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孙子兵法》是否太过吹捧?它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文化
历史
2024-09-01 09:22
湖南
今天小岩想说说 《 孙子兵法》,嗯……其实小岩想说的是大家对《孙子兵法》的误解。很多人都读过《孙子兵法》,但也因为而误解的最深刻。要先讲清楚的是,《孙子兵法》真的没有那么神,被称为古今第一兵书的理由,只是因为出书的早,而不是其内容有何后无来者之处,更加重要的是,书中概念太多,虽有开头跟结尾,但过程往往省略不谈,更加让人扑朔迷离。这并不是要贬低这本书的身价,而是要在吹捧到天上年代里,还原其真正的价值。谈论《孙子兵法》,必先知道两件事,孙子其人与其时代背景。孙子本人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考证,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是春秋后期,若照历史与相关的考证,孙子或其先祖应该是来自于齐国,后来被吴王封为将军。但这也是我们最难理解之处,因为记载春秋史料翔实的《左传》、《国语》都没提到孙子,有关孙子的其人其事,除了野史中记载了他训练嫔妃之外,攻打楚国的记录一应空缺。也就是说,我们要对整段历史抱持高度怀疑的理由在于,孙子若是真的被拜为大将,史书中怎么可能对他吴国攻打楚国取得大胜的重大事件,竟无一字一句的记载呢?而只是在野史中记载他训练后宫嫔妃以及斩宠妃上多所著墨,也难怪有人怀疑孙子其人的真实性。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中间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孙子的实际作战经验并没有可靠的记载,也无从查证其兵法的实际应用性。而且,《孙子兵法》中所谈论的各种将道兵法,任何具有相当管理经验的朋友,都会有心领神会之感,这显示有其广泛的原则性,但却没有任何技术指导性。九地篇的战术指导,任何一个有实际作战经验的军官,都不会不清楚地形地物的重要性。小岩要强调的是,孙子其人应该是有实际经验的,不然不会写出这些东西,但是否有做到统帅或是领兵出征,这倒是值得我们怀疑。原因不难理解,但凡知名的战略家或是将军著作,往往与其经验有非常大的关联性,以至于许多兵书的内容变得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因为仅为当事者的个人体验,很难被复制。而被抽取出来的概念,能够被应用到实际状况上,也通常要有相关经验的人才能够使用。因此,综合起来,《孙子兵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概念性的统括,它适合任何人的入门学习,适合大家去了解到策略与管理的基本。但要说到进阶应用,仍然需要实际经验,不然整本兵书背到烂掉,战争也不会照着书上走。接着是重点,春秋时代的背景,在近年来古装剧的狂轰滥炸之下,搞得好像每个朝代都活像是近代。事实上,古代跟现在的耕作技术不同、农作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实际上在春秋时期,一个大国可以养活的人口数量,要超过一百万都不大可能,更别提吴越等比较小的国家,这些国家若想发动战争,派出的士兵数量必须审慎处理。另外,春秋时期的交通条件很差,没有全国性的交通设施,要集结全国兵力到攻打他国,后方的粮草运补是很大的挑战。对比亚历山大攻打波斯的记录,波斯王也是每到一处征集一些士兵,除了直属王军外,大部分的兵力都是从周边征集的。依照习惯来说,长距离的运补大概只有5%会送到前线,其他都会在运输途中被消耗掉了,除非因粮于敌,但这也要敌人有粮可以抢。别忘了两军对战,敌人也在吃自己周边的粮食。再来是技术水准,绝对不能望文生义,古书中金、铁等字句,很多时候是泛称金属,并不是真的拿金拿铁来打造兵器。春秋时代的锻造技术,大概只有长江流域等沼泽地带中,有足够的焦煤可以炼铁,而在高温炉没问世前,加温效率是很差的,炼出的铁也是杂质甚多的生铁。在这种金属状况下,连带的也要把农作技术考虑进去。