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今天,美国正在遭遇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次经济大萧条:股市暴跌、企业裁员、每个星期都有大约10万美国人失去工作,乡下人靠吃野草维生,城里人则在垃圾堆里翻捡食物残渣,有老师因为长期拿不到工资,饿晕在教室里,无家可归者聚集在棚户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在《美国小史》一书中,以贡布里希式“大手笔写小历史”的风格,如实呈现了这段过往。
点击图片下单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美国历史入门读物。作者以短短300多页篇幅,勾勒出美国500年历史的关键进程,讲述了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故事。王希、刘苏里、刘擎、高峰枫、刘海龙、李钧鹏、严飞、陆大鹏等多位学者老师大力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这部叙述精湛、立场公允、译文晓畅的历史书籍,妙趣横生又启人心智,是理解美国的最佳入门读物之一。”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王希:“如果读者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关于美国历史的准确、全面、深刻和前沿性的知识,可以考虑阅读《美国小史》。”华中师大李钧鹏教授:“从哥伦布到奥巴马,从政治史到思想史,这本‘小史’完美地做到了它所能被期待的一切。”01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是大崩溃中最令人惊恐的两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但股市的暴跌并非仅仅几天,而是持续了数月之久。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人们损失的不光是金钱,还有信心。
股市偶尔会出现小小的反弹,让人们充满期待,随后就是新一轮暴跌,越陷越深,希望也开始破灭。
如果之前“腾飞”的经济足够健康,美国也许能挨过这次崩溃,不过是需要忍耐一两年苦日子,然而经济上的缺陷要严重得多。没错,工厂生产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汽车和其他用品,但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即新生的大众,同时也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工人们的工资不足以购买他们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许多人通过分期付款购买这些东西,消费的是他们将来的预期收入。现在还有谁想买更多东西呢?但是,当人们缩减开支时,企业也会缩减开支。面对消费群体的急剧萎缩,工厂会裁掉他们不再需要的工人,这也是常识。被裁掉的这些工人同样不会消费。每个星期都有大约10万美国人失去工作,到了1932年底,失业者数量已经达到1300万。
在腾飞的20世纪20年代,银行拿着人们的存款,将之投资于股市来赚取更多的钱。但是大多数这样的钱都被用于投资像RCA这样“注定上涨”的股票。同时太多的银行向他们的管理层支付巨额奖金,甚至不惜欺骗客户。大量普通人的存款被银行亏损掉了,甚至连那些从不接触股市的人的存款也在其中。当出现问题的消息开始散播时,人们会涌到银行兑取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存款,一些大银行因此关门歇业,比如肯塔基国家银行,而那些面向工人和农民的小银行也不能幸免。接下来关门的会是哪一家银行呢?内布拉斯加州的非洲裔牧场主约翰·法尔听到消息时,“慢悠悠”地来到镇上:“千真万确。那里有个老大的牌子,写着‘停业’二字。人们在银行外排成长队,大哭大闹。”犹太人开设的芝加哥诺埃尔州立银行倒闭了,面向波兰移民的斯穆尔斯基银行也倒闭了。从1930年到1932年,超过5000家银行烟消云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在20世纪20年代也没有沐浴繁荣的恩泽,却在30年代遭遇了新的灾难。几百场风暴从大平原地区的农业用地卷走了数百万吨的土壤。这种“黑色风暴”让天空变色,让庄稼枯萎,把大量的尘土带到东部,仅仅在1934年的一场风暴中,就有1200万磅沙尘降落在芝加哥。那个冬天,新英格兰下起了红色的雪,因为雪花中掺杂着来自大平原的沙尘。气候变化是大平原变为风沙侵蚀区的部分原因,但人类活动也难辞其咎。千百年来,大平原上的长草用深深的根系固定住这里的土壤。当农民们开始在这种土壤上种植作物,他们会犁掉这些根系,为玉米和小麦的生长腾出地方,而失去了固定的土壤更容易被风吹走。约有300万人收拾行囊,经过漫长的跋涉来到加利福尼亚,希望能开始更好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俄克”,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受灾的俄克拉何马。点击图片下单
