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喀拉和卓、巴达木等古墓葬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俑。这些俑造型多样,包含了仕女俑、文吏俑、武士俑、劳作俑、百戏俑以及各种动物俑等,事实上镇墓兽,也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在墓葬中,古人为何要放置俑?千百年来,俑又是怎样演化和消失的?而吐鲁番所出土的这些俑,又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信息呢?
说起俑,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个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第一个做某件事、或开创了某种风气的人,而且这里所表达“事”或“风气”,通常也都不是褒义。
这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本是孟子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般认为是说第一个使用俑的人,将会断子绝孙。那么为什么第一个使用俑的人,会遭受到儒家如此狠毒的攻击呢?这就牵涉到了俑的作用:陪葬。
没错,俑这种东西被设计出来,就是用来陪葬的。
我国古代的殉葬俑
早在夏商时期,当时的贵族就有死后用活人殉葬的习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残忍且极不符合经济利益的方式,逐渐变为了以俑来殉葬。换句话说,也就是以假人替代真人来殉葬,正如今天的人们以纸糊的汽车、别墅之类,烧给逝者,来模拟替代真的汽车、别墅一样。
按理说,以“俑”来替代活人殉葬,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那么为什么孔子反而认为这种方式应该制止呢?
这倒不是因为孔子要恢复活人殉葬的制度,而是因为孔子认为,以活人殉葬也好,以人俑来殉葬也罢,本质上都是违背儒家仁的思想,所谓“为俑者不仁”。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不了解丧葬制度的发展顺序,误以为是先出现的陪葬俑,其后发展为了以人殉葬,或者说,孔子认为,以俑来陪葬,久而久之,人们为了攀比就会出现以人来殉葬。
但无论孔子怎么想,陪葬俑,却并没有在孔子之后消失,而是一直在发展和延续。而在孔子之后,最为中国人所熟知,且最为壮观的俑,无疑就是秦兵马俑了。
俑从春秋时期出现,秦汉颇为盛行,到隋唐则达到了顶峰,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而在吐鲁番所出土的俑,绝大多数为唐代的俑。
国内其他地区出土发现的十二生肖俑
在全国范围来看,俑的材质以木、陶质最常见,比如唐三彩,就是一种低温彩釉陶器,也有瓷、石或金属材质的。而吐鲁番所出土的俑,主要为泥俑、木俑和泥木混合俑,也有少量的草俑与面俑的发现。
吐鲁番的泥俑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自然是与吐鲁番盆地独有的干燥环境分不开的。吐鲁番的泥俑完全不用烧制,直接泥塑后,便可在其上进行彩绘,且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可以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换句话说,也只有在吐鲁番,才会有千年前的泥俑,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
而在吐鲁番所出土的大量俑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俑、动物俑以及镇墓兽之外,还有着一种兽首人身的奇特俑,这就是生肖俑。
生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十二种动物组成的生肖,用于纪年和计时,在中华文化圈内被广泛使用。
1972年,考古工作者首次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216号墓中,发掘出土了形态奇异的生肖鸡俑、生肖猪俑,其大致的年代是盛唐晚期到中唐时期,随后,考古工作者又根据出土的残片,修复出了生肖羊俑和生肖兔俑。
十二生肖俑又称十二地支神俑、十二时俑,作为厌胜避邪的神物随葬于墓中。以十二生肖俑为明器的葬俗,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而生肖俑在全国多地,也均有出土。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最早发现的生肖俑,为南北朝时期。自隋唐至宋元时期,发现较多。而在隋唐墓葬中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动物式、人物式和兽首人身式。
动物式的好理解,如鼠牛虎兔等等,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鼠牛虎兔的造型塑造,而所谓人物式,是人俑抱着鼠牛虎兔等生肖的造型。至于兽首人身式,其基本造型则是人身直立,身穿交领宽袖袍,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胸前,足被掩在宽大的衣袍内,昂首挺立。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展出的十二生肖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展出的十二生肖俑部分生肖
兽首人身式的生肖俑,在隋代的南方地区就已出现,中原地区出现较晚,唐玄宗开元年后期,中原地区开始大量出现。但生肖俑虽然出土的很多,却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有发现一整套十二件的,直到1955年,在西安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且未被扰乱的十二生肖俑,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一整套的十二生肖俑,是按地支的方位顺序置于墓室四方的,自北向东,再转南至西,以顺时针方向排布,鼠马构成子午线,正合于子北午南的理论。
地支方位与十二生肖所对应的方位
有学者认为墓葬中的生肖俑,有可能代表着时空循环往复的含义,也有学者认为生肖俑主要是用来表示方位、记载年月的,同时有守护墓主人求其平安吉祥、驱邪辟凶的作用。
然而在吐鲁番出土的生肖俑却并非完整的十二件一套,因而人们推断,很可能吐鲁番墓葬中的生肖俑,只是代表了墓主人的属相,或可能用于表示墓主人去世的时间。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吐鲁番数量众多、还隐藏于地下的大量古墓葬中,一定还会有生肖俑的存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还会有不同的生肖俑重现人间,凑齐一整套的十二生肖。
吐鲁番出土的生肖俑,为兽首人身,材质均为木芯泥塑。其中生肖鸡俑、生肖猪俑两件彩绘泥塑保存十分完好,穿着华丽的服饰,散发着神秘浪漫的气息。
吐鲁番出土的生肖鸡俑
生肖鸡俑高82.5厘米,人身鸡首,状似母鸡,鸡眼圆睁,用细线勾画羽毛,上身着绿色交领宽袖长袍,衣领、袖口及下摆均镶以卷草纹金边。双手拱于胸前,下穿褐色花长裙,腰束绛色腰带,足穿花棉鞋,站立于一长方形底板上。鸡首、脖颈、胸及双手均绘橘黄色彩。
吐鲁番出土的生肖猪俑
生肖猪俑高77厘米,人身猪首,猪的头部既写实,又有适度的夸张,脸型较瘦,猪鼻前伸獠牙外露,双耳直竖,猪眼夸张成弯月形,整个头部除了眼仁为白色外,其余都被涂成了黑色。直颈,胸微袒露。上身着橘黄色交领宽袖长袍,衣领、袖口及下摆边缘均镶以宝相花纹锦边,双手齐胸作恭揖状。下身穿棕褐色红蓝点小团花长裙,裙长曳地。足穿方头鞋,亦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
羊首俑和兔首俑虽然略有残损,残高仅为52.5厘米和51厘米,但其造型风格与鸡首俑、猪首俑完全一致。
吐鲁番所出土的生肖俑,时代均为唐代天宝年间,整体比例均匀适度,雕塑手法十分细腻,神态端庄肃穆,穿着的是典型的盛唐服装,衣纹线条流畅彩绘精美,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写实韵味。
生肖俑的发现,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新疆自汉唐以来,一直便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的血脉相连。
事实上,后来进入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回鹘人,就一直广泛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在今天出土的回鹘文文书中,就常会发现标有鸡年、龙年等年号的文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传统的生肖文化,自古以来便是吐鲁番乃至整个西域各个族群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用生肖陶俑镇墓
无论是象征墓主人的属相
还是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生生不息的怀念
↓↓↓
瑞兽造型手机支架
采用阿斯塔那出土镇墓兽造型
经济实用、又添吉祥守护之意
自己用或者送朋友都是不错的选择
❤❤❤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选最好的礼物,就在疆文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编《丝路瑰宝》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为方便大家交流沟通
特建立《火洲文物会说话》微信交流群
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都可在群中畅所欲言。
欢迎大家添加小编微信
小编将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