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治报:他用一生注解“司法为民”

政务   2024-09-12 16:43   江苏  






江苏法治报2024年9月12日报道

他用一生注解“司法为民”

——追记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

办公桌上,一张写着工作计划的白色便笺纸诠释着书写者的热爱与专注;书橱里,摆放着工人们送给边晓斌的纪念奖牌和合影述说着他们的暖心故事;摆放整齐的47本工作笔记,记录着一位人民公仆29年来坚守正义、担当作为的闪光印迹……


2023年12月14日上午,仪征市法院副院长边晓斌前往某破产楼盘,对该楼盘修复续建情况进行勘查核验时摔倒致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9岁。


风吹松柏诉离殇,朔风瑟瑟久徘徊。2023年12月17日,仪征市殡仪馆大厅内外,一切都被一层肃穆的寒意笼罩,白色的花朵与黑色的挽联弥漫着沉重的哀伤。扬州市、仪征市党政领导静静伫立,法院干警们眼神中透露出缅怀与追思,500多人手持白菊、怀揣崇敬之心来送人民的好法官边晓斌最后一程。悲伤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每一个脚步都带着沉重的哀思。

把群众事当自己事

让失地农民工“老有所依”

在边晓斌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一块纪念奖牌。奖牌上写着“真情系百姓,温暖抵人心”。奖牌旁边,是某企业工人代表们和边晓斌的合影,这是边晓斌成功保障近500名工人权益的生动写照。

1994年,该企业征用土地招工时,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合同制工人。长期以来,企业与工人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2007年,企业突然发布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这批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以派遣工的名义回到原岗位。2008年5月,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工人们集体诉讼至法院,提出企业要与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诉求。

时任仪征法院民一庭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起案件。“当年,我们全院干警成立多个调解组,深入263名短期工家庭和每一位工人谈话,大部分工人坚决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仪征法院执行局执行指挥中心副主任戴小霞是当年边晓斌负责调解组的书记员。

边晓斌一头劝解职工们不要停工,把情理法理说明白;另一头,多次奔走企业为工人们争取合法权益最大化。

“是边院长让我们有信心相信,法律真的可以保障我们的权益。”企业工人代表苏福喜眼里闪烁着泪光。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将正式施行,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实施,边晓斌抓住时机组织工人们与企业进行调解。6月30日,工人与企业达成和解协议;7月1日,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至此,长达五年多的维权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当时我们已经不管官司能不能打赢了,我们到法院一百多次,边晓斌总是亲力亲为,陪我们一起走过了五年多的维权路,也因为我们在企业那里受了很多窝囊气。”职工代表谈晓燕说。

把工作再推进一步让

“小五匠”们“伤有所依”

一次意外,让来仪征打工的杨玉珍夫妇陷入困境。2010年11月,丈夫魏文斌在安装门牌时不慎从高处摔落,造成颅脑严重受伤,身体多处骨折。举目无亲的杨玉珍和儿子魏健不得不四处借债,因老板不愿意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躲”了起来,杨玉珍起诉到仪征法院。

经此遭遇,品学兼优被保送读研的魏健一度想放弃学业,尽快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办理案件的边晓斌知道情况后带头捐款,多次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这个家庭生活救助,并奔走各方协调工作,让魏家尽快得到了赔偿。

“边院长知道我准备放弃读研后,像父亲一般鼓励我不要因为一时困难放弃学业,有困难,他来想办法。”魏健在边晓斌的关心与支持下,重拾信心继续求学,如今已经在高校工作。

“是边院长让我们一家人对生活重燃了希望,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却没办法告诉边院长了……”回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杨玉珍几度哽咽。

在案件走访调查中,边晓斌发现杨玉珍家庭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边晓斌了解到,2013年,在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小五匠”行业的农民工已有8万人。

“月塘镇是仪征的一个大镇,很多家庭一家人都从事‘小五匠’行业,那时包工头的安全意识不高,对农民工的安全保障相对欠缺,2011年到2015年,我处理的‘小五匠’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近五分之一。”仪征市月塘镇司法所所长曹明介绍,彼时,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医疗费、误工费等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这些对家庭而言都将是沉重的负担。