大崩溃发生时,赫伯特·胡佛当上总统才6个月。10年前,他组织了对战后欧洲的援助,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受到帮助的城市为表示感激,以胡佛的名字为街道命名。德国和瑞士至少有三条胡佛大街;法国有两条胡佛大道;比利时则有一个胡佛广场。当1930年经济状况恶化时,胡佛拒绝了袖手旁观的提议。“顺其自然吧。”当时的纽约证交所主席建议说。但胡佛推行了减税政策,让人们有更多钱购买生活必需品。他还要求企业承诺不会降低工资或是裁员,并说服国会支出超10亿美元,用于雇用工人修建各种工程,其中包括科罗拉多河上的博尔德水坝(后来更名为胡佛水坝)。然而这一切远远不够。到了最后,企业除了裁员之外别无选择。同时胡佛也像普通人一样开始听从老生常谈——如果政府收入减少,它就应该削减开支,花更少的钱。为了平衡预算,胡佛放弃了减税政策,开始加税。更甚的是,他不愿向失业者发放救济金,担心那会让他们变得懒惰而不愿意工作。这样的经济不景气通常被人们称为“恐慌”,胡佛却把“恐慌”这个词换成了“萧条”,似乎暗示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胡佛在1930年宣称。到了1931年底,乡村地区的绝望者已经开始靠吃野草维生,城里的人们则在垃圾堆里翻捡食物残渣。有的学校教师因为长期拿不到工资,饿晕在教室里。无家可归者聚集在棚户区,在帆布帐篷或是硬纸板搭的棚子里栖身。人们不再命名胡佛大道来向总统致敬,而是将那些棚户区谑称为“胡佛村”以表达讽刺。这位总统的用心是好的。他不知疲倦,起早贪黑地工作,双眼因缺少睡眠而布满血丝。“这个国家需要的是好好大笑一场,”他乐观地说,“如果谁能每10天想出一个好笑话,我相信我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幸的是,胡佛自己成了笑话的对象。(例如——胡佛:“我能借5分钱给朋友打个电话吗?”幕僚:“没问题,这里是10分钱,给你所有朋友都打个电话吧。”)他口中的“轻度萧条”最终演变成美国历史上最为困难的年代。在1932年的大选中,这位总统被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了。
胡佛的继任者是与他完全两样的人。胡佛是一位数据和资料专家,也是一位聪明的工程师,在成为总统之前,胡佛从未通过任何竞选活动来获得政府职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则不同,他从骨子里就是个政治家,健谈、随和亲切,精于讨价还价。胡佛只会沉着脸等待别人来讲笑话,罗斯福却浑身散发着欢快和乐观的光芒。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种乐观主义有些出人意料。年轻时的富兰克林走过的路与他的远房堂兄泰迪·罗斯福如出一辙,只不过他是民主党人,而泰迪是共和党人。和泰迪一样,富兰克林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成为海军部助理部长和副总统候选人。(与泰迪不同的是,他没能竞选成功。)39岁时,他突然罹患脊髓灰质炎,腰部以下从此瘫痪,这是足以击垮任何人的厄运,但罗斯福没有倒下。他给双腿安装了钢质的支架,为能走上几步而不知疲倦地锻炼。他曾夸口说自己双臂肌肉的发达程度超过著名拳击手杰克·登普西。在妻子埃莉诺的鼓舞下,富兰克林回到了政界,并当选为纽约州州长——再次和他的堂兄泰迪一样。泰迪在总统任上曾许诺为美国人带来“公平的政策”,富兰克林则许诺“为美国人民带来新政”。新政会是什么样?罗斯福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套方案。和进步主义者们一样,罗斯福认为在困难时期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并且不是做慈善,而是尽其社会责任”。他采用了实验主义的路线:“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如果它不奏效,就从容接受,再尝试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试着做点儿什么。”当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宣誓就职时,他向他的同胞们保证他会努力尝试,并且一定会成功。罗斯福宣告:“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在罗斯福宣誓就职前的几个星期,整个银行系统几乎都已崩溃,引发了新的恐慌。股市也已经关闭。为了让局势缓和下来,罗斯福宣布实行“银行假期”,要求全国所有银行停业4天。“假期”听起来几乎是个喜气洋洋的词。然后他迅速推动国会通过一条法律,允许所有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开业,对略有困难的银行实施救助,并关闭那些无可挽救的银行。