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吐鲁番文物局对阿斯塔那一座被盗扰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座被编号为396号的墓葬中,有着三具唐代古尸,分别为一对成年男女和一个十来岁的少女。在这座被盗过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所获甚少,也并未发现常见的墓志与衣物疏,但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件正反两面皆写有文字的文书。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辨认,这件文书的正面是一份官方的文书,所记载的,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一个名叫盖嘉顺的军镇士卒,请求上级部门,解决同在一个军镇,名叫郝伏熹的人欠了自己一千文钱款不还的报告。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唐开元七年(719)四月某日镇人盖嘉顺辞为郝伏熹负钱事》,简称《唐开元七年盖嘉顺辞》。
同时,在这张欠钱纠纷报告的另一头,倒着书写了两行文字,经过辨认,应为唐代某军镇的第四队人员名单,写着“第四队 景家生 强思度 邓宜进”等人的名字,考古工作者因此将这段文字命名为《唐某军镇第四队名籍》
而在这张纸的背面,则完整地写着一封唐代士兵的家书。在此之前,吐鲁番虽然也出土过众多的家书,但却都没有如这一件般如此完整。
这封家书,是一名唐开元年间,戍守在吐鲁番盆地的大唐士兵洪奕所写,因而考古工作者正式将这份文书命名为《唐开元七年(719)洪奕家书》,简称《洪奕家书》。
《洪奕家书》
这封写在官方文书背面的《洪奕家书》,显然是一份草稿,从这封家书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唐代普通百姓的书信格式、通行用语,也能够得知当时戍边士卒的生活情况,甚至还能了解到史料所不记载的战争细节。
在这封家书的开头,洪奕写道:“违径二贰(载),思暮(慕)无宁,比不奉海(诲),夙夜皇(惶)悚,惟增恋结。”
这也就是说,士卒洪奕已经离开家乡两载了,时刻都在思念家人,“比不奉诲,夙夜惶悚”,应该是当时对长辈表示思念的通行用语,意思是因为不在长辈身边,得不到长辈的教诲,而感到昼夜不安,因此而愈发地思念家人。
接下来,洪奕在书信中表达了对家中长辈的关切和祝福:“仲春顿热,不审婆々耶娘体内,起君(居)胜常,伏愿侵(寝)善(膳)安和,伏惟万福。”
由此我们得知这封信应写于仲春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季节都会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如春季,便被划分为早春、仲春和暮春。虽然因为纬度的原因,全国各地具体的划分时段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中原地区以农历二月,也就是差不多阳历三月左右为仲春。但考虑到西域地区的气候差异,仲春应在农历四月左右,而这一点,也在后面的内容中,有所反映。
而这段文字中的“々”为叠字符,也就是上一个字的重复,这种写法在今天的手写中也依然保留,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写法。家书中的“婆婆”,应指的是祖母,而“耶娘”则是父母,今天一般会写作“爷娘”。因为从魏晋到唐代,“爷(耶)”和今天的意思并不大一样,并非是指祖父,而是对父亲的称呼,如“阿爷(耶)”“爷爷(耶耶)”等。因此我们才会在《木兰辞》中看到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才会替父从军。
很多人不大清楚的是,“爷”这一称呼并非汉语,而是来自鲜卑语,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这一鲜卑语词汇逐渐进入到汉语之中,在辽宋之后,方才演变为祖父的称呼。
在信中,洪奕接着说:“洪奕发家已(以)来,至于西州,经今二贰(载),随身衣勿(物),并得充身用足,亦不乏少。”就是说自己在西州(今吐鲁番)虽然已经两年了,但随身衣物等都够用,并不缺乏。紧接着,洪奕说自己“右(又)被节度使简充行,限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征役”,也就是按照当时北庭节度使(大都护)的调拨,要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越过天山,前往北庭(今吉木萨尔)执行任务。为此,洪奕感叹道:“儿今叶(业)薄,种果无因。少々向西,无日归回之日,洪奕今身役苦,终不辞,唯愁老彼。”也就是说自己福薄命苦,一点一点地越走越向西,也不知何时能够回归故土,自己作为唐军的一员,对所承担的义务在所不辞,但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在西域终老。
在家书的结尾,洪奕写道:“今者关河两碍,夙夜思惟,根(恨)不自死。关河两碍,制不由身,即日不宣。”
所谓“关河两碍”是当时表示相隔遥远、难以相见的一种习惯用语,除此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关山阻隔”“关山难越”等。而古人对于书信一直以来有着较为细致的格式、用语要求,有着专门的范本和模版,编印为书籍,称之为“书仪”,详尽写明了对不同的人用怎样的书写格式、用语等。像这封家书中开篇第一字写“启”,正式内容前提及时令,嘘寒问暖,表示思念时用“思慕无宁”等等,都是当时“书仪”的规范用法。
古代的书仪
那么,在洪奕的这封家书中,所提到的要去北庭“征役”,具体又是大唐在西域的哪一场战役呢?