讲这么多,小岩想讲的是,以春秋时期的状况,孙子绝不可能带领十万大军出征。综合各种考古资料来说,那时代的战争不会出现数万大军对垒,顶多是数千兵力对峙而已,而且以吴楚两国的土地范围来讲是超级广泛的,吴国出兵楚国,若是情报准确,楚国就算有十倍兵力,措手不及之下被吴国攻破国都是极有可能的。这能说明孙子的用兵神妙吗?坦白说,小岩完全不认为,理由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没有确实记录孙子的实战经验的史书,根本无从讨论其概念的应用性。第二点就是吴国对外作战的重大记录中,孙子有参与的是征楚之战,但考量楚国的广大以及当时阶级贵族等制度,实际上吴国远征军的兵力可能不多,迎击的楚国防卫队也不会太多。说到底,就是孙子真正有经历过的战役,还是有得考证的,大概就是几千人对战的状况,而且当时楚国算是遇到烂君主,楚军作战意志还得打很大的折扣,再加上吴军打完国都抢一笔就走,这样说是什么重大的战略成功,小岩也是抱持怀疑态度的。小岩认为,若假设孙子其人其事为真,对比现代来说,孙子比较像是旅级部队的教官,因为就记录上来看,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他怎样训练精锐,但从没讲过他的实际用兵状况。而他的训练成果,偏重我们所认知的法家,以严刑峻法控制。就以只字片语的推断,孙子不会是带兵不带心的,但这必须建立在严厉的军法之上。就以《孙子兵法》一书来说,孙子本人比较像是将军的首席参谋官,除了提供大方向的建议外,训练将领也是其任务。从始计篇来看,通篇计算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但细节完全没说,造成后世研究者的无穷误解,但若考量到一个参谋官,无权指挥一国的各种内政外交,若是提出太过具体建议,导致贵族反抗引来杀身之祸,也不是不能理解。为何说《孙子兵法》一书很像是训练将领用的,因为书中提到将道、用间、布署等等,就相对具体许多,不仅明确提出一个军官应该要有怎样的气质,也指出间谍的运用种类,而在九地中提到各种地形相对的优缺点,都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形势、九变、虚实篇,与其说是军事著作,不如说是易经太极的扩充,尤其以虚实篇的阴阳概念更为明显,后世李靖曾言,通篇《孙子兵法》不过虚实而已。从李靖这话很诡异,因为欺敌向来是军事法则,欺骗敌人前要先欺骗朋友,也是古今中外的通则。说穿了就是讲了跟没讲一样,欠缺的是实际应用的经验,这放在现代来说也是没有重大价值的。理由很简单,现代战略早就变了,在卫星满天飞、商人满地走的时代,想要欺敌获得重大的战略效果,后果可能就是伊拉克攻击科威特的状况,赢了一时一地又如何?在世界根本无法接受的情况下,失败不过早晚的事情。而在战术上,科技的进展将战争迷雾几乎打散,玩弄小把戏是没有用的。这变成只有在类似叙利亚内战的情况下,或多或少有适用价值。(注:说白了,叙利亚跟菲律宾南部,那比较像是军阀割据,每个军阀考虑的点都不大一样,战略目标跟我们坐在几千公里外想得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综上所述,《孙子兵法》在现代的价值,小岩认为是一种概念的初期入门,适合每个有志于军事,或是对策略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因为其普遍性的概念,可以很有效的统合初学者混乱的思绪,将之整理成系统思路。但千万别陷入古今第一兵书的陷阱中,将之字字句句反复斟酌,这不是宋明理学在那格物致知,一个没当兵的宅男拿本《孙子兵法》磕到死,都不如去当两年兵来得实在。对其字句斟酌也要有限度,我们研究战略的目的是抽离其有价值的概念,不是在做考古研究。很多人认为《孙子兵法》越念越香,越来越抓到它的真实意义。这其实只代表您个人的经验累积得够多了,可以把概念性的东西转换成具体的运用,这是年纪跟经验的累积而已。把牛顿定律背熟,去开车并不会让你不容易撞车。想要不撞车,安全驾驶、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重要多了。读这些兵书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