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这一称谓本身就包蕴着无穷的神秘色彩与迷人魅力。
第1所 上海航空航天大学
这条消息最早来自于今年“两会”。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机学院院长认为,上海缺乏一所专门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大学。目前,北京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沈阳、郑州等地也有专门的航天航空高校。就连山东一所应用型高校“滨州学院”,前不久也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该院长在“两会”期间提议,上海建设航空航天大学不需要“另起炉灶”,可以依托现有高校进行建设,比如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的前身是上海电器制造学校,成立于1953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筹建。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该校经过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85年更名为上海电机专科学校,1992年又更名为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一直到2004年,学校才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正式命名为上海电机学院。
学校目前拥有闵行和临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一千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硕、本、专科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总数1300余人。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特色专业。
2021年12月,学校提出申请,准备十四五期间升格为“大学”。
至于升格后叫什么名字,当时并没有明确,只有校友和网友们纷纷献计献策:
上海电机大学、上海电机科技大学、上海电气大学......
谁也没想到,这些名字都不成气候。如今,决策者瞄准了一个高大上的校名:上海航空航天大学!
为了能够顺理成章,2024年9月19日,上海电机学院宣告在校内先成立一个二级学院——航空学院。
据报道,新成立的航空学院每年招生规模将稳定在200人左右。
第2所 郑州航空航天大学
2024年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
会上,有关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纵深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大“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支持力度。启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建设。
据了解,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基础上升格改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本科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时称平原省立财经学校。
1964年,全国16所航空学校调整,学校更名郑州航空工业学校。
1978年,学校升格为大专,更名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
1984年,又由大专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学校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学校下放到地方,成为河南省属高校。
2017年,学校成为河南省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高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学校现有6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6120人。现有教职工2126人。
学校期盼升格更名为“大学”,由来已久。
早在2019年,学校就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获得博士授权、更名大学的既定目标。
2021年,河南省在《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组建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
2022年,学校再次重申:这一年是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现更名航空航天大学的关键一年。
2023年9月12日,河南省有关领导到航空港区调研航空航天大学筹建工作,在座谈会上指出,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是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12日,郑州航空港区有关领导实地调研航空航天大学项目,强调要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为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更名为“大学”,已经志在必得。
第3所 北华航空航天大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河北省廊坊市,前身是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正式开学的“廊坊精密机械工业学校”。
1983年更名为华北航天工业学院,2004年正式更名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河北省。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分市区东、西校区和固安校区。
学校有教职工1000余名,有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15000余人。
目前,全国以“航空”“航天”命名的本科高校共有9所。
除了上面介绍的正在努力更名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还有以下7所: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占地3000亩。
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学校现有78个本科专业,拥有36个一级学科,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
现有在校生39666人,其中本科生16346人、研究生22198人、留学生1122人。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6150人,其中专任教师3097人。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校之一。
学校早在1978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在是国家“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现有本科专业66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有教职工3708人,各类在校学生38889人。
据学校官网介绍,该校已经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
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
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
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
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
第一架微型飞行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始建于1952年,当时校名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之后,几经更名,直到2010年,正式更为现名。
学校是辽宁省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与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
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5个学科先后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学校现有4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
4.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下放到江西省,实行省部共建。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6‰,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全日制各类在校生2.5万余人。
学校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商飞公司。
5.桂林航空工业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原名桂林工业经济管理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曾先后隶属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国家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1994年升格并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2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888人,有专任教师935人。
学校设有3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2个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6.西安航空学院
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
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复原。
1985年升格为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划转地方,隶属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2年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开展飞行技术专业招生培养的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共13600余名;教职工1000余名。
学校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38个本科专业,覆盖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电气、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19个专业大类。
7.山东航空学院
山东航空学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滨州学院,2023年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目前,学校有58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8500余人。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从2006年即开设飞行技术专业,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学科高等教育的空白,是全国首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14个,开设飞行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航空类相关专业51个。
学校与国航、山航、山东机场集团等149家航空类单位联合培养航空人才,已输送大批飞行驾驶、机务维修、签派管制、飞机制造等航空专门人才,600余人升任机长,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人才培养基地。
除了上面介绍的7所航空类高校,另外,还有2所与“民航”密切相关本科高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电机”改名“航空”;“学院”改名“大学”!
你认为有必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往期文章精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作者简介: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招生》特聘专家,专注高考20年,出版专著20余本。每年应邀到各地讲座,培训高考志愿规划师,接受考生和家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