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诗韵(58)丨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学术   2024-10-19 05:00   广东  

今天是“红蓝融合”与您相伴的【第732期】


前些天
我们一起度过了国庆节
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喝彩
也有不少小伙伴
遍览了祖国山水

看一看祖国的大好山河
赞叹之情会油然而生
这一份家国情怀
也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意念

是千百年来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一起
品读那些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诗经·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不畏危难,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故事。


战城南

南北朝·吴均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一位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这首诗格调较为悲壮,抒发了诗人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组诗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

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此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将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后两句则从个体上描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全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雄浑的诗境,其用典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送人赴安西

唐·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你看那位壮士,手执胡钩跨上骏马,英姿勃勃地越过陇山头。他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常在他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他的别离忧愁之情。


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时,一定产生了思乡之念。最后祈盼国家能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他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情感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金错刀行

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赴南郑,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


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回忆。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时,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此诗前二句纪行,叙述诗人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后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其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全诗语言浅近,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更蕴含了对国家的忠贞。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近代·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帝国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为了寻找革命道路,1904年(光绪三十年),词人赴日留学,并在日本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从此走上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


该词为赴日不久的作品,创作时间约为1904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来      源 | 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中心

栏      目 | 红蓝诗韵(58) 

总 编 辑  | 岱   青

责任编辑 | 张涂涂、许   一

投稿邮箱 | honglanronghe@163.com


红蓝融合
研究、探索和推广红蓝融合理念,汇聚红蓝融合理念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