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指尖上的信贷服务”何以炼成?陕西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彭辉揭秘!

财富   2025-01-06 17:25   北京  


农金眼

陕西农信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激发数据和科技潜能,以构建“2+N”数字普惠贷款体系为着力点,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普惠金融,大幅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覆盖面。

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大格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普惠金融,是党中央赋予金融机构的政治使命,更是践行金融为民,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陕西农信始终紧跟国家战略,认真落实“深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职责,聚力建设“数字农信”,坚持“服务客户最大化”目标,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智化能力为中心,线上和线下数智化服务体系为“两翼”,数字普惠贷款“2+N”产品体系、场景金融“金融+N”产品体系、财富管理产品体系为支撑的“一心两翼三大体系”数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农信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数智赋能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新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在乡村振兴中愈发重要,面对乡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数据少、采集难、风控难等突出问题,陕西农信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激发数据和科技潜能,围绕构建数字普惠贷款体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普惠金融。五年来,陕西农信在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上下功夫,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在提升普惠金融适配性上下功夫,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客户服务需求,让金融既“普”又“惠”;在提高普惠金融风控能力上下功夫,构建全流程、自动化数字风控体系;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做好线上与线下融合,打造集贷款申请、审批、放款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普惠贷款服务新模式,让普惠金融接地气、触手可及。
激活数据潜能,夯实“三农”大数据底座。发展数字贷款,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风控,重点在于服务和产品供给,本质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问题。面对乡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数据少、采集难、风控难等突出问题,陕西农信强化科技赋能,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五年来,持续推进各类客群建档评级数字化,解决采集难问题。一方面,向内要数据,深挖海量历史业务数据,加工再利用,优化农户经济档案模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持续构建“秦V贷”和“乡村V贷”中细分行业的数据采集模板和风险模型,目前“秦V贷”支持93个二级行业、“乡村V贷”支持种养殖两大类下217个品种的差异化数据采集模板和风险模型,引入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AI技术交叉验证财务数据,以数字化工具解决客户经理“数据不会采”、审批人员“不专业”的难题。另一方面,向外要数据,结合客群特征不断丰富政府数据和第三方数据来源,引入12类、100余项外部数据,对自身数据进行相应补充和验证,与政府部门开展联合建模,提升数据支撑能力。
持续完善模型,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开展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六类涉农主体数据标准化治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农村客户标签体系和涉农主体数据库,建立超400个常用数据维度组成的客户画像和计量模型体系,针对不同客群建立差异化风控策略,构建覆盖贷前风险评估、信用评级、授信决策,贷中、贷后风险监测预警的全方位数字化风控体系,使用设备指纹、生物探针、模拟器识别、星网关联、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多维度、矩阵化的反欺诈技术集群,提升自动化、批量化、智能化零售信贷处理能力,为数据驱动业务自助化、审批自动化、风控智能化提供支撑。运营过程中持续丰富维度、完善风控体系、提高精度,构建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获取、分析、应用和反馈体系,从算力、算法等角度增强数据应用能力,建立符合农信机构经营管理特点和客户特征的专业化数据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将数据供给要素转换为数据应用要素的能力,有效解决县域及农村地区客户风控难的问题。
创新产品,助力“三农”、小微“新发展”。基于“三农”数据底座和数字化风控体系,构建数字普惠贷款“2+N”产品体系,“2”即个人数字普惠贷款“秦e贷”和小微数字普惠贷款“秦V贷”两大品牌;“N”即两大品牌下系列产品。该体系实现对农户、城镇居民、新市民、小微客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客群全覆盖,为不同产品应用适配的数据建立差异化风险模型,使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数字普惠贷款促进金融服务的精准化、场景化和高效化。从最初面向农户的“e农贷”到面向新市民的“市民e贷”“e房贷”,再到小微数字贷款“秦V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贷款“乡村V贷”,以及“政采贷”“烟商贷”“电商贷”“汽车贷”“优e贷”等系列产品的推出,形成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数字普惠贷款“超级产品工厂”,可快速装配出适配不同行业、不同客群的子产品,大幅提升定制化、差异化水平。
数字化转型
构建数字普惠贷款专业模式
数字普惠贷款是一项变革性工作,其本质是信贷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为基础、模型为驱动的授信决策和风控机制,推动形成贷款前后台岗位分离、监督制衡、相互配合和风控后移的管理机制,将线上大数据定量分析与线下人工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把制度和规范建立在流程中、把管理建立在数据上、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使风控和管理更有效。数字普惠贷款体系支撑精准营销能力和线上获客能力有效提升,实现由“坐商”到“行商”的主动精准营销、线上线下协同营销转变,促进贷款营销智能化、全员化。
深化“千人千面,百行百策”机制,以差异化突出特色化。一方面,提升数字普惠贷款“千人千面”客户分层分类精准服务能力。建立多样化数据采集方式,提升数据采集质效,拓展数据来源,进一步细分客群和场景,应用合适的数据构建模型,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级、分类管理,优化升级数字普惠贷款产品,增强“千人千面”精准度,提升客户体验。持续优化升级数字普惠贷款产品,对新增、存量客户实施差异化风控策略、管理策略、办理流程,增强“保存量、优增量”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数字普惠贷款“百行百策”的分类分级差异化、定制化能力。根据法人行社经营效益、风控能力、管理水平、建档质效、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人均收入等内外部因素,对行社进行分类、分级,建立行社之间差异化的风控、营销、运营管理策略,构建“数字普惠贷款产品工厂”,实现产品定制化装配,提升数字普惠贷款“百行百策”支撑能力。依托近五年积累的农户经济档案数据和“e农贷”授信、用信数据,在专家经验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农户评级授信融合模型”,面向不同行社定制差异化策略,推广以“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完善信息、提额增信”为特征的农户建档评级授信模式,持续提升农户授信率。
自2019年8月第一款数字贷款产品“秦e贷”上线至今,数字普惠贷款已成为陕西农信服务客户的主要渠道和方式,累计授信客户数420万户,贷款余额1140亿元,累计投放6250亿元,数字普惠贷款授信客户占总授信客户数的81%。陕西农信通过数字普惠贷款体系,让广大群众和各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指尖上的信贷服务”。

作者:彭辉

陕西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
文章首发于《中国农村金融》2024年第24期

往期推荐


红河农商银行启动组建!




1800亿农商银行换帅!


编辑:戴玥、刘思雯;审校:王峥、王玺;审核:王文珠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国家级期刊,权威、深度、专业、准确。
 最新文章