简单来说,洪奕前往北庭,是为了应对东突厥部,或者说是后突厥的进攻。
自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李世民派侯君集等平定高昌后,在其地设立西州,并于今天的交河故城设安西都护府。八年后,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西移至今天的轮台一带,并于今天的南疆设立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西南)、焉耆(今焉耆西南)、疏勒(今喀什)安西四镇,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与安西四镇时有变动,安西都护府也在都护府与大都护府两个级别上来回变动了好几次。
开元年间西州与两大都护府的位置
总的来说,李世民根据当时西域的总体形势,将主要军事力量基本都放置在天山以南,而较为放松天山以北。到了武则天时期,隶属于西突厥的突骑施部兴起,开始挑战大唐在西域的权威。而早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曾被李世民平定的东突厥部,则也开始复兴,东突厥首领阿史那骨咄禄宣称建国,一般称为后突厥汗国,或第二突厥汗国。
突骑施部与后突厥汗国的兴起,直接威胁到了大唐的天山以北,因而在武后的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突骑施与后突厥的压力下,武则天在位于今天吉木萨尔县的庭州,设北庭大都护府,与当时位于南疆的安西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后突厥汗国的第二任汗王,阿史那骨咄禄的弟弟默啜可汗(阿史那瓌)在多次被唐军击败后,投降武周政权。被武则天封为“归国公”,授大周左卫大将军,并率领自己的部众为武周讨伐契丹,因大破契丹,被武则天又册立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在默啜可汗的请求下,武则天收其为义子,而在此期间,默啜可汗反复要求与朝廷和亲,只不过与以往和亲不同的是,默啜可汗不是要迎娶皇室的公主,而是要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武则天的儿子。但最终,因为朝臣的反对,武则天派自己侄孙,淮阳郡王武延秀与默啜可汗为婿,从而引起了默啜可汗的不满,也就是说,默啜可汗所想要的,是李唐皇室子孙为婿,而不是武家的子弟。默啜可汗因此叛唐。
自唐玄宗李隆基的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始,后突厥与大唐不断围绕着北疆地区进行激战。如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也就是洪奕被调往北庭的5年前,默啜可汗便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妹夫火拔颉利发等围攻北庭,被当时的北庭大都护郭虔瓘击败。当时的同俄特勤大约是太大意,也或者是过于轻敌,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单骑逼城下”,也就是一个人骑着马就靠近了北庭的城下,未承想郭虔瓘在城外道路两侧埋有伏兵,见同俄特勤单骑而来,忽然跃出,将其斩杀,后突厥的部队得知同俄特勤被伏,提出愿意用粮草辎重赎回同俄特勤,当确认同俄特勤已死之后,“恸哭而去”。
根据史料记载,其后的开元三年、开元六年、开元八年等,唐与后突厥均在北疆一带有过战争与摩擦,而洪奕家书中的开元七年,便正在这一时间段内。很显然,这一年虽然没有史料直接证明北庭有什么具体的战事,但洪奕被调往北庭,至少说明了在这一年,北庭的战事吃紧,最起码也是出于增强北庭防务的需要。
今人绘制的唐军战斗场景
今天的我们通过《洪奕家书》,除了能感受到时代的宏大背景之外,更能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士卒的无奈与忧伤。
根据《洪奕家书》的内容,我们得知洪奕并非西州本地人,而是属于被招募的镇兵,按照大唐在开元五年出台的《镇兵以四年为限》制度,洪奕这样的戍边镇兵,服役期是以四年为限。如果是这样的话,洪奕已经服役两年,还有两年即可退役返回家乡。
但在唐玄宗当政的后期,镇兵服役四年的制度,并未能够得到落实,这是因为西域的战事频繁,导致了大唐的兵源紧张,因而戍边镇兵的服役年限往往会被无限期地增加。不过考虑到洪奕是在开元五年颁布《镇兵以四年为限》制度前后服役的,因而只要不是战死疆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外,便能够如期退役。
但不管怎么说,对洪奕这样一个普通士卒来说,远离故土,战火纷飞,加之对气候的不适应等因素,无论如何都是会让人感到辛苦与忧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洪奕在家书中会写下“关河两碍,夙夜思惟,根(恨)不自死”的话语,真实反映了洪奕的心境。
但另一方面,洪奕也在家书中写下了“洪奕今身役苦,终不辞”的话语,也就是说虽然远在西域服役、征战,非常困苦,但归根结底,却还是在所不辞,所反映的,正是大唐戍边将士恪尽职守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史料中所记载的,大唐西域将士们“咸蕴忠诚,誓死不屈”“长身塞外,克奉正朔,坚保封疆”的赤城与坚守。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到了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也就是《洪奕家书》写后的两年,后突厥政权终于向大唐求和,到了开元十三年(725年)彻底归顺大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封家书主人公洪奕,如果有幸能够坚持两年的话,也终将会看到一个开元盛世下和平而繁荣的西域,而这片和平与繁荣,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如洪奕这样普通士卒的付出与坚守,所换来的。
现如今的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离开家乡
无论工作,或者求学
新疆成了很多人的第二故乡
但我们还是会思念家乡的亲人
那就选一份“新疆礼物”
带着你的惦念,去远方探望
❤❤❤
艾德莱斯布料
将新疆的大气美丽融入其中
真丝材质蕴藏了这份礼物的用心
五彩的颜色带着活色生香的气质
为你表白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新年选好礼,就在疆文创
·从古墓文书探秘大唐律法:男主人的妻妾名分为何引发官方调查?
·12岁萌娃写诗“求放假”:唐代新疆孩子的作业,何以成为镇馆之宝?
·一份现存最早的交通事故判决书,揭秘唐代“车撞人”事故怎么判
为方便大家交流沟通
特建立《火洲文物会说话》微信交流群
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都可在群中畅所欲言。
欢迎大家添加小编微信
小编将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