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28) | 张伯行:亲民廉政为明镜

学术   2024-10-20 05:00   广东  

今天是“红蓝融合”与您相伴的【第733期】


人物小传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号敬庵,祖籍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在家庭熏陶下,他自幼就深入钻研儒学。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张伯行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历任中书舍人、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任礼部尚书。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全心全意造福百姓,以亲民廉政闻名朝野,誉满江南,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和书院教育家。为官期间,张伯行以兴学育才为己任,注重理学的宣扬和传播,治民坚持“以养为先,以教为本”,在许多州县修建学校、义塾,在书院教育方面躬行实践,为清代书院发展作出了贡献。雍正皇帝在他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准许附祭于孔庙。


简要事迹

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康熙中期以后,朝廷吏治逐渐松弛,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问题丛生。在这股浊流之中,时任江苏巡抚张伯行始终做到清廉自持,不为权势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他常说:“吾人当以清廉为本,名利为末。若本末倒置,则人将不人。”这番话,既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同僚的告诫。

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贪婪无度,肆无忌惮地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手下的官员们,也与其狼狈为奸。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秋举行的江苏乡试,本是选拔人才、振兴国家的盛事,但在噶礼的操纵下,却变成了一场丑剧,副主考赵晋等将举人的资格明码标价,出售给那些愿意出钱的盐商子弟,即历史上著名的“辛卯江南科考案”。发榜之日,当考生们看到那些通过贿赂手段获得举人资格的人榜上有名时,无不哗然。他们指责考官们见钱眼开、以钱择人,用“黄金满屋书千卷,不及铜钱换一官”等诗句表达愤怒,千余人甚至抬着财神像到文庙前示威。

张伯行在得知此事后,经过详尽调查,毅然上奏康熙皇帝,揭露了这场科考舞弊案中的贪赃枉法行为。他在奏折中写道:“噶礼擅作威福,卖朝廷之官,卖朝廷之法,复卖朝廷之举人。此人若不严惩,则天下无清官矣!”康熙皇帝大为震惊,对张伯行的正直和勇气十分赞赏,下旨有关官员会同审理此案。

然而,噶礼凭借自身权势和地位,四处活动,通过捏造事实,反诬张伯行七条罪名,企图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康熙皇帝得知后十分生气,也明白此案背后有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他召集了朝中重臣,共同商议如何处理。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康熙皇帝决定亲自审理,噶礼的贪腐行为被彻底揭露出来,罪行也一一得到证实。康熙皇帝下旨将噶礼革职查办、永不录用,并抄没其家产,严惩那些与之同流合污的官员,以儆效尤。同时,感慨地说:“朕以张伯行为天下清官第一,断不可参。若无张伯行,则天下无官矣!”


无私爱民,心系百姓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仪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城北的河堤在洪水猛烈冲击下,轰然崩塌,仪封城岌岌可危,随时都会被洪水吞噬。

张伯行当时正在家中为父服丧,但在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决定拿出自家积蓄,招募民众加固防洪大堤。他还亲自上阵,同百姓们并肩作战。张伯行不断鼓励着大家:“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洪水,保卫我们的家园!”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成功地将洪水挡在了城外。百姓们对张伯行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由于治理河务出色,张伯行得到了河道总督张鹏翮的举荐,迁任山东济宁道。

然而,刚到济宁不久,这里便遭遇了严重的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看到这一切,张伯行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同情。于是,他动用仓谷赈济灾民,亲自到灾区视察灾情,了解百姓们的困难和需求。张伯行还从家里运送钱米到济宁,发动当地富户捐粮捐钱,在他的努力下,灾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不论在何地为官,张伯行都用自己的善举和政绩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深深爱戴,亲切地称他为“张青天”。在卸任江苏巡抚时,扬州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扶老携幼涌上街头,以水果蔬菜相送,这些都被张伯行婉言谢绝。百姓们恳切地说:“您在任上,只喝了我们江南一杯水,今天走了,千万不要推辞我们的一点心。”万不得已,张伯行收下了一颗青菜、两块豆腐,以昭示自己为官“一清二白”。


评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8日在赴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了张伯行,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这篇《却赠檄文》,巧用八个“一”字,表达了张伯行廉洁奉公的原则与操守,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柜”,成就了当时官场的一段佳话。张伯行历任地方巡抚、六部侍郎和尚书,始终以周敦颐先生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做到不畏权贵、坚持如一,清正自守、政绩卓著,日常花销均为自己俸禄与自家贴补,成为古代廉吏的典范。


来      源 | “强军号”学员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兴趣小组
栏      目 | “廉洁文化”(28)
作      者 | 文   澜
指导教师 | 吴   穹
总 编 辑  | 岱   青
责任编辑 | 石敬宏、 周首
投稿邮箱 | honglanronghe@163.com

红蓝融合
研究、探索和推广红蓝融合理念,汇聚红蓝融合理念的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