如何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问题?边晓斌针对“小五匠”人身意外伤害维权问题,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从根本上规范农村建筑业用工行为。在仪征市委、仪征法院的支持下,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推动包工头给建筑工人购买保险,让遭受意外伤害的建筑工人有所保障。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9月2日清晨,仪征市宝能小学校长尚仁宝正在学校门口迎接该校第一届350名学生。“宝能小学恢复建设后,周边社区居民的关注度很高。今年暑假期间,不少家长来咨询什么时候可以投入使用。”尚仁宝告诉记者,这所深受周边居民期待的学校,现在终于可以让大家放下悬着的心了。

“如果边院长能亲眼看到该有多好,为了宝能小学项目可以按期完工,边院长曾前后忙碌了几个月。”仪征市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李忠正眼眶泛红。

宝能小学作为该区域配套教育项目,按照合同约定应由拿地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建设完毕并移交,却因拿地企业没有按期履约导致项目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022年10月,某拿地企业被起诉至法院,仪征法院立即对拿地企业资产进行保全查控,并对项目工程开展质量和造价鉴定。同时,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院以及预计承建的城发集团等单位成立推动小组。诉讼期间,仪征法院召开9次庭审,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勘验,边晓斌的见解对推动案件有很大作用。”仪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规科科长胡玲玲回忆一路走来的坎坷,感慨着边晓斌的不易与坚守。

民生、民心是最重大的政治。宝能小学在2024年9月正式开学,是市政府向成百上千户家庭作出的承诺,民一庭和执行局一定要齐心协力办好这个案件,既要通过诉讼保全来保障续建资金,又要通过先予执行来保障工程尽快续建、学校按时开学,维护政府公信力!

办理该案件期间,边晓斌态度坚决而充满担当,始终不忘“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走进宝能小学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新建的塑胶操场上热身、做操、跑步;在现代化教室里感受着智能教学设备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将新疆当家乡

同心绘就司法为民底色

2016年7月,边晓斌带着组织的重托、对援疆事业的忠诚,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新源县人民法院挂职,任新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他将新疆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

我决不能碌碌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作用,全力以赴践行援疆使命。

这是边晓斌对新源县人民法院干警坚定的承诺。

“边院长很善于钻研,为深入学习了解民族语言和民俗风情,经常和我们一同前往田间地头、山区牧场,语言不通就学,习俗不懂就问,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走遍了新源县各乡镇。”新源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巴哈尔古丽·莫勒达汗说。

在新源县人民法院,边晓斌始终抓住“智力援疆”这根主线,牵头制定法官联席会议机制、审判执行质效分析研判机制等制度,坚持集约办理与“一站式”服务结合的思路,积极参与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多位一体服务平台。2019年,新源县人民法院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为“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法院。

万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援疆结束后,回到原岗位的边晓斌依然心系新疆。

边晓斌说:

我的任务就是为新源造福、为扬州争光,在扬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19年,在边晓斌的积极推动下,新源县人民法院与仪征市人民法院签订了友好法院协议,明确了交流合作项目,两院干警多次共同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新源仪征法院一家亲”微信群是边晓斌挂职时创建的,群成员规模不断扩大,直到今天,也是两地法院跨越空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2023年,新源县人民法院2名法官来到仪征市法院跟案学习2个月。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用无私奉献和果敢担当书写不朽的篇章。“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依然存在。”这是仪征法院青年干警们写给边晓斌的诗笔。

边晓斌20岁参加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工作11年,他办理的1000余件案件零上访、零投诉。边晓斌用一生的担当与坚守诠释司法为民的初心,将司法温暖触及每一位当事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法官。他先后被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文明法官”“十佳办案能手”,被仪征团市委评为仪征市优秀共青团员,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司法厅评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获得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分院颁发的“个人三等功”,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援藏援疆工作先进个人,两次被仪征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公务员”。

因公牺牲后,边晓斌被中共仪征市委追授仪征市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个人三等功,被仪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追评为2023年度“仪征好人”,被中共扬州市委追记个人二等功、追授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扬州市委在追授文件中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边晓斌同志学习。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晓斌的坚守在这里、热爱在这里、期盼也在这里。”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江厚良双眸湿润。他说,边晓斌对待工作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仪征法院的同仁们将永远铭记这样一位好法官、好同事、好领导,以边晓斌的精神为砥砺,接续深耕一起为之奋斗、奉献的司法事业。




来源:《江苏法治报》

END


仪征市人民法院
仪征市人民法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