这一坚决的行动令美国人松了一口气,并恢复了些许信心。当银行重新开业时,往里面存钱的人开始变得比往外取钱的人更多。新政的第一个100天如同一场风暴。总统召集了一群教授和其他专家为自己提建议(这群人被报纸称为他的“智囊团”)。这个团队都是坚定的实验主义者,富于勇气,决心改变政府本身的运行机制。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设立了数十个机构,但整套方案可以归为三个R:救济困苦(Relief)、恢复经济(Recovery)以及改革造成大萧条的体制(Reform)。这三个R中,救济身陷困苦中的美国人最为紧迫。罗斯福设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任命哈里·霍普金斯为救济署长官。皮肤苍白的霍普金斯是一名来自艾奥瓦州的社会工作者,妙语连珠,烟瘾极大。收到命令之后不到3个小时,他就已经在一条走廊里摆好了自己的办公桌,并花出去500万美元。这笔钱被发往各个州立机构和地方机构,用以帮助那些没有住处、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保障的人。接下来的几个月,救济署又支出了5亿美元,同时,新成立的公共事业署雇用了400万失业者直接为联邦政府工作。第三个机构是平民保育团,它雇用了200万年轻人从事各种急需人手的户外工作。以上三个机构雇用的劳动者一共修建了40000所学校、1000个机场,并修缮了50万英里的公路。他们种植树木、建造运动场、恢复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战场遗址、砌起防火瞭望塔,并在各种水道里养殖了超过10亿条鱼。批评者们指责政府只知举债,却不想办法平衡预算,也不去提高财政急需的税额。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个人而言是常识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整个经济体。如果大家都削减开支,包括政府在内,商业就会陷入泥潭。政府必须短期举债,让从政府那里获得救济和工作的人可以购买食品杂货、衣物和各种必需品,这同时也意味着食品杂货店和其他商店的店主可以增加自己的消费。罗斯福希望他的救济计划只是暂时性的,但他也相信政府可以为恢复经济(第二个R)做出长期的贡献。田纳西河谷一带是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可以作为一例。这个地区的农田和社区经常被洪水冲毁,山坡也因为砍伐而变得光秃,每3名当地居民中就有1人感染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罗斯福设立了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VA)。这个政府组织修建防洪水坝,在山坡上植树造林,并向农夫们教授更好的种植技术。水坝还削减了用电成本,让此前只能用油灯照明的人家也用上了电。河谷居民的收入和健康状况得到了快速改善。还有一些新政机构与企业合作,在得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建起了一个港口,还修建了通往曼哈顿岛的林肯隧道。改革是新政的第三个R,也是最后一个战场,旨在防止未来发生新的大萧条。其中一条改革措施是建立储蓄保险制度,让普通公民的银行存款不再遭受损失。另一些机构则致力于防止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高风险投资或是误导客户。新的法律保障劳动者拥有加入工会、对工资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利。为衰老、残疾或是失业的劳动者建立保障系统可能是罗斯福新政中最值得称道的措施。总统任命他的劳工部长负责这项改革。这位劳工部长名叫弗朗西丝·珀金斯,是一名精力充沛的女性,也是美国第一位女性内阁成员。她年轻时曾在简·亚当斯建立的赫尔之家工作,还曾参加其他进步主义事业。她帮助建立的社会保障系统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一道安全网,还和其他新政改革一道,让经济变得更加稳定,也让未来的衰退不再会如此惨烈。反对罗斯福的共和党人对这数十个新政机构提出了严厉的指责。这些机构都有一个缩写名,用来代替它们冗长的原名(例如:CCC是平民保育团,FDIC则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罗斯福自己也被人简称为FDR。的确,这些新机构存在浪费现象,也造成过不少错误,TVA水坝系统就是一例:它不顾数千居民的许多利益,迫使他们离开家园。另一方面,罗斯福采取的是先试试这个再试试那个的方法。一些智囊为了将自己青睐的方案推销给他,绞尽脑汁,几乎要把自己的头发拔光。虽然新政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它还是让这个饱受摧残、濒临崩溃的国家恢复了活力。