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 年)

民生   2024-11-19 07:07   广东  


中心城区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面积约933平方千米。


至 2035 年,实现“3060”时空目标,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 30 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 60 分钟互达;中心城区晚高峰车速≥25 公里/小时;中央活力区次干路和支路的机动化与慢行空间达到 1:1;中心城区 45 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超过 90%。


客运走廊分布

在中心城区形成由东风路-黄埔大道、新滘路、解放路-江南大道、广州大道构成的“井”字型高客流走廊。


中心城区与狮子洋增长极、南沙新区方向形成 2 条客流走廊,包括由东部干线、地铁 4 号线复线等构成的东部科技创新走廊,由南沙港快速、番禺大道、地铁 18 号线、地铁22 号线构成的中部中央商务区联系走廊。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形成由广园快速、黄埔大道、临江大道、地铁 28 号线、广深城际铁路等构成的高效公铁复合走廊。


中心城区与北部增长极形成由广花快速、广花城际铁路、芳白城际铁路构成的全球综合门户枢纽客流走廊。


中心城区与国家知识中心城、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方向形成由广从快速、永九快速、地铁 14 号线、地铁 37 号线构成的活力创新客流走廊。


其余核极之间形成多通道、多模式客流走廊,通过提升客流廊道能效,实现高效的客运组织,支撑国土空间结构形成。


推动建设南沙、从化、黄埔、番禺、增城等 5 个通用机场,布局直升机起降点,构建低空飞行服务网络,实现 20分钟直达港澳,30 分钟覆盖大湾区。


对外高铁通道,在既有广深港高铁、京广高铁、赣深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厦深高铁、广汕高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广湛高铁、深江高铁建设,强化广州与粤西联系;规划广河高铁(含知识城从化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广深高铁新通道、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规划研究赣广高铁、京广第二高铁,谋划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提升为高铁,形成十大对外高铁通道,进一步强化广州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要城市群的铁路联系。依托贵广-沪昆、南广(南昆)、广湛、深南等高铁通道,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型枢纽,助力深度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谋划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超高速战略性通道,预留高速磁浮、真空管道等新型交通技术的线路通道和枢纽接入空间。


铁路联络线方面,强化枢纽内部互联互通,完善引入城市发展极核的铁路通道。通过京广高铁广州北至白云站联络线、在建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等强化南北向的广州北站、白云站、广州站、广州南站等枢纽间联系。启动广州站至广州东站三四线、广州东站至新塘站五六线建设,强化东西向的广州站、广州东站、新塘站等枢纽间联系,促进中心城区枢纽能级提升。有序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知识城联络线建设,开展广州南站至南沙站联络线、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新塘站联络线的研究,提升南沙、新塘枢纽能级,支撑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重点提升南沙、东部中心内部及其与市中心之间通勤走廊上的轨道服务效率,围绕站点优化用地布局,集聚客流,依托轨道交通构建大客流走廊,逐步实现轨道网络上的职住平衡,将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 45 分钟以内,让市民拥有更多的休闲和生活时间。


依托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快线 A,强化广州城市轨道网与周边城市衔接,推动广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支撑广州活力创新走廊、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及“三核四极”之间高速通达。完善城市轨道快线 B,支撑广州市域空间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域重点组团间快速联系。加密城市轨道普线,构筑极核内部轨道服务网络,提升“三核四极”出行品质。促进国铁、城际、地铁三张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枢纽锚固作用,实现“外通内连、换乘高效、服务一体”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


整体规划形成“城市轨道快线 A、城市轨道快线 B、城市轨道普线”三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共计 55 条线、总里程达到 2013 公里。


城市轨道快线 A 设计时速 160km/h,承担广州都市圈快速出行需求,主要服务都市圈通勤客流。共计规划 6 条段,总里程 347 公里,总体形成“两横三纵”结构,可实现广州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及佛莞中心区 30 分钟直达,实现广州与其他周边城市中心 60 分钟直达。


城市轨道快线B设计时速100-120km/h,承担中心城区内中长距离出行及与外围城区的快速联系功能,主要服务广州市域内出行客流,共计规划 12 条、662 公里,形成“放射”状总体形态。


城市轨道普线设计时速 80-100km/h,承担“三核四极”内部网络加密,主要服务“极核”内部出行客流。共计规划37 条、1004 公里,分别在中心城区、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区域形成“网格”状布局。

全国型客运枢纽规划 14 个,包括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白云站、广州北站、黄埔(鱼珠)站、新塘站、南沙站、增城站、庆盛站、从化站、知识城站、白云机场 T3站、佛山西站。


结合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合理规划舒适、安全的城市立体过街设施。鼓励天桥、隧道与城市车站、码头集散广场、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等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天桥桥面或梯面必须设置平整、耐磨的防滑措施。对医院、学校、老人院以及人流密集点等片区周边进行重点研究,针对条件适宜的天桥加装电梯、雨棚等配套设施。


结合道路功能,打造由主廊道、集散道组成的多层级非机动车道网络。在非机动车大客流走廊布设主廊道,宽度不应小于 3.5 米,保障独立路权;其他区域在优先保障步行和公交通行空间的基础上,结合道路条件和非机动车集散、到发需求,因地制宜设置非机动车集散道。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通行空间,新建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2.5 米。在连通地铁站的路段,应保障非机动车道的连续,实现与公共交通的便捷换乘。研究新建过江通道增加非机动车道,保障非机动车的通行便捷性。鼓励在满足规范宽度要求的道路设置隔离设施,提升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安全性。


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与常规公交错位发展。中心城区引导电动自行车在适当宽度、具有隔离措施的非机动车道行驶,强化管理规范行驶秩序,减少对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的干扰,整体提高城市交通的舒适性。外围区鼓励电动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合理设置停放场地和充电设施。


看黄埔
黄埔本地资讯平台,及时、新鲜、准确、全面是我们的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