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建院三十年来
人才培养始终面向行业需求
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上海完备的商业生态
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商科
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在育人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院长论坛
SHNU-UVU-UCA商科国际教育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在构建新商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筑牢学院校友、实习基地和业界导师三个育人“同心圆”,以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共同推动高质量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凝聚力量,共促发展
商学院办学三十年来,共培养了25000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布全球与各行各业。学院广泛动员和凝聚校友力量,开设3个校友俱乐部,构建了紧密的“学院校友群”。通过定期举办校友交流会、行业论坛等活动,建立校友数据库,促进校友之间、校友与在校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搭建平台,强化实践
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0余个,构建了“实习基地群”。与中国银行、中信证券、腾讯云计算、金仕达等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共同制定实习培养方案,并每年为学院的暑期实习训练营开放100多个实习岗位。
引入资源,提升品质
专业硕士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双导师”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标配。为了有效指导专业硕士开展面向行业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学院聘请了100余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担任业界导师,组成了“业界导师群”,参与到课程建设、开题、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MBA导师授课
在构建新商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学院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师资培养与企业实践、学生培养与实践提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以及就业反馈与培养优化这六大“闭环”建设。这些“闭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了培养高素质新商科人才的完整生态体系。
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闭环
学院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与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构建了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闭环”。学院党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在推进新商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各教工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包括中国银行、国投安信期货、泰康养老、金仕达等10余个企业党支部,围绕理论学习、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题,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闭环
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闭环”旨在实现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同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与企业密切合作,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研讨,共同审视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调研和行业反馈,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平均每年调整、优化专业课程20余门。
师资培养与企业实践闭环
青年教师培训工程
学生培养与实践提升闭环
学生培养与实践提升的“闭环”旨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通过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院组织各类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几年,学院共有800余人次在A类和B类专业赛事中获奖。这一“闭环”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商学院学子荣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闭环
注重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构建了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闭环”。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关注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同时,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又为科研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课题,推动了学术创新。通过成果转化,学院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近几年,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会计研究》、CHINA ECONIMIC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家级一般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0余项。7项成果分别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有128项决策咨询报告被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其中8项成果获得正国级批示,实现了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
就业反馈与培养优化闭环
就业反馈与培养优化的“闭环”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收集用人单位和校友的反馈信息。基于反馈信息,学院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对于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学院开设了一批“数据+商科”“AI+商科”的系列课程,成立了商业数据系和人工智能教研室等。
举办经管类AI通识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在新商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勇于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和体系。通过凝聚校友力量、打造实习基地、引入业界导师,构筑了三个育人“同心圆”;通过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师资培养与企业实践、学生培养与实践提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就业反馈与培养优化六大“闭环”,实现了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
供稿:商学院
校对:彭湘一
排版:耿世昌
编辑:融媒体中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