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智能化的五点制约因素

文摘   2024-11-16 10:30   河南  
刚刚,老王翻看了一位行业朋友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写的非常非常好,可以说是点中了要害。

老王原文摘抄其中的一段,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有较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目前,我国煤矿主采区 分布区域广泛,且各区域所面临的开采环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为构造多样、灾害复杂多变、围岩和岩性强度不同等现象;例如,两淮地区因地质构造复杂、矿井灾害频发,进而造成了矿井智能化建设较为困难;蒙、陕、新疆矿区由于其成煤期较短、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厚度均为中厚煤层或者厚煤层,存在冲击地压或具有冲击地压倾向,对煤机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受限于地质环境的差异性,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很难实现普世。 

2)系统融合能力不到位。当前,煤矿智能化建 设已经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到稳步攻关期,但由于建 设初期并未对其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各设备、系统厂家多源异构,标准不统一、协议不统一、群组设备及系统配套性、兼容性弱,工作面各系统“单兵作战”,智能开采系统多呈现出多点松散的配合状态,各设备各系统协同管理、智能联动、数据共享差,进而导致智能化矿井建设出现了“单兵强、群组弱”的现状。

3)培养综合素质人员建设力度不足。目前,随着智能化矿井建设,矿井工作面虽引入了大量的新装备和新技术,但对矿井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 综合性的培训力度不足。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不仅需要熟知机电液磁,也要掌握信息技术,而原现场工作人员很难满足该项要求。故而,思想认识、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考核机制都对智能化建设运行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4)智能化标准指导性不强。近年来,相关科研学者、企业、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关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各大能源协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制了智能化矿井相关团标、行标、标准体系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但是很多标准推出时间短、质量不高,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对现实的指导性和行业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智能化发展重心偏移。煤矿智能化生产的核心在采掘工作面,然而行业智能化发展更多的围绕智能园区、大屏、基础信息建设等展示部分和辅助系统,忽视了煤机装备本体可靠、高端、具身智能的重要性,也忽略了矿工的接受程度和适应性,造成工人幸福指数远未达到预期。

昨晚,老王和一些业内的朋友在微信群里交流,老王认为我们行业里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们需要始终保持有原则、有良知的态度,这才不会失了底线!



老王说煤机
老王曾先后就职于全球两大煤机巨头和国内最大的综采自动化企业,目前为自由职业。此公众号将以介绍矿业采掘先进技术为主,同时也介绍智能制造、工业4.0、盾构掘进、深潜器、机器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个人也提供行业的技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