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8号线的尽头是‘桂林’?”
“7号线的槐树店站真的有槐树吗?”
“4号线的万年场站真的有一万年吗?”
……
在成华,地铁线路日益完善,
不仅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
也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
地铁站名作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那么,这些站名背后
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由来呢?
跟着华仔一起来看↓
📍 桂 林 站
“下一站,桂林!”
咦?在成华坐着地铁怎么到桂林啦?原来,这是刚刚开通的8号线二期桂林站,网友们纷纷调侃:还以为成都地铁修到广西桂林了……其实,这背后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
华仔了解到,“桂林站”,得名于龙潭寺的老地名“桂花林”,即原龙潭公社的桂林大队(村),现称桂林社区。此村在龙潭寺东北,村落中有一片香气馥郁的桂花林,久而久之就被大家称为“桂林村”。除了成华的“桂林”,成都其他地方也有“桂林”,比如新都的马超西路一带曾经也叫桂林乡,都江堰的天马镇也有桂林社区、桂林路等。
除了桂林站,
成华还有不少有趣的站点哦~
↓
📍 槐 树 店 站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20世纪50年代,川籍歌唱家蔡绍序将这首歌曲唱红,那个年代许多人对四川的印象就始于“槐花”。
▲2002年76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已故)在“蓉城之春”音乐会上为成都人民演唱《槐花几时开》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相传,在槐树店一带,清中后期有乡民在此开“幺店子”(民间小铺子)。幺店子门前有两棵槐树,每年槐花开放时,人们在树下的幺店子吃茶。大家约定俗成,把这个有槐花的店子喊成“槐树店”,后来又用这一名称代指这片区域。1956年左右,恰是《槐花几时开》被唱红的年代,槐树店空旷的乡野建起了厂房,幺店子也随之消失,美丽的地名流传至今。
📍 万 年 场 站
“万年场”站,得名于附近不远的“万年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都东郊修了一座“五显庙”。成都人喜欢以庙称场,因此这一片区长期被称为“五显庙”。民国初年,随着新思潮的流行,人们开始觉得“五显庙”一名过于古旧、传统。大约是在1915年前后,人们约定俗成,将这里称作万年场,取“万年平安”之意。
如今,万年场站周边的万象城商圈发展迅速,已成为市民朋友青睐的休闲购物热门去处。
📍 杉 板 桥 站
“杉板桥”得名于沙河上的一座老桥,一种说法是原桥由杉木板搭建而成,群众便亲切地称它为“杉板桥”。
在成都,人们将杉树称作“sha树”,因此,桥名在当地人的口中,便读作“sha板桥”。另一种说法是,这里本是沙河上的一处板板桥(即木板桥),人称“沙板桥”,因成都人把“杉”读作“sha”,加之沙河岸边杉树丛生,逐渐传为“杉板桥”。
在成都籍作家刘心武《杉板桥无故事》的散文中,他写道“提起成都,我首先想起的是杉板桥。一般说普通话的会把‘杉’发音为‘山’,但是在成都这个地名要读成‘沙板桥’……”
而如今,杉板桥附近有复古工业风的东郊记忆,各类潮牌汇聚的商业场景,也有潺潺流淌的沙河和美丽的公园绿道,多元的文化在这片区域相互交融,也让杉板桥片区迸发出新的生机。
📍 龙 潭 寺 站
“龙潭寺站”得名于片区名“龙潭寺”。相传,在蜀汉时期,太子刘禅从凤凰山演武归来,途经今日龙潭寺附近,见孩童们在清澈的水潭中嬉戏,他欣然加入,将衣衫晾晒于潭边的重阳木上。此情此景,成为佳话。刘禅继位后,那潭被戏称为“龙潭”,潭畔的寺庙亦随之得名“龙潭寺”。
▲龙潭寺龙潭旧照
作为曾经“东山五场”之首,龙潭寺是东山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区,这里90%以上的居民都是“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至此的客家人后代,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日常方言都有着极为厚重的客家印记,是成都客家文化的寻根之地。
▲成都机器人产业园航拍图
如今龙潭寺片区飞速发展,轨道交通日益完善,众多国际国内顶尖新兴科技和机器人企业落地成华经开区,为整个区域带来全新活力和发展动能。
部分内容综合自成都方志、成都地铁
记者/金多伦
编辑/姚翼傑
责编/姚瑶、冯莉枝
主编/张媛
总编/刘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