里取最好的八次加总作为排名积分。
一个具体的例子,现在的世界排名第一,大概是七千多分。而作为目前WTT最高级别的赛事,中国大满贯的冠军积分就有2000。之前打一站可能也就百多分,给自己积分增加一个零头;现在连续几站打得好,很可能让自己积分翻倍。
今年就九月份之前,林诗栋有没有参加总决赛的资格都两说,而现在,理论上说,如果目前的WTT法兰克福站林诗栋拿到赛事最高的1000分,那他下一站福冈总决赛就有可能挑战世界第一了。类似的世界排名上升程度,马龙用了差不多四年,而林诗栋用了满打满算三个月。
WTT的积分模式还有一些细节:它只取比赛中成绩最好的八次,所以打的差实际上没有什么惩罚。打得好了积分上涨很快,一轮游实际上也能得到十几分。这和以前的ITTF模式区别很大。之前如果高顺位输掉比赛,丢分会相当厉害,反过来高排名选手赢了,反倒积分上涨不多。
ITTF把职业巡回赛转型成WTT的时候,其实明显的意图就是为了“鼓励”(强制)参赛。前ITTF的模式,因为高顺位的选手赢了不涨积分,输了还损失很多积分,实际上没什么动机参加比赛,所以很多时候中国队会选择休战。对于以商业盈利为模式运转的WTT来说,这显然挑战了宣传,转播和票房等等各种底线。在现在的模式下,对于能负担得起的协会来说,送选手参赛机会几乎没什么缺点——除了选手的体能负荷。
再说说中国队对于世界排名第一这个名头的看法。
之前王涛也说了,没有大赛冠军的世界排名第一,人家是不承认的。他的看法不是孤例。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号人选的竞争,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励勤甚至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人选主要是在马琳和刘国正之间选择。王励勤最后只参加了双打,拿到了奥运会冠军。他第二年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在队里的位置才有了突破。
另一个例子是许昕。许昕得到世界第一的时候,队里调整主管教练,他换到了吴敬平指导这一组。吴指导当时的原话是,许昕当时其实很多技术都太不有(比如作为直板没有侧身的飞挑等等),这样都能打到世界第一,可见条件之好——换言之,按照吴指导当时的看法,世界第一根本和天下无敌边儿都不沾,许昕甚至还没打磨完成。
说到底,在中国队,无论哪一种世界排名方式,其实都可以靠长期参加比赛刷分来很有把握的提升世界排名。在世界冠军成百的中国乒乓球队(字面意义),世界排名的意义其实不如大赛冠军。
但是,现在WTT的排名规则反映了一个事实:这种可以排名迅速升降的机制,其实映射的是大家注意力集中市场越来越短的时代。大部分社交媒体时代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的观众,并不了解世界排名积累方式的变化的方式和之前的历史。对于社交网络而言“世界第一”这四个字简明扼要,容易传播,也更容易借此经营形象,然后变现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