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夫人埃莉诺成了新希望的象征。埃莉诺在全国各地频繁走访,视察了数以百计的新政工程,并与平民沟通。她的交谈对象中有西雅图小饭馆里的工人,有旧金山托儿所的华裔,也有居住在粗陋棚屋里的西弗吉尼亚矿工的妻子。富兰克林则通过广播发表“炉边谈话”,让数百万美国人在家中就能听到他的声音。这些谈话令人们觉得总统似乎就坐在他们的壁炉边。一名新政官员报告说,“在赤贫人家,这些照片可能只是一块剪报,在另一些地方,也可能是用镀金硬纸装裱的大幅彩版照片……这些人对总统的感情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现象之一,对他们而言,总统既是上帝,也是密友。他似乎知道每个人的名字,熟悉他们的小镇和工厂,了解他们的平凡生活和困难。尽管其他事情可能还是一团糟,但总统一直都在他们身边,并且不会让他们失望。”罗斯福在1936年再次当选,他得到了531张选举人票中的523张,比历史上任何一位总统都要多。他此后又赢得了第三个和第四个任期,在所有总统中独一无二。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并非罗斯福赢得了多少选票,也并非他为人们带来了多少信心,而是他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政府的观念。罗斯福曾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历来珍视政治权利,其中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陪审团审判制等等权利……然而,随着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随着它的工业经济不断扩张,仅仅这些政治权利已经不足以保证我们拥有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就没有真正的个人自由。”有所作为是政府的责任,它应当在艰难时期保证人民的经济安全,就此而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意义至关重要。本文选摘自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美国小史》一书,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在众多美国史作者中,戴维森显得格外独特。他不追求鸿篇巨制或事无巨细的叙事,而是专注于精准、精炼、深刻且令人难忘的讲述。他以优雅动人的文笔,选取引人入胜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美国历史的关键进程,引领读者体会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不同美国人群体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挫折、痛苦与欢乐。如果读者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关于美国历史的准确、全面、深刻和前沿性的知识,可以考虑阅读《美国小史》。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2008—2020)、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以生动丰富的人物与事件呈现美国五百年的前世今生。这部叙述精湛、立场公允、译文晓畅的历史书籍,妙趣横生又启人心智,是理解美国的最佳入门读物之一。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虽然是一部小史,但对于缺少美国史系统知识的所有人都适合。从哥伦布写到911,笔法灵动,引人入胜。史料取材范围广,能听到从政治家到普通百姓的各种声音。40章的标题都夺人耳目。尤其是译文极佳,读来全无隔阂感,属于不必去读原文的优质译作。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虽然是小史,但是充满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的迁移、动植物的流动、物的运输、思想的扩散、信息的流动在美国合众为一的共同体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下的信息技术不断制造分裂的背景下,重温这段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定价:69.00元
包邮折扣价:51.75元
当日发货(16:00前订单)
长按二维码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75折满39元包邮(包邮地区:江浙沪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