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西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摘要】
近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组织“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教育强国建设”笔谈,邀约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撰文,助力深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人才供需适配
【文本引用】
李西顺:大学生“就业适配”问题的四维分析框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0):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同时也为解决人才供需适配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就业中的“适配”不仅是“人职适配”,更是“价值适配”,可从时间性、空间性、社会性、价值性等四个维度进行多元化、立体性的综合阐释。
一、时间之维
时间属性是大学生“就业适配”问题的重要属性,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
(一)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从个体发展层面看,不仅要考虑眼前的“人职适配”,更要考虑未来更长时间段内的职业发展潜力。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层面看,不仅要关注短期的就业率指标,更要为未来的整体福祉提前谋篇布局。
(二)就业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就业市场会随着经济周期、行业趋势、政策调整等因素不断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要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配最佳求职时机。
(三)个人职业规划的阶段性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和策略,以确保在不同阶段都能适配预期目标。
(四)技能与知识的时效性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行业的快速变化,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愈发频繁,固定、固化的岗位形态和就业形式逐渐减少,流动、变化的新型岗位形态和就业形式大量涌现。大学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涵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配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空间之维
空间属性也是大学生“就业适配”问题的重要属性。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对就业适配的影响。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就业空间优化和职住平衡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适配机会。
(一)物理空间适配
物理空间适配关注大学生与求职及工作的物理环境之间的适配程度,表征为求职场所及工作场所的布局、设施、环境等因素是否满足大学生求职者的实际需求。随着远程办公的兴起,物理空间的适配也表现为求职者能否在远程环境中保持高质量的工作状态。
(二)社会空间适配
社会空间适配关注大学生个体与就业市场、行业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适配程度,表征为个人技能、经验、兴趣与市场需求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契合度。当个人技能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时,大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职业效能感和工作安全感。
(三)文化空间适配
文化空间适配关注大学生个体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适配程度,表征为大学生是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以及是否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个体与企业文化高度适配时,大学生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归属感,形成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意愿。此外,文化空间适配还包括大学生个体与工作环境中的非正式文化、惯例和习俗之间的适配。
(四)空间错配与就业可达性
空间错配首先表现为大学生个体与就业环境之间的不适配现象,这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和就业困难。此外,空间错配还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就业差异。就业可达性则是指个体获得就业机会的便利程度。应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就业服务等方式,提高就业可达性,缓解空间错配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五)职住平衡与就业空间优化
职住平衡是指工作与居住之间的合理布局及平衡发展。通过实现职住平衡,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就业空间优化方面,可通过规划合理的产业园区、商业区和居住区,促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覆盖率。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在不同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远程办公点,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
三、社会互动之维
大学生的“就业适配”问题具有社会互动属性,表征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基于就业适配而形成的社会交往。
(一)信息交流与机会获取
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适配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招聘网站、招聘会等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通过这些渠道筛选合适的大学生求职者。这种信息的双向流动与适配促进了大学生个体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适配。
(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
大学生求职者通过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等关系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甚至直接获得工作机会。同时,用人单位也倾向于招聘有推荐、有前期交往基础的求职者,因为这些求职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了某种形式的筛选和考核。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求职者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个人与岗位之间的关系
求职者与岗位之间的关系是就业适配的核心。大学生需要了解岗位的需求、职责、工作环境等信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需根据求职者的能力、经验、兴趣等因素来评估其是否适合该岗位。
2.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这包括大学生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同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期望和信任程度。当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存在较高的契合度时,双方更容易建立起稳定而长期的雇佣关系。
3.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涉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适配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既会影响大学生求职者个人的就业选择和机会,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策略和标准。
(三)互动过程中的自我呈现与调整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求职者需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自我呈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期望来优化、调整自己的展现方式。
四、价值之维
大学生的“就业适配”问题,也是一个深层次的价值适配问题,是自我实现、体面劳动、生命意义、幸福生活等多个维度的价值契合。
(一)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求职者进行自我价值适配并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就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在就业适配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选择与之相适配的岗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体面劳动
体面劳动也是价值适配的重要表征,是大学生对更有尊严的、更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期待及内在追求。这不仅要求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而且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温暖的人性关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关注用人单位的文化、价值观、管理方式及员工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体面劳动的机会。体面劳动不仅关乎大学生的薪酬待遇,更关乎他们的价值尊严。
(三)生命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意义适配的重要表征,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精神需求。它体现在大学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贡献的思考和探索上。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工作是否适配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等因素。通过工作,大学生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还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使命和意义。
(四)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具象化到大学毕业生群体,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目的善与工具善的价值适配与价值统一。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追求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源泉。它体现在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个人成长的期望上。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心流体验,获得心安的幸福感。在就业适配中,大学生会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企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兼顾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建构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4年9期往期回顾
期刊目录
2024年第9期目录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01
陈雨露:持续深化学校“招培就”一体化改革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02
03
刘宴兵:聚焦需求端,着力构建供需适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体系
04
余孝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05
06
贾利军: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文章精选
01
02
权贵杰,戴科彬,郑颖美:基于猎聘大数据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分析
03
04
05
任小龙: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及路径探索
编辑 | 张 驰 刘晓悦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晓悦 封哲涵
主编 | 宋思宇
往期回顾
站
内
速
递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
(金贸大厦C3座)
邮编:100044
编辑部电话:010-68352396
传真:010-68352381
投稿系统网址:https://jiuy.cbpt.cnki.net/
发行及综合事务部电话:010-6835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