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文科理念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
探索培养品德高尚
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
文史融通、底蕴深厚
能够引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
01
在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学院对照新文科理念,重新梳理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特色和短板,以寻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出发点和新路径。围绕较为普遍的问题,学院力图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师资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式,探索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因应新时代新趋势对文科人才的需求。
02
更新课程体系,完善文科拔尖人才的知识结构。建立文史融通、涵育道德情操与人文底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核心素养。除常规基础性课程外,重点建设三类特色课程。
原典精读系列课程
如“诗经精读”“左传精读”“庄子精读”“唐诗三百首精读”“资治通鉴精读”等,并为此编撰《中华文史经典精读》系列教材,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读原典的能力和发掘其现代意义的眼光。
《中华文史经典精读》系列教材
学术前沿课程
围绕学科优势特色领域及名师个人学术方向,建立“中国古代文史典籍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多个课程群,以任课教师的学术专长引领学生学术志趣与研究能力的增长。其中,“中外文化比较与思辨”“文史典籍”等多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数字人文前沿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数字人文前沿课程,并在国内率先编撰数字人文教材。
加强第一第二课堂融合,以创新实践丰富教学活动。根据文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三个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一是组织课外研讨交流,由专业教师指导的各类读书会、读书小组已覆盖全部班级,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反思创新能力,如“明心”读书会每学期举办12次,学生读书报告、讨论记录累计近300万字。二是“以赛促学”,举办科研竞赛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并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竞赛活动,已开展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师范生教学竞赛等系列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对学科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增强知识转化能力,如开展“经典阅读进校园”活动,学生讲师团队进入中小学开设文史经典导读课程,助力课后服务。通过上述实践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获奖。
“明心”读书会学生读书报告、讨论记录累计十八册,近300万字
03
以文化人、涵养品德的育人效果得到凸显。近200名学生参与“经典导读进校园”课后服务项目、爱心暑托班项目等志愿活动,其中“经典导读进校园”项目自主研发教学讲义9册,录制教学视频120余课时,教学服务时长总计600多学时,受益中学生超万余人次。近百名学生参与“经典导读进校园”课后服务项目、爱心暑托班项目等志愿活动。19级本科生李轶丹获评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贯彻新文科融通理念,所培养的学生文史兼通、综合能力更为突出,能够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创新实践,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良好素养。近两年,依托项目化学习,“韩国古代唐诗论评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入选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魏晋记忆’:‘教育+元宇宙’视阈下《世说新语》的数字化传承研究”“数字人文视角下《儒林外史》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及写人创新性研究”等多个项目体现了数字人文理论方法在中文学科人才培养中的拓展。学生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全国一等奖、上海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学语文组全市唯一一等奖)等各项荣誉;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以《光启人文论丛》为名结集公开出版发行(已出版7种),收录学生论文近200篇,激发学生拔尖创新的志趣。
《光启人文论丛》
学生科研项目与科研奖项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及成果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多项荣誉。两项与拔尖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成果获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文史经典精读丛书”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二十大好书”。以新文科拔尖人才项目作为我校新文科改革实践的引领,中文学科获批数字人文博、硕士学位点,成为继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国内第二个开设数字人文研究生学历教育的高校。
供稿:教务处、人文学院
排版:杨逸婕
校对:王亚
编辑:融媒体中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