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帝王的诗行间,探寻圆明园九洲之美

文摘   2025-02-02 06:17   安徽  

五代帝王的诗行间,探寻圆明园九洲之美


                      天然图画


                              圆明园四十景图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在镂月开云之北,雍正年间旧称竹子院。景区以南部大池为主景,驳岸采用近自然的形式;北部修建院落,配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尤以竹子称著。景区东侧隔条南北向的小河筑一长堤,总体呈现出一幅景观形式多样、景观面貌自然化的“天然图画”。


       园中水体有池、溪两种形态,雍正在描写竹子院时,第一句便写到:“深院溪流转”,点出了庭院深深、小溪蜿蜒之景。《钦定日下旧闻考》介绍该景区时以“镂月开云后,有池一区”作为开篇,反映了景区南部大池是一个重要景观;乾隆在《又御制五福堂六韵》有诗云“竹埭琳琅峙,兰池绮縠澄”,将水池形象地比喻为绉纱,生动地呈现出微风拂过,水面轻起涟漪的美景,表达出对此处水景的赞美与喜爱。


                          圆明园四十景图 天然图画局部


     记载中该景区的植物有竹、桐、松、桃、玉兰、芝兰、荷、莲和苔藓类植物。从雍正旧名“竹子院”可知,该景区竹景占很大比重,《竹子院》 诗中“回廊竹径通”说明当时竹子植于路边,形成竹径;乾隆即位后,竹景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御制四十景诗的诗序“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就证明庭前所植竹子之多,采用群植形式植为竹林,同时提到院内对植两株梧桐与竹林相映。


     除去竹子和梧桐,乾隆御制诗中还记录了松树、玉兰两种乔木和草本植物兰花,以及苔藓类植物,并指出园中有花架存在。“松栋连云俯碧澜,下有修篁戛幽籁”说明松树应当植于水边,并且与竹景搭配;“时掇芝兰念秀英,或抚松筠怀耿介”则说明兰花的存在,古时文人往往将兰花作为案头清供,且乾隆常以文人自居,推测诗中“芝兰”当为盆景形态。


      玉兰也是当时的重要景观,乾隆有多首诗作提及此物,而五福五代堂中的玉兰尤为乾隆喜爱,因其“种时与我同庚真”,见到此树“却似故人欣重遇”,其诗注“清晖阁前松九株,与玉兰同植。”可印证五福堂玉兰与九洲清晏清晖阁松树为同年所植。另外,乾隆御制四十景诗还提及了苔藓和花架,见“周阿苔篆绿蒙茸,压架花姿红琐碎”,将毛茸茸的苔藓与花架上攀援的点点红花作对比,描绘出万物峥嵘的景象。


                                             天然图画复原图


       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关于天然图画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题名匾额中也不乏植物的出现。如“竹薖楼檐额曰桃花春一溪”“五福堂额为圣祖御书,檐额曰莲风竹露”“堂后迤北殿五楹,为竹深荷静”,从而可以推测景区内应该还有桃花、莲花以及荷花等植物。


      总的来看,天然图画呈现出两类景观:一是景区南部以大水池为主的水景,水中植荷、莲,岸边搭配松树,营造出清雅的环境;二是北部庭院中以竹景为主体的植物景观,采用群植和对植两种方式,大面积竹林与梧桐烘托出周围幽静的氛围,同时点缀玉兰、桃等开花乔木,丰富园林色彩, 可见胜景宛自天成。




                           碧桐书院

                                圆明园四十景图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在天然图画北面,雍正时名为梧桐院,是一处环山带水,平桥相通的园中园。


      雍正《梧桐院》一诗写道“棹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点明园中水系蜿蜒,且水上架桥,连通各个院落;而乾隆于《御制四十景诗·碧桐书院》中所云:“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则更准确地指出桥的形式为平桥,园中水体仍以带状形式环绕。


                                             碧桐书院复原图


      无论是御制诗文或其他相关史料,有关该景区的内容并不多,对具体植物的记录只有梧桐一种,载于雍正和乾隆的御制诗中。雍正的《梧桐院》有“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一句,下句“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表明园中还植有观赏花卉;乾隆则描述“庭左右修梧数本,绿荫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印证了以梧桐为主的植物景观,殿堂左右数株梧桐,冠大荫浓,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同时,雍、乾两朝的景区名称“梧桐院”和“碧桐书院”也能印证本区以梧桐为主题植物。


       碧桐书院环境清爽,以梧桐为特色,配有观赏花卉;点缀平桥等园林小品,每当下雨之时,园内景致清丽,格外动人,营造了一处安静清幽的读书之处。


来      源:   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      辑:   奎玉

欢迎关注:  大有观察   公众号




大有观察
新思想、新观察、新观点、新视点、新思考、学员展示成果平台、学习天地、学习论苑、领导论坛、新平台、新艺术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